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丁汝昌在甲午海战中的过失

2016-07-07 09:21:28庞嘉咏何少伟陈永祥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

庞嘉咏 何少伟 陈永祥(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试论丁汝昌在甲午海战中的过失

庞嘉咏何少伟陈永祥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甲午战争是一场对中日两国近百年历史命运产生重大影响的战争,而海战则在这场战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清王朝对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寄予厚望。但在中日双方舰队实力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北洋舰队先在黄海海战中遭日本联合舰队重创,继而在威海卫海战中全军覆没。这个悲惨的结局,作为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丁汝昌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他在黄海海战中的指挥失误和威海卫海战中的消极防守,直接导致了北洋舰队的覆灭,留下发人深省的历史教训。

关键词:丁汝昌;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威海卫海战;过失

何少伟,男,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陈永祥,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中外关系史。

丁汝昌(1836-1895),字禹廷,安徽人,早年系李鸿章属下淮军将领,后出任北洋舰队提督。1879年,清政府设立海军,“先于北洋设水师一军,俟力渐充,由一化三”。[1]因受李鸿章赏识,丁汝昌以陆将的身份统领北洋舰队,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也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关键性的人物之一。

学界对于丁汝昌的评价一般较高,有人说他是“名将”、“爱国名人”,如《丁汝昌集》编校者王记华在该书前言中指出,丁汝昌“一生勤奋好学,忠于职守,为建立清朝北洋海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忍辱负重、誓死保国的英雄行为,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品质的体现,也是中国军人‘人在城在,城陷人亡’的战争观和民族气节的具体体现。纵观丁汝昌的一生,我们认为,他是一位理应受人尊崇的中国近代高级爱国将领”。[2]

诚然,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的政治军事制度,但其失败的直接原因亦与丁汝昌个人有甚大关系。由于丁汝昌不熟悉海战,所用阵法、战法陈旧,错误指挥,导致黄海海战失利;而在威海卫防御战中,又因丁汝昌的消极抗战,不敢主动迎战,舰队留守军港,遂被日本舰队一举歼灭,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因此,客观地说,丁汝昌对中国在甲午海战中的失败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此,本文将予以必要的关注。

一、黄海海战中的指挥失误

北洋舰队在小损于丰岛之战一个月内多次出海巡弋,都未遇到日军舰队,直至1894年9 月17日黎明,中日海军两支主力舰队慢慢向对方驶来,丁汝昌在海战报告中写道:“十八日午初,遥见西南有烟东来,知是倭船,即令十船起碇迎击。我军以夹缝雁形阵向前急驶。”[3]一场影响世界新格局的海战随即打响。纵观黄海海战,丁汝昌表现英勇,积极应战,沉着指挥。海战一开,旗舰“定远”号开炮时飞桥被震断,正在飞桥看台上指挥战斗的丁汝昌被摔伤,但丁汝昌仍不下火线,在甲板上继续指挥,“未尝少休,激励将士”。[4]在丁汝昌的影响下,北洋舰队将士们团结齐心,越战越勇,坚持不懈,最终杀出重围,将日本舰队赶出战场。

虽然日本舰队落荒而逃,但北洋舰队损失也不小。参加黄海海战的12艘兵舰竟然损失了5艘,几乎近半,且出现“济远”号、“广甲”号逃跑事件。在黄海海战中,日本的军舰总吨位为40849吨,中方的舰队总吨位为31366吨,彼此相差近万吨,中国的舰炮发射速度与平均航速也比不上日本。但北洋舰队亦有自己的优势,它拥有5艘装甲炮塔舰,21厘米口径以上的火炮有23门,远远多于日本军舰的11门,还有2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只要在海战中发挥出最大能量,指挥得当,北洋舰队的损失不至于如此惨重,须知北洋舰队在组建之初是亚洲首屈一指的海军舰队!

表1 黄海海战中日双方舰只对比

中日双方的总体实力虽然说不上旗鼓相当,但总算各有所长,如若丁汝昌指挥得当,中国也有胜出的可能。丁汝昌自己也认为:“若驰逐大洋,彼以船快炮速,我以炮大甲坚,明战可翼获胜。”[5]对于相对较强的日本舰队,中方只要战场指挥官能够抓住最好的战斗时机,制订可行的作战计划,及时发动攻击,掌握住海战的主动权,随机应变,黄海之战的结局或许会逆转。但丁汝昌作为北洋舰队的指挥官,其战术运用和战术指挥完全不适合于黄海之战,当最初遇上日本军舰时就制订了错误的阵法和战法,到后来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信旗被日舰炮火击毁,由于失去统一指挥而导致整个北洋舰队战场指挥中断,这一系列的严重失误足以让北洋舰队失去战斗最佳时机而无法反败为胜。

