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美英三国领导人祝酒辞文本的类型修辞批评

2016-07-07 08:52:24

林 兵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2015年中美英三国领导人祝酒辞文本的类型修辞批评

林兵

(广西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4)

摘要:从修辞情境、策略两方面对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问美英两国并参加晚宴时宾主双方发表的祝酒辞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发现该类文本的修辞特点:晚宴的受众、宾主两国的历史文化等制约因素形成的紧急状态,激发修辞者构建起尊重彼此、共筑未来的修辞情境;通过诉诸情感、理性、人格等劝说手段,用富有情感的语汇贯穿起个人与历史,使文本内容张弛有致;烘托出宴会的热闹氛围,表达了对彼此良好国家关系的期待。

关键词:修辞情境分析;修辞策略分析;祝酒辞文本类型特点

一、引言

祝酒辞作为一种礼仪性的应用型文体,通过热情洋溢的演讲来烘托欢乐祥和的氛围,在日常生活中的婚寿喜宴、接风饯行酒宴,乃至官方领导层面的茶话会、外交宴会等场合发挥着积极作用,较好地增强了主宾之间的友好情谊。祝酒辞演讲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从上古时期的先民祭祀中就有了祝酒辞的雏形,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并一直延续至今;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学专著中研究了该类文体,并对今天的修辞学、写作学、文体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纵观近10年对祝酒辞的研究,有的围绕如何写作祝酒辞展开论述[1-2],有的从美学的角度来赏析祝酒辞[3],有的总结了影响祝酒辞发展的因素[4],有的分析了祝酒辞中的中国文化元素[5]。这些研究多数是从美学、写作学、文体学亦或是历史文化的视角展开,祝酒辞类文体研究受到了较大的局限。这些分析从属于修辞学的研究,但是真正对祝酒辞进行修辞类型研究尚属少数。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类型修辞批评的视角出发,以习近平主席2015年访问美国和英国时宾主双方在欢迎晚宴上所做的祝酒辞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文体在此类修辞情境中面对特定的受众,运用何种修辞策略来达到烘托晚宴的欢乐氛围、增进彼此之间情谊的目的。

二、类型修辞批评

“‘类型批评’研究的重点不是放在个别的演说或者演说者上面,而是考察一组属于一个类型的演讲或话语形式,从中归纳出共同性的东西。”[6]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埃德温·布莱克1965年出版的专著《修辞批评:方法的研究》中,它明确了该批评方法有关修辞情境、修辞策略、修辞反应等方面的三个重要假设。1968年,劳埃德·比彻尔发表了有关“修辞情境”的文章,指出修辞情境包括“紧急状态”“受众”“制约因素”三个要素,修辞论述即是对该类情境的回应,“相似的修辞情境促发相似的反应,因此诞生了类似的修辞形式”[7]279,为该批评奠定了理论基础。1976年,美国召开了题为“修辞批评中的‘重要形式’”的学术会议,学者们对于该类型批评范式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并引发了卡尔林·库尔斯·坎贝尔和凯瑟琳·赫尔·詹梅森等学者的关注。随着学界研究和讨论的深入,类型修辞批评出现了归纳式和演绎式两大批评方法论,并形成了描述修辞情境、分析文本修辞策略、确定修辞类型或与原有文本类型进行对比等操作步骤,从而更好地发现“一个类型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独特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成就一个修辞行为,达到修辞目的的”[7]278,更好地理解“人们如何在有结构的推理场景中创造个人的意义和价值”[7]280。

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学者的探讨相对较晚。1993年,侯国良将加拿大学者诺思罗普·弗莱的文章《修辞批评:类型理论》翻译成中文,深化了人们对于“类型”批评是建立在修辞基础之上的认识;高万云从文学视角探讨了类型修辞批评的内涵,并指出其批评行为的三个层面:“一是读解修辞含义,二是理清修辞关系,三是做出修辞评价”[8],进一步明确了文学范畴下的操作方法;毛宣国在研究诺思罗普·弗莱的修辞批评思想时指出:“所谓‘文类’的研究,在弗莱看来具有双重意义,它不仅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看待”[9],表明了该范式在思想与行为上的紧密联系。

以上研究明确了类型修辞批评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指出了该范式的思想与行为内涵,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奠定了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依照类型修辞批评范式,将4篇祝酒辞文本分为中—美、中—英两组,结合情境和策略的相关定义,以句子为单位,大致统计出这两方面在文本中出现的频数,从而实现:为进行定性分析提供依据,运用归纳式批评的方法更好地阐明4篇祝酒辞文本在修辞情境和修辞策略方面所具有的共性特征。

