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雅
摘要:全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介格局发生变革,新闻编辑工作随之发生变化,要求新闻编辑人员要适应时代发展,具备新的能力。这些变化直接对高校新闻编辑学课程提出新的目标。但当前的高校新闻编辑学课程教学却存在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与新闻媒体实践脱节;教学实践不足,滞后于实务发展;教学方法单调,创新性不足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课程改革,有助于为新闻媒体提供优质的新闻编辑人才。
关键词:内容体系;教材;实践;教学方法
伴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介格局发展改变,多种媒介融合发展。同时,媒介形态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给新闻编辑工作带来新的变化,新闻编辑工作呈现新的内涵,除了原有的新闻策划、稿件编辑、组稿、报纸组版、节目编排之外,还要运用多种技术进行多种信息载体的相互转换,生产加工多形态、多媒介的产品。这些工作的改革和转型对于高校新闻编辑学课程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但是,现有的教学却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是源于一直以来受到传统媒体的影响导致的,有的却是属于教学的范畴,亟需分析和研判。
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教师教授给学生知识的纲目。新型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应该体现该学科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该容纳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以及研究成果;不仅包括理论知识的讲授,也应包括编辑实务的操作。当前的新闻编辑学课程内容体系不够完善,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首先,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陈旧。现有的新闻编学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大多沿用20世纪80年代报纸编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这个内容体系是按照报纸编辑工作的流程来设置的,比如高等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新闻编辑学教程》等。虽然报纸编辑学是广播电视编辑学、网络编辑学的基础,但是现代社会媒介已经进入融媒体发展阶段,部分媒介突破了原有的载体限制,开始逐渐走向中央厨房制式发展,一稿多形态,一稿多编,一稿多用,原有的严格按照报纸编辑流程设置的内容体系和媒介发展产生脱节,需要重新思考,重新按照媒介需要进行梳理。
其次,课程内容体系内涵不够宽泛,缺少实践部分。现有的新闻编辑学课程体系按照新闻编辑工作流程进行梳理,教师注重编辑学概念和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如何把学到的编辑学知识,比如新闻报道策划、稿件的选择与修改、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的编排与设计等变成现实重视不足。虽然理论部分是该课程的核心和基础,但新闻编辑学作为一门新闻实务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是必须要包含实践部分的。实践部分的缺少对学生编辑能力的培养是极其不利。当学生们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靠死记硬背,虽然考试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不强。许多学生到新闻单位之后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再次,现有的新闻编辑学课程内容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科技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传媒格局,新闻编辑工作范围扩大,对新闻编辑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具备选稿、编稿能力,还需具备宏观的新闻策划能力和数字技术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而现有课程内容体现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新媒体对人才的需求,所以现有的新闻编辑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亟需发生变革。
二、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与新闻媒体实践脱节
教材是教学中不容忽略的因素,它是学生形成一定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但教材从编写到印制到学生使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这个现实问题直接影响了教材内容的新鲜性、实用性。
一方面,现有教材是对原有教材的重复加工,创新性不足。当前高校新闻编辑学课程使用的教材体系多数沿用原来的报纸编辑学教材体系,有的教材甚至只是将原有的报纸编辑学更换了一个名字改为新闻编辑学,经过简单的加工改造,就继续出版发行使用。虽然在后来的编著过程中加入了一些新的内容,比如广播电视编辑、网络编辑等,但这样的加工改造,和前面的章节体系完全不是一个体例,模仿性较强,创新性不足。
另一方面,教材更新速度较慢。现今的社会,社会发展速度加快,新媒体、新技术更新迅速,新闻传播学的教材应紧扣时代发展,紧扣媒体变革,及时更新,为学生带来最新的知识和讯息。但是现有的新闻编辑学教材由于编写周期问题,以及现有的编者立足于自身,传者本位倾向明显,传播流向由上而下,较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内容设置上固定化、模板化,内容风格上训导化,新知识、新内容、新讯息、新研究等更新补充不及时,导致教材内容陈旧,案例落伍,缺乏时代感和完整性。即便是新出的教材,由于课程体系问题,也存在对新闻前沿信息关注不足,对新兴媒体编辑实践重视程度不够,与新闻媒体实践脱节的问题,极其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三、教学实践不足,滞后于实务发展
