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时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就业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求职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贫困大学生在求职中存在综合素养“软贫困”、心理素质较弱、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且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不健全,社会支持体系匮乏。对此提出GUES模型,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位一体,从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素养、技能提升、身心提升、实践锻炼等方面增强贫困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就业能力提升 GUES模型 路径
[作者简介]蒋君毅(1981- ),男,安徽阜阳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韩国东明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江苏 苏州 215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以苏州某高校启航计划为例”(项目编号:2016SJD710135)和2016年江苏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4-0063-03
2016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经济困难和社会支持系统薄弱,导致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能否提升就业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事业能否稳步发展、社会能否和谐稳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能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是教育部的方针政策,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促进“教育公平”原则的体现。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构建“奖助贷勤补免”和社会捐助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体系,帮助许多贫困生圆了大学梦。国家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在深层次问题,就业帮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与特征
据统计,来自农村家庭的大学生约占70%,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比超过20%。另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群体失业率高达30.5%,可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尤为突出。
当今,毕业生与用工单位在供需上存在两难问题。一边是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招工难”;一边是毕业生缺乏胜任能力,面临“找工难”。对2000名贫困大学生进行求职困扰情况问卷调查,选项设计为:A.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B.自身能力素养原因导致就业能力缺乏,找不到相关的工作;C.因学校培养质量的原因导致专业能力缺乏,找不到相关的工作;D.就业政策限制,不公平竞争(各种歧视);E.经济困难;F.缺乏社会资源和针对性的帮扶;G.其他。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选B项的人最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综合职业素养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职业意愿不明确、缺乏清晰的职业目标规划;职业搜寻能力及求职面试能力不强;心理压力大、自信心不足;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等。
由此分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以下特征:自身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目标与规划,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创新思维能力、心理综合素质较弱;在择业、就业、创业方面,家庭基本不能提供支持资源,在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倍感无助。
二、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与困境分析
国内学者郑晓明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其在校期间通过学习知识和开发综合素质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总体包含四个方面:通用能力、个人素质、专业技能、求职技能。其中通用能力包含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外语计算机运用能力;个人素养包含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职业道德、诚信自信;专业技能包含本专业需要具备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求职技能包含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机会分析与把握、自我定位、决策与营销能力。
調查显示,近年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失业率不断增加,签约率、就业质量不断下滑,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比较欠缺。其原因大致如下:
1.综合素养“软贫困”。由于大部分贫困生来自偏远农村,受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教育资源匮乏的限制,所以学生的实践动手、沟通表达、创新思维能力比较弱,外语、计算机水平不高,文艺特长少。
2.心理素质较弱。部分贫困生内心自卑封闭,性格内向,较少参加社交活动,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就业过程中惧怕失败,不会处理冲突,担心不被认可,对成功不抱希望,面对挫折往往表现得焦虑、压抑,心理负担重,最终影响正常择业。
3.专业素养不足。一部分贫困生迫于生活压力而在外兼职,严重影响日常学习,导致学业困难。自身的专业素养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择业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4.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就业服务体系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大多停留在就业咨询、协议办理等事务性工作方面,对于经济困难学生以经济补贴为主,所以说目前的职业指导体系对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助不大。
5.社会支持体系匮乏。社会关系少、家庭条件差、经济负担重等因素导致贫困生在创业及升学上有心无力。现实环境的限制和自身观念上的束缚,导致贫困生在择业过程中内心自卑、信息封闭,最终导致签约时间迟缓、签约率偏低、选择岗位偏差。
