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红俐(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基于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调查分析
——以常州市为例*
仲红俐
(常州开放大学,江苏 常州 213001)
摘 要: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是推进终身教育发展、促进学习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是常州市终身教育共同体的主体。本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深入分析基于常州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现状,包括资源建设、运行机制、其他共同体类别、合作内容、共同体培育存在的问题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对策,包括加强制度建设、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资源整合、发展契约文化等等。
关键词: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终身教育共同体;调查;对策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大力发展终身教育,这是作为母系统的“社会”对作为子系统的“教育”所提出的要求。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需要开始思考,社会应该对教育的发展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探索终身教育对社会的反向诉求、进行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逆向思考,是对当代中国社会教育责任的一种解读,具有非常重要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共同体与社会是人类存在的两种标准的结合类型,他把共同体看作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1]在探索社会的教育责任的进程中,“共同体”这个社会学概念不可避免地逐渐在终身教育领域得到了重视与应用。终身教育共同体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基于一致的终身教育信仰,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追求整体高效发展,由各类学校、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区、街道(乡镇)、辖(市)区等主体与地域载体构成,合理调配并共享各类教育资源的终身教育者主体形态。推进终身教育共同体培育,是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实现社会教育力的聚通与提升、促进学习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
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常州市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路与模式,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培育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大量的资源。这套模式是:以“常州市社区大学——辖(市)区社区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居(村)民学校”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为主体,包括常州市图书馆、博物馆、科教城、名人名迹纪念馆等几十个终身学习服务基地、由常州高校、高职校组成的八所常州社区大学分校、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办学、行业、企业等单位、机构共同推进常州市终身教育。其中,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覆盖了全市所有地域,各级都有独立的机构和规范的组织管理,是常州市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结合常州市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鉴于调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为常州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具体包括常州开放大学、7所社区学院、58所社区教育中心、290所社区居民学校共356家单位。调查时间为2015年7月至8月。问卷调查覆盖面广,调查问题深刻、针对性强,调查数据新鲜、真实、有效,能够较好地反映常州市基于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现状。
(二)调查目的与意义
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分析基于常州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现状,包括资源建设、运行机制、其他共同体类别、合作内容、共同体培育存在的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挖掘潜在的能量,发现并努力解决存在的问题,拓宽共同体建设的平台与载体,从而更好地进行终身教育资源的合建与共享,为常州市终身教育共同体培育奠定基础,促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并为其他地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培育提供有益的经验。
一直以来,社会组织被认为是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石[2]。在终身教育领域,社会组织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组织资源,是整合社区教育资源的一个载体,是开展社区教育必须依赖的力量。但是,从我国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发展来看,终身教育共同体培育尚不成熟,尚不具备将社会组织作为终身教育共同体发展基石的条件。目前,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是常州市终身教育共同体的主体。本次调查基于常州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分析、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进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
(三)调查结果分析
1.资源共享的内容