高校的课程设置,有的是为了专业化知识的传授,有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新闻编辑学作为高校新闻学专业的实务课程之一,在教学理念上应注重学生编辑学知识的掌握和新闻编辑能力的提高,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是当前我们的新闻编辑学的实践却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课堂实践偏少。目前,不少高校新闻编辑课程的课堂教学因课时限制,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多停留在对新闻编辑学概念的解读、编辑学理论的分析与探讨,较少关注全媒体环境下媒介格局的变化、媒体竞争环境的需要,实际动手操作实践偏少。这种偏少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理论与实际脱离、“学”与“用”脱节的问题,学生虽然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编辑策划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与灵活应变能力欠缺。
其次,实践内容适用面较窄。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各大高校都会加入课堂练习,但这些有限的课堂练习由于课时、技术设备等限制,适用范围较窄,仅适合运用到稿件修改、标题制作等环节,诸如新闻策划、稿件选择等需要借助其他教学设备或软件的练习,无法在课堂上实现,能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
再次,实践内容与社会发展脱节。随着各种媒体的融合发展,新闻编辑业务多元化已经成为现实,新闻编辑学课程实践必须增加新兴媒体编辑的内容。但是当前多数高校在实施编辑实践时,多注重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编辑实践,多注重内容的生产,对新兴媒体、自媒体等编辑实践不够重视,缺乏实践内容。这些传统的实践课程内容,满足不了实务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时代需求,长此以往,高校培养出来的编辑人才视野狭窄,能力不足,无法适应全媒体工作环境,对教育本身和社会发展都是不利的。
四、教学方法单调,创新性不足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目前高校的新闻编辑学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调,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教学方法应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统一,但当前高校编辑学教师过多注重了教法,忽略了学生的学法,互动性不足,课堂效果有待提高。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参与意识强烈、学习功利目的性强,再加上手机终端的便捷性、信息呈现方式的多元化,对当前的课堂教学极易形成干扰,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种挑战。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课堂起把控作用,但如果教师不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忽略教学中另一主体学生的学习方法,继续采用满堂灌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缺乏有效互动,忽视了学生对知识和信息能力的能动吸收能力的培养,课堂效果较差,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教学目的很难实现。
另一方面,目前新闻编辑学教学多采用理论知识讲授法、案例直观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这几种方法满足了基础课堂教学的需要,有助于编辑理论和知识的学习,但作为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方法远远达不到能力培养的目标。作为编辑课程的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安排课堂讲授内容,诸如利用课上与课下时间,布置作业,讨论相关社会热点,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与当地不同媒体联系,带领学生参观新闻编辑部,明确新闻编辑工作流程,获得直观感受;带领学生做自己的媒体,做报纸、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体验不同媒体编辑工作的异同,这些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开阔学生眼界,培养综合型的新闻编辑人才是非常有益的。
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更加迅捷,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呈现形式更加多样,这些变化对新闻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出了更严苛的评价体系。但同时多媒体的发展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尤其是当前新媒体对复合型新闻编辑人才的需求量更是巨大。目前高校新闻编辑学课程如何改革,如何更好为媒体提供全能型人才已成为研究趋势。虽然当下各大高校的新闻编辑学课程教学存在若干问题,和媒体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课程已经在改革和尝试,教师们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适时作出调整,争取早日实现由培养传统媒体编辑到培养全媒体人才的华丽转身。
基金项目:本文是河北师范大学第15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XJJG040)成果
参考文献:
1.蔡雯.继承、拓展与创新——对新闻编辑课程的教学改革及思考[J].新闻战线,2008,(3).
2.王立新.新闻编辑学应用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3.王君超.大数据思维下的新闻编辑学[J].中国报业,2014,(11).
4.王芹.《新闻编辑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文艺,2012,(24).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