黄海海战伊始,中日双方基本上同时发现对方,“定远”号作为北洋舰队的旗舰,随即挂起信旗命令各舰立刻起锚迎敌。丁汝昌向全舰队下达三条作战训令:“一,舰型同一诸舰,须协同动作,互相援助。二、始终以舰首向敌,藉保持位置,而为基本战术。三、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6]丁汝昌从保全舰队出发,以犄角鱼贯阵迎敌。第一小队为“定远”号、“镇远”号,居于其首,第二小队为“致远”号、“靖远”号,第三小队为“来远”号、“经远”号,第四小队为“济远”号、“广甲”号,第五小队为“超勇”号、“扬威”号。然而,由于时间紧迫,北洋舰队在对抗日舰时未能形成整齐划一的横队,刚排成“雁剪阵”(又称“人字阵”)的涣散队形时,海战就正式打响了。这种布阵一开始便是个失误,“致远”、“经远”、“靖远”、“来远”4艘军舰航速较快,如果能够单独变成一组,形成一条游击支队,就能在作战中更加灵活。现在把这4艘军舰与其他舰船混在一起,不能充分地发挥其灵活的攻击作用。对此,英国海军中将斐利曼特评论道:“集合若是复杂军舰编为一队,不惟非专门之丁提督不能统率,即专门老练之将帅孔亦无能为力也。”[7]

错误的阵法已属严重的失误,而战术运用的错误则是北洋舰队的致命之伤。丁汝昌制敌方法采用一字横队的方式,这种战术运用于地面作战,或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海上作战讲求灵活运用,须把自己放在最有利的位置,随时注意敌方舰队的阵势,迫使敌方能在自己掌握的炮火射击的范围,从而采取最有效最激烈的舰炮攻击以击毙敌方舰船。对于经常进行大规模演练且战术灵活的日本舰队,一眼就能看穿北洋舰队一字型横队阵法的弱点。根据丁汝昌制定的战术“诸舰务于可能范围之内,随同旗舰运动”,要求全队以“定远”为基准完成横队的一字排开,各自调整着不同的航速和转向以保持队形协同动作,同时再向日本舰队发射火力。但横队阵法不利于发挥火力,因射程较远,火力未能集中发射,因而攻击能力大大减弱。

北洋舰队的一字型阵势还未完全展开,日本联合舰队就瞄准右翼最外侧的“超勇”号和“扬威”号进行攻击。当北洋舰队看穿日本意图,把主力舰转向对付日舰时,因为要保持舰首向敌,所以越外沿的舰船转向幅度就越大,攻击的范围缩小,攻击力就弱。而此时日本舰队已经掌握了优势,北洋舰队整体舰船攻击力已经降到最低程度。战后日本出版的《近世海战史》一书,对北洋舰队在此战斗紧要关头所处的这种严重不利之情状,作了专门评述:日军第一“游击队横过支那舰队(指北洋舰队)之前面,而攻其右翼……。而斯时之阵形,支那全队之半蔽于己舰,而不能放炮”。[8]

由于缺少大规模的战术编队操练,海战一开始北洋舰队即出现指挥混乱,各官员意见不一。刘步蟾未经提督丁汝昌的准许,首先发炮,但距离过远大都未能命中目标。当旗舰“定远”号的前桅被日舰击倒,信号旗语无法指挥,一时间,北洋舰队“仅于开战时升一旗令,此后遂无号令。……督旗不升,各船耳目无所系属”。[9]丁汝昌没有事前指定自己的代理人,更没有明令指定代理旗舰,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之下,无论是左右翼总兵林泰曾还是刘步蟾都没有代替丁汝昌指挥,导致北洋舰队近四小时无统一号令,各舰船只得各凭各力对付日舰。将领不一,导致作战队形不整齐。“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10]日本联合舰队以其灵活行动的战术先后击沉“超勇”、“扬威”二舰,又对准“致远”“经远”“来远”“靖远”穷追猛打,使北洋舰队的军舰沉的沉,伤的伤,损失惨重。可见,丁汝昌在战斗中未能采取积极补救的措施,完全丧失了指挥官的职能,造成全舰队群龙无首的严重后果。

在黄海大战后不久,当时的论者指出北洋舰队战败“原因虽多,要以横阵之不良为最大失策。”[11]总之,阵法和战法的严重失误导致了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的失利。丁汝昌以陆将而为海军提督,不谙海上作战方法,缺乏海上作战的指挥才能,战术思想陈旧落后。他发出的“随敌对之运动以为运动,专守我之阵形,而努力于敌前”[12]的命令,其实是非常矛盾的,舰队怎么能既要“随敌对之运动以为运动”,又要“专守我之阵形”呢?丁汝昌虽然陆战经验丰富,但对于海战完全是“外行”,作战队形密集完全不利于火力的发挥。正如美国远东问题专家鲍威尔指出,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最大的弱点还是在领导方面。一般说,中国的指挥官在基本的战略、战术和使用武器方面,显示出可悲的无知”。[13]