四、祝酒辞文本分析

从修辞情境和修辞策略两方面分析习近平主席、奥巴马总统和伊丽莎白女王三人所作的4篇宴会祝酒辞(3篇英文,1篇中文)文本,可以发现他们在相似的修辞情境下采取了相似的修辞策略,从而形成了4篇祝酒辞话语所具有的共同修辞类型。

(一)相似的修辞情境

修辞情境包含“受众”“制约因素”和“紧急状态”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相互作用,既激发出修辞者的修辞冲动,也产生了修辞紧张。这种既鼓励又限制的矛盾运作为修辞者考虑采取何种修辞策略提供了发生的情境。在发表祝酒辞演讲之前,三国元首必定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慎重考虑。

首先,受众既指在宴会现场的中国官员、美国官员和英国官员,又指中美英各国的广大民众,甚至包括世界上其他关注此次访问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他们高度重视中美、中英关系的未来发展,对此次访问充满了期待。但是他们的关注点各不相同,有的关注经济合作,有的关注领导人对众多敏感问题的态度,有的借此机会观察彼此国家领导人的个人风格等。其次,制约因素也是修辞者应该考虑的重要方面。制约因素包含信仰、态度、档案文件、事实、传统、意念、利益、动机等诸多内容。中美英三国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发展阶段等各不相同,有着天壤之别,如何在这些制约因素中找出共同点来寻求双方的认同,成了演讲成败的关键。最后,受众期待、历史与现实、两国国情及彼此的外交状况等制约因素的交织,形成了一种紧急状态。紧急状态是指“一套特定的社会情形和心理期待,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针对某一反复发生的情境发表演说的社会性客观动机”[7]276。这一状态的出现,要求中美英三国元首在发表演讲时应该在彼此认同的基础上展开话语,既要考虑彼此的历史文化、国情和外交成果,又要回应他们对于两国关系及未来发展的关切。分别统计中美、中英两组中三国领导人涉及的相似的受众期待和制约因素方面的话语频数,可以得到表1。

表1不同类别“紧急状态”话语频数统计

表1说明,尽管在中美、中英4篇祝酒辞演讲中受众和制约因素的数量不尽相同,尤其是中英两国元首的祝酒辞在受众和制约因素方面的频数差异较大,它们的修辞效果也存在着差异,但是这4篇演讲话语在这两方面仍然存在着类似的情境特征。

一方面表明访问取得的部分成果,并指明未来两国的发展方向。在中美两国元首的演讲中,奥巴马指出:“President Xi and I agreed to expand our cooperation between our two nations”,“our countries together are stronger when we accept the diversity and the views and contributions, and uphold the rights of all of our peoples”[10]等话语;习近平主席说道:“an unforgettable journey”,“Since yesterday evening, I have had three meetings with President Obama”,“We had candid and in-depth exchange of views on China-U.S. relations, and the major issues that are vital to world peace and development”[10]等积极性的话语。在中英两国元首的演讲中,伊丽莎白女王说道:“Mr. Presid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China is now truly a global partnership”,“your visit is a defining moment in this very special year for our bilateral relationship”[11];习近平主席指出:“中英关系不断发展,利在两国,惠及世界”[11]等前瞻性话语。这些话语既可以让受众了解访问取得的积极进展,也使他们明确了未来两国关系发展的方向,在满足受众期待的同时可以缓解修辞紧张。

另一方面尊重彼此历史文化传统,肯定两国交往取得的积极成就。在中美两国元首的演讲中,奥巴马总统引用了中国谚语“food is heaven”(民以食为天),提及了二战中中国百姓救助美国士兵的故事,还说到了美国游客游览紫禁城和长城,中国游客参观自由女神像和独立厅等情况;习近平主席引用了林肯的名言“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10],提到了36年前邓小平访美取得的积极成果,以及彭丽媛参观熊猫馆后的心理感受等事例。在中英两国元首演讲中,伊丽莎白女王提到了约30年前访问中国的情形,对于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赞叹,以及联合国成立70周年等情况;习近平主席提到了英国名著和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英国记者投身中国抗战,成功解决香港问题等史实,同样也提及了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情况[12]。三国元首考虑了历史文化传统、共同的经历、现实的友好交往情况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在演讲中尊敬彼此,尽量多地释放紧急状态的张力,努力营造良好的晚宴氛围。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4篇祝酒辞文本在考虑受众、制约因素形成的紧急状态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为进行修辞策略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二)相似的修辞策略

修辞学关注或然性领域的研究,以期发现尽可能多的劝说手段。这涉及到修辞发明理论,即“修辞者根据所承担的说服任务搜寻并选定可讲、该讲、值得讲的话点的那个过程”[13]。

