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英红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非常多,范围非常广,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传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的发展,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众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64-01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范围逐渐细化,尤其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但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对于民俗的研究并没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只是在旅游方面简单涉略。
一、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是在民间形成,但是发展与传承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国家的政策支持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具有积极作用。2005年5月20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众多传统节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这些节日被列为我国法定节假日;同年,政府又提出建立传统节日示范基地,组织人民群众参观,感受传统文化底蕴。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支持,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政府的组织与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基金运作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等,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和前提。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和保护固然值得称赞,但是要把握一定的限度。每个事物都有其发展规律,我们要遵循事物发展规律,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由专业人士着手具体事宜,政府不要过多干预,要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二、发挥宣传研究作用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中坚力量和后备力量,青少年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教育,因此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对非遗进行继承与发扬是长远有效的。学校不仅是非遗文化的主要宣传阵地,同时也是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地方。但令我们感到遗憾的是,目前学校教育很少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内容,学生对其了解很少,保护、继承、以及发扬更是无从谈起。很多学者建议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教育课程、培训课程,还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文化教育应当从小普及,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教材,使其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学生只有在了解传统文化之后,才能对其产生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此外,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校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例如:开设传统文化讲座、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等。
我们应当建立系统的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培养专门人才,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开展非遗保护校园活动,并将其作为学校特色。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建立系统的传统文化教学体系,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教育方案,使我们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课程,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同时又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当然就目前的教学实力而言,要想普及非遗课程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将其作为选修课还是具有可行性的。例如:北京大学曾经开设过“民俗学”的选修课程,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非常多,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传统文化是非常感兴趣的。
三、把握社区文化基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居住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动频繁的群居生活被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感情淡泊。这种环境下,民俗文化活动主要以家庭为主,无法实现有效传承与发展的。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动员全社区的居民,同时发挥政府的牵头与引导作用,使全社区的居民参与到民俗活动中。这样既实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又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居民素质,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
以往的社区民俗活动,居民只是以观众的身份参与其中,居民的之间的沟通少,并且积极性不高,虽然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总是无法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现代化民俗文化活动,鼓励居民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打破家庭局限,加强居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值得注意的是,社区民俗活动尽量避开特定的节日,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开展欢庆节日的集体活动,居民可以展示自己的才艺,共享特色家乡食品,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遗的保护需要政府、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使全体人民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在传承非遗的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使其充满生机与活力。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与接班人,非遗的继承与发扬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谭宏.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的探讨[J].重庆高教研究,2015,(01):80.
[2]王岩.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位置[J].群文论坛,2014,(1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