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地域文化的艺术符号

2016-07-07 05:15曼陀罗
小说林 2016年4期
关键词:手绘画笔哈尔滨

曼陀罗

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出现和崛起,特别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确立,注定了和欧洲文化特别是俄罗斯文化的渊源。

生长在哈尔滨的嘉驹先生自从拿起画笔,就不知不觉地受到这种艺术氛围的熏陶,速写与素描成为他最初学习的绘画技法并快乐地遨游其中。那时,嘉驹正是八九岁的年纪,哈尔滨的老建筑比比皆是,各式各样的楼房和庭院式小别墅以及栽种的树木、花坛、草坪点缀其间,少年嘉驹从爱上美术那天起,就和这座城市的风情结下了不解之缘。“文革”时期的“读书无用”大行其道,于是,绘画便成了嘉驹逃避灾难的“诺亚方舟”,常常独自一人远离尘嚣,去太阳岛,去公园。不论是在松花江的涛声里,还是在大自然鸟虫的鸣啾中,用画笔与那一幢幢掩映在长堤里的俄罗斯房舍漫语,在树林中向花儿倾述……正是这些难忘时光,嘉驹先生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底子。

人生的历练和饱读诗书,使他能站在更高层次上展现所要倾述的东西,这不仅体现在画面本身,而是通过画面让人们感受到画面以外的历史文脉。

这种理念让嘉驹先生将哈尔滨老建筑放在一个中西文化合璧的文化大背景下进行思考、审视,并将这种文化素养完美地结合其他艺术形式的借鉴,根据绘画的内容需要,恰到好处地糅合了一些水彩画、水粉画的技法,并借鉴其他美术种类的创作手段。比如说油画重体积、调子,水彩画重渗透、天趣,水粉画重厚堆、肌理,版画重结构、装饰等。近代从欧洲传过来的“现代美术”,就这样被嘉驹先生熔于一炉,并在此基础上吸收中国画国画重线条、意境的表现方式和神韵,从而彰显出强烈的个人特质——力求画作中的形感、体感、质感、色感、空间感等。既有历史沧桑又有时代的亮色,在角度、线条、明暗、形体、结构、特征、节奏、韵味等方面用自己的眼睛和画笔对老建筑进行诠释。

嘉驹先生的《哈尔滨老建筑》既是建筑画,更是风景画、风俗画、历史画,这种绘画形式可以追溯到从古埃及、两河流域到古希腊、古罗马;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欧洲17世纪古典画派到20世纪现代派。因此,对于这本“手绘”画作,应该从美术史的源流、发展融合以及文化和美学的诸多方面来欣赏它、评价它。

这本画册的绘画语言融合在哈尔滨的浓郁风情之中,就像浓缩的哈尔滨,鲜活而又传神,浓郁而又热烈,典雅而又奔放。从这个角度讲,“嘉驹手绘”既是艺术作品,也是冰城夏都——哈尔滨旅游必览图书。这一切,都在说明“嘉驹手绘”本身也浓缩了哈尔滨最本质的文化符号,通过艺术上的再现和升华,成功地定格在这座城市的人文历史中。

我觉得,嘉驹先生对哈尔滨人文历史的独特情感和理解,寄托着他的精神抚慰和理想,仿佛一种无声旋律在叩响着你的心扉,让你在阅读中感受一位赤子对家乡的挚爱。

猜你喜欢
手绘画笔哈尔滨
小画笔 大世界
静听花开
手绘精彩《追梦》创刊等
小画笔 大世界
小画笔
创意动物手绘
刘派
手绘
哈尔滨冰雪之旅
手绘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