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文本,祝酒辞演讲者自然会根据修辞情境进行修辞发明,以便更有效地采取修辞策略。策略的使用没有定法,但是由亚里士多德确立的“三诉诸”手段(人格、情感、逻辑诉诸)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通过分析4篇祝酒辞文本所采用的诉诸手段,可以较为方便地总结出话语中所包含的相似的修辞策略。

“人格诉诸体现在演讲者个人的人格中,可带给受众对演讲者道德品质方面的尊重与信任,强调以德立人。情感诉诸是指演讲者通过具有感染色彩的话语,激发出受众的积极或消极情绪,从而达到劝服的目的,注重以情感人。理性诉诸强调论证过程的逻辑性,通过选择具有客观性的材料并借助一定的推理方式,从而得出有利于自己的结论,以强化自我的观点,注重以理服人。”[14]

通过分析祝酒辞语篇各诉诸手段的运用情况,可以得到各手段在每一篇文本中的出现频数,见表2。

表2不同类别“诉诸手段”频数统计

表2说明了各诉诸手段在4篇祝酒辞文本中的分布情况。尽管它们的使用频数不尽相同,但是其修辞策略方面仍存在着诸多共同点:在中美文本和中英文本中,情感诉诸手段使用的频率最高。这说明祝酒辞文本表现出总体以表达情感为主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以个人名义,由此及彼

虽然习主席访问美国和英国的晚宴是由国家元首主持,但是仍具有一定的“私人”成分。从新闻报道上来讲,多数都是以图片新闻的形式报道,且4篇演讲文稿中,习主席在美国所作的演讲是以英文翻译的版本出现在美国官网上。这种非公开的私人晚宴形式客观上为元首们的演讲提供了较大的自由度。所以在4篇演讲中,很多句子都是以“我”或者“我的个人经历”来叙述。例如,奥巴马总统在演讲中使用“I think”“I know”等字眼,且分享了自己和夫人访问中国时的一些故事和体会;伊丽莎白女王更是以自己1986年访问中国的难忘之旅来表达对中国的情感;习近平主席则以自己从美国西海岸到东海岸的访问经历来表达自己的访美感受,并分享了夫人彭丽媛参观熊猫馆时的体会。这种以第一人称表达或者个人经历叙述的方式既是修辞情境的要求,也是拉近自己与在场受众的一种方式。毕竟这种以国家元首身份叙述的修辞者使用具有感情色彩的口吻和事例,在满足受众期待的同时,也传达了对宾客国家的尊敬和欢迎之情,便于表情达意。

2.以实例举证,寓情于理

使用例证的目的在于增强说服的客观性。而这些材料的选择同样是为佐证自己的观点服务的。4篇祝酒辞文本涵盖了三位国家元首访问彼此国家的经历,二战中中美、中英的相互救助,联合国成立70周年等历史事件,林肯、邓小平等伟大人物,茶、丝绸、工业革命、《天演论》等文化标识……这些已然发生和存在的事物既有对彼此国家政治、历史和文化的考量,也有对受众构成和期待的思考,从而为彼此国家间继续传承友好合作的关系奠定了历史、现实和群众基础。旁征博引之中体现了元首们的渊博学识和丰富经历,传达出他们个人的善意与友好,在扎实个人之间情感基础的同时也巩固了国家间的良好关系。

3.以积极语汇加深情感

话语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载体,是信息传达的有效工具。祝酒辞演讲发挥着拉近宾主情谊、描绘美好蓝图、增强宴会氛围的作用,其话语的信息承载量极大。4篇演讲中,大量使用了诸如“expand”“cooperation”“together”“longstanding friendship”“remar kable fruit”“positive effects”“杰出代表”“卓越贡献”“历史佳话”“命运共同体”等积极语汇,极大地发挥了话语的载体作用。譬如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演讲中,她提到了这样一句话:“Your visit to the United Kingdom marks a milestone in this unprecedented year of co-operation and friendship betwee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China, as we celebrate the ties between our two countries and prepare to take them to ambitious new heights.”[11]这一长句由“milestone”“unprecedented year”“ambitious new heights”等一连串的积极语汇组成,既延续了英国王室一贯的发言风格,也凸显出女王对于英中两国关系的重视和未来发展的期待。这一话语中,思想和情感的绵长就如同句子的长度一样,得到了质与形的充分体现。