三、基于GUES模型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结合经济困难学生的特点,通过整合政府、高校与社会力量,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助力服务机制,从“输血”转变为“造血”,提升就业能力。本文提出政府(Government)—学校(School)—企业(Enterprise)—学生(Student)四位一体的提升模型,简称GUES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1.以政府层面为主体——为贫困学生就业铺路。(1)出台就业倾斜政策。鼓励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公益服務机会,对贫困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奖励扶持,降低其创业的准入门槛及成本,为贫困大学生发挥才智提供“护身符”。(2)拓宽就业渠道和平台,创造公开公平的就业环境,构建开放包容的就业市场,建立完善公共培训机构和就业网络信息平台,为贫困大学生职前培训、职业发展提供服务。
2.以高校层面为抓手——普及就业指导,做好职业规划工作。第一,全面开展生涯规划,提高学生职业素养。(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通过约哈里窗户、360度评估、兴趣金字塔、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等工具,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在能力修炼部分,运用能力三核(知识、技能、才干)、能力四象限、SWOT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劣势及潜在能力;梳理人生宣言、职场宣言,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身兴趣、能力及价值观,使学生遇见真实的自己,有利于职业定位及职业发展。(2)开展职业探索。通过介绍企业工作模式以及外部职业环境,引导学生探索职业世界,帮助学生设计职业发展路径。(3)开展生涯人物访谈。与职场资深人士交流,了解实际工作情况,获取相关行业领域的“内部”信息,进而明确自身的努力方向,塑造期望中的理想自我。
第二,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求职技巧。首先进行简历制作与面试辅导。指导学生搜索职业信息、制作简历、训练面试技巧和职场礼仪等,使学生了解简历的结构与要素、面试礼仪、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等,从而提高求职面试技能。其次,举办模拟招聘会。通过与HR零距离接触、职来职往双选会等形式,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创就业双选平台,帮助学生获得与自身匹配的职位。还可以联系大型企业,安排见习,让学生提早接触企业,了解职业环境。
第三,做好就业跟踪工作。“签约就业”不是终点,应继续向就业3~6个月的学生提供服务,助其适应职场,提升其就业质量。对毕业3年以内的学生开展定期跟踪随访,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档案、开展毕业生走访座谈会等,加强贫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跟踪服务工作。
3.以企业支援为补充——加强提升就业能力的外部助力。(1)整合优质企业资源,打造贫困学生就业绿色通道——专门建档、跟踪服务、单独指导、重点推荐、尽力资助。建立困难学生动态帮扶档案,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安排专场招聘会,精准资助困难学生就业,直接提升就业率及就业质量。(2)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实施导师结对帮扶制。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邀请企业一线和各领域专家担任成长教练,以“线上+线下”沟通互动模式,开展导师“一对一”就业辅导,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深入挖掘其潜能,帮助其建立自信,明确方向,达到从思维到行为的改变与提升,使其对就业有勇气、有自信。
4.以学生成长为主体——狠练自身内功,提升职业素能。第一,提升通识能力。(1)掌握情绪管理能力。结合新生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情绪管理的内涵,从情绪特点及常见情绪困扰出发,通过认知情绪管理、剖析压力源、学习减压法等,消除学生的不合理信念,锻炼其理性思考能力,提升其智力,使其具有较高的情商。(2)掌握时间管理能力。通过对时间管理的认知,掌握时间管理的技巧;通过对目标管理的认知、项目管理的认知,使其习得效能管理技能。(3)掌握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技能。引导学生了解结构化思维、掌握办公软件操作技能,以此提升职业技能。(4)掌握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引导学生战胜当众讲话的恐惧,帮助学生掌握公众演讲技巧和人际沟通技巧,懂得沟通要先学会倾听,再学会反馈,认识到团队协作及人际互动的重要性。还要不断引导学生树立阳光、正确的求职心态,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提升自己,如何让自己受欢迎。另外,还要让学生正确面对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化,形成法律意识,懂得保障自己的利益。
第二,多“走出去”进行实践锻炼。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组织、企业团体参观学习,对社会、企业、市场进行最直观的了解。在参观知名企业、与高管座谈、HR介绍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能较早感受职场氛围。在获取各项资源的同时,树立自我奉献意识,用实际行动践行公益。
四、小结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就业质量事关教育公平、社会稳定与学校和谐,因此,需要政府的规划、学校的指导、社会的支持、自身的努力等多方的合力,从自我探索、职业探索、职业素养、技能提升、身心提升等方面,通过团辅、沙龙、讲座、拓展、公益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明晰职业定位与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形成良好的生涯意识,增强就创业能力,为就创业做好准备,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过渡。
[参考文献]
[1]方留,任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10).
[2]贺卉,张天潘.读书“无用”还是“知识改变命运”?——寒门学子如何向上流动[J].同舟共进,2014(2).
[3]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
[4]刘朝华,靳艳玲.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J].经济研究导刊,2010(9).
[5]林辉.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思考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6]王莉.基于USEM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模型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7).
[7]刘桂华.提升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SWOT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8]范新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专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11).
[9]谢启文.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12).
[10]吕强,黄平.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长效机制的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12).
[11]王剑俊.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