渝东南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研究

2016-07-08 23:48张月芳李柱连利军
重庆行政 2016年3期
关键词:东南地区生态化产业化

张月芳+李柱+连利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必须贯彻落实的最新精神,而绿色发展乃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绿色”也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的主色调。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1]重庆的绿色发展之路关系到长江流域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永续发展。同月,黄奇帆市长在所作的《重庆市人民政府2016年工作报告》中也特别强调,“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体系。推动生态、交通、产业、市场等一体化发展。”[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是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生态文明建设要想切实融入到经济建设当中,关键就在于生态与产业的融合,在于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协同发展。

一、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协同性

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两条重要途径,也是生态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生态经济学理论是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学科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以及绿色发展理论的重要理论支撑。生态经济学的目的是促进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以保持生态经济平衡和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现实经济中,产业是经济发展的灵魂。因此,在产业发展模式上,经济生态化就表现为产业生态化,而生态经济化表现为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顾名思义,就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朝着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的一种产业发展模式,也就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产业生态化是生态经济学的其中一个实践方向,也是生态经济学建立的首要目的,贯穿整个产业循环的始终,包括循环利用、少排放、少污染等等,主要目的就是减少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生态产业化是与产业生态化相对的发展生态经济的另一实践方向和目的。生态资源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有不容忽视的经济价值。按照著名生态经济学家沈满洪教授的观点,“生态经济化就是体现环境容量的资源价格、体现生态保护的合理回报、体现生态投资的资本收益的进化过程。”[3]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资源首先只有进行产品化,才会具有反映生态资源存量与需求量的一个价格,环境污染等“公地悲剧”现象才有可能减少或避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正是对生态产业化的深刻理解。

无论是产业生态化,还是生态产业化,其目的都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基础的生态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因此,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协同性在于,两者协同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发展诉求,协同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发展主题,协同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中国特色。

二、渝东南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渝东南地区自2013年被划分为“生态保护发展区”之后,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上,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在2014年6月,其生态文明建设更是上升到了国家战略,被纳入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十二五”期间,渝东南地区在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协同发展不断深入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与此同时,在“十三五”时期,这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庆建成生态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渝东南地区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协同发展中仍然面临许多的矛盾和挑战。

(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

渝东南地区包括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石柱县、武隆县共6个区县,全区森林覆盖率占其总面积的49.4%,高出重庆市平均水平8.3%,生态资源非常丰富,是重庆市的重要生态屏障。但是,渝东南地区本身属于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急需要经济发展来供给物质、增加收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2015年,渝东南地区人均GDP为3.16万元,仅占全市的60%。急于发展经济的迫切形势,很容易在引进企业的同时忽视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约束力的限制。加上地方区县之间的激烈竞争,如放宽企业进入门槛、免除土地租金等。这些区县直接的“血拼”结果将会造成企业肆意的放任发展,一些不能通过生态环境评估并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的企业将被大量引进;在“三废”排放不符合大城市规定的企业也会向区县转移,最终受害的是脆弱的环境。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成为渝东南地区目前最严重的生态问题。

(二)产业优势不明显

2015年,渝东南地区的产业生产总值中,除了第一产业高于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之外,二、三产业的发展相较于其他功能区都是最低的,三产甚至不到5%(如表一)。这不仅体现在现有的产业规模不够,经济效益不强;还体现在产业优势在形成上的后劲不足,产业链深度不够。渝东南地区由于被山区所隔,产业优势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形、地貌的影响,加上渝东南地区原本产业基础薄弱,从而使得产业很难形成规模效应,造成渝东南地区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矿产业是渝东南地区支柱产业之一,却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产业链条,仍然以低级的“卖矿”为主,不能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以增进经济价值。渝东南地区拥有广阔的农林腹地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用来发展具有地方优势的农业、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但是,由于开发资金不足、基地分散、管理不到位、宣传不足等多种原因,这些本应该发挥重要作用的特色产业并没有体现其支柱作用。

(三)人才和技术支撑不力

人才支撑是一切问题的关键。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发展需要一大批在产业创收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方面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渝东南地区由于贫困,一方面使得本地区的教育水平不高,人才欠缺,另一方面对外地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也没有吸引力。同时,无论是生态产业化还是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发展模式,需要技术来转变粗旷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实现资源高效率循环利用。中国现阶段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方面的生态科技水平整体偏低,无法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也无法在对废物循环利用的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四)体制机制不健全

一般来说,产业生态化比生态产业化更容易实现经济效益。因此,招商引资的工业生产,各地政府官员都积极为之,而对于环境保护所涉及生态的产业工程项目都是恭维谦让。体制机制不健全是制约经济发展、生态改善,促使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渝东南地区现行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体制、管理体制、行政体制等诸多体制机制不协调,不能相互协助共同促进渝东南地区更好发展。各个部门都考虑本部门本行业的利益,并据此出台各项规定、制度进行行业垄断,造成了部门之间、法规之间的摩擦与冲突,致使改革不彻底,发展不平衡,利益不均衡。完整、系统服务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发展的行政体系、管理体系、法律体系落后。体制机构的庞冗,部门之间的利益争夺也造成大量的财政内耗,导致行政成本的巨大耗费,减少了发展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对于生产性方面的资金投入,进一步限制了产业生态化发展和生态产业化发展。

三、渝东南在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渝东南地区是“生态保护发展区”,是在建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同时也是尚处在工业化初期的欠发达地区,既有保护生态的重任,又有发展经济的需求。所以,渝东南地区必须吸取发达地区的经验教训,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突出本土特色,减少环境污染,避免产能过剩,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4]。

(一)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渝东南地区地处大娄山、武陵山集中连片山区,山地地形立体,喀斯特地貌显著,应依托其特色的山地农业资源,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等“五大”发展理念,依托农业产业科研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食品、新药品、新饮料、新保健品和新饲料等,加大农产品生产科技自主创新力度,建设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和绿色农产品示范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申报与认证工作,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以城带乡,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协调城乡发展,以及农民增收与美丽乡村建设。

(二)培育绿色生态工业,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渝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仍需要工业化来推动其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应该转变到绿色生态工业。通过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和创新驱动,应用“互联网+工业”的发展模式,引进新技术、创新工艺、研发新材料、更新设备,改造传统老工业,促进传统农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价值链,重点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环保及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增强工业发展的活力。优化绿色工业园区配套功能,提高园区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布局,在完善绿色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以产带城,以城兴产,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新区的建设,促进绿色工业生产规模化的同时,建立舒适方便的生活区,真正实现宜居宜业。

(三)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渝东南地区是全国少有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态环境美不胜收,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发展民俗生态旅游业的绝佳之地,通过旅游业等服务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重,优化渝东南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布局。城市旅游方面,加快城市核心区升级改造,优化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建设一两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乡村旅游方面,创新农旅结合的新模式,依托高山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建设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区,打造民族特色浓郁的土家和苗家山寨院落,发展沿江文化古镇,开发融合农业观光、生态休闲、民俗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发展山乡体验、体验农业、风电观光、避暑休闲等旅游产业,建成全国知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

本论文系重庆市研究生创新项目“渝东南地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编号CYS1524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16.1.8.

[2] 黄奇帆.重庆市人民政府2016年工作报告[Z].2016.1.

[3] 沈满洪,谢慧明.生态经济化三问.环境经济[J].2013(3).

[4] 李力.不同工业化阶段区域产业生态文明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2014(4).

猜你喜欢
东南地区生态化产业化
第18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高一)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第16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7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5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系统产业化之路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