4.一以贯之,张弛有度

虽然4篇祝酒辞文本在受众群体和具体的演讲内容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从它们的文本组织结构来看存在着共性:在演讲正式开始之时,主宾双方都会对彼此的到来或热情招待表示欢迎或感谢,且在结尾部分同样会出现为主宾双方的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和两国关系的美好未来表达良好的祝愿;在安排行文内容时,各位演讲者将个人的经历或感受、此前两国友好交往的成就和普通大众耳熟能详的事例等,运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以层层递进、逻辑清晰的结构表达出来,集中表现出两国之间合作前景广阔、人民之间友谊深厚等修辞意图。

4篇祝酒词通过个人视角进行叙述,综合运用历史与现实事例的论证,并运用积极的语汇来表现充分的感情色彩,使有着较多局限的祝酒词文本在组织结构上张弛有度。这些策略的使用,既是修辞紧急状态使然,也是4篇祝酒辞文本所具有的类型特色。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认识到4篇祝酒辞文本在修辞情境和修辞策略方面所具有的共性特征,这些特征的聚合构建起它们独特的情文并茂的文本类型和言之有序的框架结构,主要体现在:祝酒辞文本在演讲的开头和结尾要表达欢迎、感谢和美好祝愿的语句;文本的主体部分以表达感情为主,通过使用富有积极色彩的语汇来表达尊重彼此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珍视两国间的友谊、憧憬美好未来等情感;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文本安排讲求逻辑顺序,以个人视角出发,辅之以必要的推理和举例论证,使短小精干的文字产生了掷地有声的效果。

尽管如此,4篇祝酒辞在演讲过程的把握和文本分析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盖然性特征,尤其是在进行情景和诉诸手段的频数统计中,难免存在着主观性分类,但是,在类型修辞批评指导下的方法论操作为进行类似的文本分析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增芳.怎样写祝酒辞[J].应用写作,2004(8):35-36.

[2]黎美义.祝酒辞写作探析[J].应用写作,2008(3):34-36.

[3]长弓.意蕴隽永 文采斐然:赏析外交部长李肇星的一篇祝酒辞[J].应用写作,2007(1): 60.

[4]高松沾.祝酒辞发展的因素分析[J].文教资料,2013(31):194-196.

[5]刘菲.祝酒辞里的中国文化[J].炎黄纵横,2014(7):63.

[6]温科学.当代西方修辞学理论导读[M].台北: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10:128.

[7]柴改英,郦青.当代西方修辞批评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8]高万云.关于文学修辞批评的批评[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50-57.

[9]毛宣国.诺思罗普·弗莱的修辞批评理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0- 95.

[10]Remarks by president Obama and president Xi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an exchange of toasts[EB/OL].(2015-09-28)[2015-10-20].https://www.whiteho use.gov/the-press-office/2015/09/28/remarks-president-obama-and-president-xi-peoples-republic-china-exchange.

[11]The Queen’s speech at the China state banquet[EB/OL].(2015-09-28)[2015-10- 20].http://www.royal.gov.uk/LatestNewsandDiary/Speechesandarticles/2015/TheQueensspeechattheChinaStateBanquet.aspx.

[12]习近平晚宴致辞:中英双方应把握机遇携手前行[EB/OL].(2015-09-28)[2015-10-20]. http://china.cnr.cn/gdgg/20151021/t20151021_520214283.shtml.

[13]刘亚猛.西方修辞学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62.

[14]曾薇,林兵,姜亭亭.对比视角下新亚里士多德主义修辞批评探究:以2022年冬奥会申办城市北京和阿拉木图的演讲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23-129.

(责任编辑:李晓梅)

Genre Rhetorical Criticism on the Remarks Delivered by Heads of States of China, USA and UK in Exchanges of Toasts in 2015

LIN B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Abstract:From rhetorical situation and rhetorical strategies, four speeches of the remarks in exchanges of toasts delivered by heads of states of China, USA and UK when President Xi visited America and England were analyzed, aiming at having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such a genre features. Firstly,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ose speeches revealed that the rhetoric had been ignited by the situation formed by the attending audiences and constraints of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national conditions of their countries, so that he/she showed his/her respects to each other and expressed his/her expecta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both nations. Then, with the help of “three appeals”(ethos, pathos and logos), the rhetoric used such strategies as perspective angles, historic perspective, emotional words and logical arrangements of the speeches to decorate the banquets. Lastly, a friendly and harmonious atmosphere could be constructed. In essence, all those mentioned above proves the nature of rhetoric that to build up a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each nation.

Key words:analysis on rhetorical situation; analysis on rhetorical strategies; genre features of toasting speech

*收稿日期:2016-01-15

作者简介:林兵(1990—),男,山东东平人,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西方修辞学。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297(2016)03-01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