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鼓励大学生创业,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在管理机构、课程体系、教育资源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不能有效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与项目平台支持。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对于提升创业教育质量,实现创业教育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回落的新常态时期,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相对减少,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65万人,经济增速的放缓与毕业人数的增加加剧了大学生 “就业难”的局面,很多大学生选择创业来缓解就业的压力。面对新常态,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背景下,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努力为大学生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
一、新常态下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价值
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由创业环境系统、创业服务系统、创业教育系统和创业平台系统等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舆论导向、完善的创业服务和全面的创业教育,实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与支撑的目的。
(一)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符合国家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要求
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提出:“为大学生创业打好基础,增强就业创业信心,完善相关的创业支持机制,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2015年教育部提出,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健全创业成果和学分转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要符合国家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要求,高校必须完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在课程建设、创业素质、创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技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满足时代对高校发展的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些使得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如果只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高校差异化的发展及学生竞争力提升的需求。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高校转变自身的创业教育思维模式,培养具备创业素质、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为提升大学生创业素质提供保障
在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面临就业难,只有在校期间通过全面的创业教育,大学生才能提高自身的创业竞争力,获取更多的创业机会。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虽然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不断推出新的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有资料显示,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比较薄弱,很多大学生有较高的创业兴趣,但是缺乏创业的主动性,创业的风险意识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很多高校缺乏创业意识教育,忽视了创业意识教育的普及化。通过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将创业意识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大众化的、阶段化的创业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全面了解创业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关键在于不仅要增加创业人数,更要提升创业质量,切实提高创业成功率。目前很多高校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大多创业教育停留在理论指导层面,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造成大学生的初次创业成功率低。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可以从创业教育内容、创业课程建设、创业教育的形式、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创业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3.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创业风险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风险,如果大学生没有在校期间接受过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缺乏对创业相关知识的理解,缺乏对创业精神、创业素质的了解,就会在遇到创业风险时不知所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能够通过有效的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使大学生对创业产生理性的认识,对创业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进行认真的分析,利用所学的创业知识和具备的创业技能降低可能遇到的创业风险。
二、新常态下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障碍
新常态下鼓励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是对创业教育的新要求。推进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我国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在很多方面不能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求。
(一)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对创业教育不够重视,没有确立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创业教育的开展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很多高校的就业管理仅由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认为创业教育仅仅是任课教师或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责任,这样有关部门的创业教育资源很难实现有效整合。其实创业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部门、校企办、就业办等各个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只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从中形成合力,才能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使创业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但是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完善,很多高校缺乏独立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尤其在创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和实践化方面仍有待加强。在课程内容方面,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具体的实践指导。除“创业基础”外,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社会发展和经济特点的要求。表现在,一方面创业教育没有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与其他课程之间缺乏有效逻辑联系;另一方面所有学生接受的创业教育都是一样的,没有专业的针对性,没有注重大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导致创业教育目标不清晰、方向不明确、教学方法不正确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三)创业教育资源有待提升
创业教育支持体系需要来自社会、企业和高校各方面的资源支持,特别是离不开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支持。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具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但是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基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缺乏专业衔接与创业经历,讲课内容更多局限于理论层面,不利于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很多学校在校内成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条件,但是由于学校场地和资金的限制,使得创业园的创业项目层次较低,很多不能实现与创业者所学专业的有机结合;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应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的由社会各个层面组成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四)缺乏动态的创业教育评价机制
任何一个体系的运作都离不开评价体系的参与、支持和反馈,评价是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有效实施影响着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创业内容的顺利开展。建立创业教育评价机制,有助于评价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及时发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提高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提供理论支持。但是目前的创业教育评价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考试和考核的层面,缺乏动态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和评价机构等方面过于单一,很难考核创业者的创业素质,不能对创业教育的效果做出客观的判断,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三、新常态下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的途径
(一)完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长期性、系统性的过程,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的交叉,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学校某个部门无法独立完成的。对于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借鉴美国高校的做法,设立具备创业教学、创业服务、创业支持等功能的综合性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每项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分明。