二、威海卫海战中的消极保守

尽管在黄海海战中丁汝昌指挥失当,若他重整旗鼓,认真吸取教训,制订切实可行的作战战术,其实也能与日本联合舰队拼一死战。而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失利,使日本海军有所忌惮,“幸其不出,即心满意足也者”。[14]但实际上丁汝昌带着一种恐惧心理,不敢出海巡逻作战,采取消极防御的方法,株守威海,企图保住剩下的军舰,保全自己的名声,以致最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实乃令人痛心疾首。

黄海海战后,丁汝昌留守在威海卫,日军第二军到达辽东半岛花园口,从10月23日至11月6日才登陆完毕,历时长达14天之久,竟然未被清军发现。其实,丁汝昌早就收到日军登陆的消息,但是他竟不敢率领舰队去阻止日军登陆,再次失去了有利的作战良机。

11月8日日军占领大连湾,在这危险关头,丁汝昌所率领的北洋舰队更是撤回威海,作观望状态。日军无所顾忌,继而向旅顺发动进攻,最终发生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杀。11月11日,李鸿章致电丁汝昌:“旅顺警急,朝旨严催派兵往援,并令章高元八营渡海,唐守廉赴旅督守。寇在门庭,汝岂能避处威海,坐视溃裂?速带六船来沽,面商往旅拼战,渡兵、运粮械接济;成败利钝,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启碇,勿迟误。”[15]丁汝昌作为海军总督,自应积极应战,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但他让战舰停在旅顺口,坐失作战良机,没有给辽东方面提供任何援助。

日军侵占旅顺港后,继续向威海卫发动攻势。1895年1月22日,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夺取了沿海的炮台,准备从水陆两路夹攻,一举歼灭北洋舰队。日军竟然在北洋海军眼皮底下登陆成功,可近在咫尺的北洋海军居然能容忍得了!日本海军虽然在黄海一战中展示出自己的实力,但实际还是比较虚弱,日本登陆的军舰虽有25艘之多,但“其旧制渐朽废不中用者十之七,新制坚利者十之三”。[16]丁汝昌所带领的北洋舰队有近30艘军舰,从数量上看也占优势,竟然没有主动阻止日军。日军登陆荣成湾之前,清军对日军的进攻态势早有所料,李鸿章也曾经将日军即将登陆这个消息告知丁汝昌,岂料丁还是毫无所动,没有采取任何积极的备战行动。

荣成湾失守后,日军登陆战队已经包抄了威海卫陆路后防,又占领了威海卫南北岸炮台,丁汝昌原来所期望依靠陆上炮台攻击日军的愿望完全落空,北洋舰队被围困在威海卫军港,坐以待毙。1月23日,李鸿章致电丁汝昌“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拼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17]但丁汝昌仍然不为所动,回电“除死守外,无别策”,对于防御战不作积极反击,决心战死在威海卫。此时,日本陆军已经掌握了陆地作战主动权,海军又从海上攻击港口,相互配合,其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消灭北洋舰队。连日来的进击,北洋舰队弹药耗尽,陆上援军相盼无望,形势已经无法逆转。2月12日,为免军舰落入敌方之手,丁汝昌下令炸沉“定远”号旗舰,后又主张炸沉剩余军舰,但是将领拒不执行,“汝昌使人将镇远用水雷轰沉,亦无应者”,[18]丁汝昌感到绝望,服毒而死,终年59岁。北洋舰队终于走上覆灭的尽头,日本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

北洋海军本是一支在当时比较先进的近代化海军,在保家卫国方面还没有派上用场即遭至灭顶之灾,作为指挥官的丁汝昌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早在日军登陆辽东半岛花园口之时,作为一支海上机动战队的北洋海军就应当先发制人,极力阻止日军的行动。日军的登陆行动长达14天之久,把大量作战人员和物资运送上岸,但是丁汝昌竟然视而不见,完全处于消极状态,畏敌不动,致使日本步步逼紧。