高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建立分工明确、权责匹配的管理机制。首先,创业教学工作的开展,由学校的教务处制定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就业指导中心协调创业项目的落实,从事创业教学工作的系部,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具体的教学工作。其次,创业服务工作由校企合作办具体负责,通过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在创业资金、创业实践机会、创业经验等方面提供帮助,发挥产学研结合的资源整合优势。最后由学生处和科研处开展创业支持工作。学生处通过搭建多层次的创业信息交流平台,加大创业创新意识的宣传,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指导,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科研处为创业教育提供创业科研活动的技术支持,通过项目扶持、孵化服务及设立咨询团的方式促进创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创业活动的科技含量。
(二)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中包含创业理论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但是不能很好地实现课程体系的学科化和体系化,无法有效实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达到创业教育的培养要求。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分别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方式方面入手,实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多样性。
1.在课程设置上,为不同创业层次、不同创业需求的学生搭建符合各自需要的教学平台,同时与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将创业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设置不同的创业教育课程,以专科学校为例,针对一年级新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针对二年级学生重点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素质;针对三年级学生重点培养创业品质和防范创业风险的能力,注重创业方法的指导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另外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创业法规等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创业需求。
2.课程内容方面,实现由侧重理论知识教育向提高创业能力教育的转变,将实践性教学内容引入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丰富创业教育内容的实践内涵,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成果孵化”的“四位一体”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在教学内容上增设有关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组织能力、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
3.探索形式灵活多样的课程方式,加大实践课的教学力度,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创业项目资源的能力。通过建立学科课程、调研活动、模拟环境和创业实践等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园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课堂、课外的创业实践机会、实践经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业主动性和创业智慧潜能。[1]
(三)提升完善创业教育资源
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创业教育条件的支持,离不开必要的完善的创业教育资源,在创业教育资源中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和社会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一支完善的师资队伍。可以从激发创业教师从业积极性、队伍建设和培训体系入手。首先,学校应转变理念,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对创业教育给予相关制度上的保障, 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制定相关的考评、奖惩制度,激发创业教师投身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其次,建立一支动态化、专兼职的师资队伍。对于本校担任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要有相关的遴选制度和考核制度,鼓励创业教育教师“走出去”,通过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学习,丰富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利用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形式,参与到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通过企业实践操作,增加对企业的运作流程、管理规程的认知,提高教师自身的创业能力;聘用有创业经验的成功者、律师、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讲座、培训、实践模拟等方式参与创业教育过程。最后,通过举办创业教育培训和到企业挂职的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创业理论素养、创业教育经验及最新的创业资讯,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战的机会和场地。校内开展科技创新和经济管理活动,即创办各种形式的创业园,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等。目前大学生创业园的创业活动缺乏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的有效匹配,大多表现为营销的创业形式,科技创新的比例较低,学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制定不同的教育实践计划和创业指导。由于资金、场地等限制,创业园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创业机会是有限的,学校应通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大赛、创办网络模拟公司等活动丰富大学生校内的创业实践活动。利用与企业间互惠互利的关系,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建立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参观企业操作流程、熟悉企业环境,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在参与企业运作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创业的有关事项,对创业形成直观的认识,进而树立创业的理念和信心,激发创业热情。[2]
3.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主要包括资金支持、智力支持和服务支持。学校可以提供给大学生的创业资金毕竟是有限的,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小额贴息贷款、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担保贷款、无偿资助创新项目及为大学生创办的科技型小型企业提供创业启动基金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企业可以设立评价标准,对于具有扶持价值的项目通过提供创业基金、免费提供创业实践场所予以支持。在智力支持方面,通过教育实践和信息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创业培训、项目扶持、市场信息及法律咨询,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为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和创业成功率,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创业宣传教育、完善创业制度环境,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另一方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配套的优胜劣汰的考核制度,为大学生提供全程的创业服务。
(四)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动态化的评价体系
完善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监督创业教育过程、评估创业教育实施效果、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通过创业教育评价,一方面激励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另一方面为后续的创业教育提供改进的依据。
1.评价内容不能仅以学生对创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主要内容,应以创业理念、创业实践、创业成效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创业本身就是实践,这就需要评价体系的内容上注重学生对创业相关知识的感悟和运用能力的考核,尤其是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对创业环境的适应以及创业创新的能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催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动力所在,是大学生人格健康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评价内容方面必须增加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考核。
2.设立灵活性的考核机制。评价方式是保证评价过程客观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很多高校局限于传统的考试和笔试的考核方式,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和创业阶段的不同,现有的评价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大学生创业前创业基本知识的考核可采取笔试的方式由学校的任课教师做出评价;对于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创业精神、创业素质及工作表现,可采取实践操作和量化考核的方式由企业指导教师做出评价;对于创业教育结束后大学生具备的创业能力,可采取口试、制作创业计划书的方式由创业者互评、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做出考核结果。[3]
3.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社会、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构。作为接受创业教育的主体,在校学生和毕业生都应对创业教育做出评价,在校学生的评价主要针对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毕业生的评价则要根据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对已接受的创业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反馈意见。企业根据学生任职期间的表现及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做出评价,以便学校认清创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对现有的内容做出调整,优化创业教育。学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通过成立稳定的、结构合理的评估队伍,通过定期评价、信息反馈与分析,及时调整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满足新常态下对创业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钱宗霞.浅析三螺旋视域下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模式[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38-42.
[2]陈微微,陈芳.大学生自主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0(2): 18-22.
[3]陈龙.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1.
(责任编辑刘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