丁汝昌经历黄海一战后,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指挥上的失误,没有总结教训。根据李鸿章提出的“水陆相依”指导原则,丁汝昌制订保卫威海的战略是:“如倭只令数船犯威,我军舰艇可出口迎击,如彼船大队全来,则我军船艇均令起锚出港,分布东西两口,在炮台炮线水雷之界,与炮台合力抵御,相机雕剿,俾免敌舰闯进口内。即使陆路包抄南北两岸,师船尚可支撑攻击彼船。倘两岸有失,台上之炮为敌用,则我军师船与刘公岛陆军惟有誓死拼战,船沉人尽而已。”[19]这样的作战方案就是留守于威海卫港口,一味依靠沿岸的炮台,以为如此能够起到防御作用。北洋舰队应该积极参与海战,主动去发现敌人和发动攻击,这样才能起到海上军队的作用。丁汝昌以为,水陆相依,可以死守到底。在北洋海军的最后决战中,丁汝昌还在寄希望于朝廷派来援兵,宁愿炸了“定远”舰和“靖远”舰,也不冲出去与日军拼个鱼死网破。所以,海岸炮台一丢,北洋舰队的被歼也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1894年12月28日丁汝昌在写给威海绥巩军统领戴宗骞的信说:“惟目前军情有顷刻之变……身际艰危,尤多莫测,迨事吃紧,不出要击固罪;既出而防或有危,不足回顾尤罪。若自为图,使非要击,依旧蒙羞。利钝成败之机,彼时亦无暇过计也。”[20]1895年1月24日,日军占领荣成湾,丁汝昌呈电李鸿章说:“至海军如败,万无退烟之理,惟有船没人尽而已。旨屡催出口决战,惟出则陆军将士寒心,大局更难设想。”[21]丁汝昌的这些言语中看出,丁汝昌情绪极为低落,充满悲观论调,除了株守港口一途外,不图他法。当然,丁汝昌自然明白,留守港口消极抗战,在战争结束后不免被朝廷问罪,所以在威海卫作战期间,他请人为他制作了一口棺材,还亲自躺进去试了大小,抱着必死的决心要战死在威海。保守消极至此种地步,何以有胜利之可能?

三、丁汝昌的功过评说

丁汝昌是个悲剧性的人物,造成其悲剧的根源是清王朝腐败的政治。他本为陆军将领,但被委以重任而统领海军,他没有掌握海事作战的精髓,采取错误的作战指导方法,导致黄海海战一役损失惨重;在威海卫战役中,丁汝昌又受悲剧情绪的影响,消极抗战,未及早阻止日军的登陆行为,死守港口,没有寻求积极的作战方法,致使北洋舰队走向彻底失败。因此,正是丁汝昌的指挥严重失误,使当时排在世界前列的北洋舰队一败涂地,无论如何,中国在甲午海战中的失败,丁汝昌难辞其咎。

但丁汝昌并不怕死,在黄海海战中受伤仍不下火线,坚守阵地,指挥作战;在威海卫防御战,宁愿自杀身亡也拒绝向日军投降。在接到劝降书以后,他说道:“余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已尽臣职”。[22]表示了自己誓死抗敌的决心。因此,丁汝昌是一位爱国的将领,他有一颗报效祖国、不怕牺牲的热心。若清政府早能选取一精通海事指挥的海军将领,也许北洋舰队的命运就能扭转。但是历史无情,悲剧已经发生,后人当引以为鉴,不可重蹈覆辙。我们须谨记毛泽东主席当年的指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参考文献:

[1]洋务运动丛刊(第2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387.

[2]李厚木.中国近代第一位海军司令——丁汝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86.

[3]中日战争丛刊(第3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34.

[4]朱寿明.光绪朝东华录(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8:3470.

[5]北平故宫博物院.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C].1932(16):17.

[6][8]许华.甲午海祭[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64,72.

[7]海事编译局办事处.斐利曼特关于黄海海战的评论[J].海事月刊,1936(10卷1期):41.

[9]冤海述闻.大东沟战事纪实[A],中日战争丛刊(第6 册)[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88.

[10]甲午中日战争(下册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403.

[11]中日战争丛刊(第6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2.

[12]海事编译局办事处.汉纳根向北洋大臣报告公文[J].海事月刊,1935(8卷5期):63.

[13][美]拉尔夫•尔•鲍威尔.1895—1912年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42.

[14]中日战争丛刊(第7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84.

[15]中日战争丛刊(第4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97.

[16]中日战争丛刊(第5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24.

[17][19]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C].北京:中华书局,1987:43,44.

[18]中日战争丛刊(第1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17.

[20][21]丁汝昌.丁汝昌集[C].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224,42.

[22]中日战争丛刊(第1册)[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95—197.

中图分类号:K8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6)02-0074-05

收稿日期:2015-12-10

作者简介:庞嘉咏,女,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
史料如野马,史观如缰绳——由《甲午战争》一课说起
甲午战争与中国海权
辽宁省甲午战争研究会 辽宁大学甲午战争研究中心成立
侨园(2016年5期)2016-12-01 05:23:42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安徽史学(2016年2期)2016-12-01 02:57:03
从甲午战争得到的启迪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
军事历史(1995年2期)1995-08-16 03:15:06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间谍
军事历史(1995年3期)1995-08-16 03:06:52
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学术研讨会述略
军事历史(1994年6期)1994-08-15 08:56:50
甲午战争中清廷战略决策评议
军事历史(1994年5期)1994-08-15 07:53:14
勿忘国耻——纪念甲午战争100周年
军事历史(1994年5期)1994-08-15 07: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