在基于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中,各单位将自身已有的资源提供给共同体,共同体作为一种平台,将这些资源汇集起来,通过一定的途径,将汇集的资源供共同体内部成员使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常州市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与终身教育共同体共享的资源以师资和课程资源为主,近八成的四级网络体系单位都共享了师资与课程资源,占据较大的份额。其他资源,比如场地、项目、科研、图书资料等虽然都有共享,但是所占比例较小。这个结果说明,目前,师资和课程资源是社区教育推展与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保障,需求量大,因此,相应的,对师资与课程的质量和内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1 四级网络体系单位与常州市终身教育共同体共享资源内容情况
2.开发、利用的课程类别
表2的调查结果表明,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对文化素养、现代生活、教育辅导、职业技能、休闲娱乐这五类社区教育课程都进行了开发与利用,还开发、利用了其他类别的课程资源。这反映了各单位对课程资源的重视。由表2还可以看出,开发、利用最多的课程是文化素养类和职业技能类课程。这说明对这两类课程的需求最多、最强烈。据调查,城市区域的单位更注重文化素养类课程的开发与推行,农村区域的单位更注重职业技能类课程的开发与推行。这种差别与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与需求密切相关。
表2 四级网络体系单位终身教育课程资源类别情况
3.有无其他共同体
作为常州市终身教育共同体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单位中,有八成的单位表示自己单位还有其他共同体,其中,33%的单位有学习共同体;42%的单位有教育共同体;77%的单位有社区共同体;12%的单位有行业共同体;7%的单位有其他类型的共同体。这体现了大多数的四级网络体系单位都在积极寻找不同类型的、共建共享资源的合作单位,注重拓宽发展的空间与平台,努力让更多的居民享受更多、更优质的社区教育。
4.其他共同体合作单位类型
表3 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其他共同体的合作单位类型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有其他共同体的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其他共同体的合作单位还是以四级网络体系单位为主,有七成参与调查的单位都选择了这一项。还有一些合作单位,比如推进终身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分校(社区大学分校)、各辖(市)区教育局、社会组织,都是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其他共同体发展中,选择较多的合作单位。不难看出,这些单位都是机关事业单位、学校,还有一些发展较为成熟、运行状态良好的社会组织。而且,在中国的政治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下,这些社会组织也主要是由政府在推动、培育,并作为政府行政力量的延伸承担了一些政府的行政工作。总体而言,由问卷调查可知,目前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其他共同体的合作单位,以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和政府协助下的社会机构为主,社会力量办学、行业、企业等非政府单位、机构较少。据考察,常州市金坛区指前镇社区教育中心的其他共同体合作单位,主要是政府的部门,比如区一级的宣传部、人社局、党校、工会、妇联,以及镇一级的劳动服务所、农业技术指导站、计生办、文体站等,还有一些社会组织,主要是政府支持下的民间协会,如东浦村的老年人“丝弦锣鼓”协会、解放村的健身舞蹈协会、社头村的戏剧协会等。
5.其他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内容
在运行机制方面,也呈现出了显著的特点,各类机制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见表4。参与此项调查的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基本上都建立了责任联动机制和管理协调机制,其中“责任联动机制”选项的被选择率是100%。“组织保障机制”选项的被选择率是63%。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为了促进共同体的建设,各单位比较重视相关的管理机制建设,已经建立了基本的组织管理制度。但是,除了建立了基本的组织管理制度,其他的一些激励机制,如评估考核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典型激励机制、市场运作机制等机制建设很薄弱。
表4 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其他共同体运行机制内容情况
6.其他共同体合作的内容
从表5可以看出,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其他共同体合作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广泛的,类别多样,包括师资、课程、场地、网络平台、活动策划、资金支持等,还有一些其他的内容。其中,师资、课程这两类明显还是占据了重要部分。
表5 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其他共同体合作的内容类别
7.其他共同体培育的问题与困难
由表6可以得知,目前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其他共同体培育的最大两个问题是资金问题与项目实施问题,其中选择“资金问题”的单位占了近九成。科研问题、课程问题、师资问题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6 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其他共同体培育的问题情况
(一)制度建设不完备
据调查可知,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相关立法、政策的推进与保障。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关于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的法律,除了上海、福建、浙江等一些地区出台了本地的相关政策法规,其他地区在终身教育制度建设方面均落后于终身教育实际发展的进程,难以满足逐渐受到社会重视的终身教育迅速发展的需求。而缺乏制度保障的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二是运行机制的结构存在问题。由调查可知,除了建立了基本的组织管理制度,应该具备并且能够产生重要推进作用的评估考核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典型激励机制、市场运作机制等机制建设很薄弱,不能很好地激发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活力与潜在的能量,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持续发展。
(二)资金支持不足
据表4可以看出,只有少数的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和市场运作机制;在参与调查的四级网络体系单位中,据表5,对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其他共同体合作的内容类别调查发现,只有28%的单位选择有“资金支持”;对共同体培育问题的调查中也发现,有88%的单位表示资金存在问题。这些调查结果,从不同的角度都凸显了经费存在问题,资金支持不足。众所周知,资金支持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保障,包括政府支出、社会力量支持以及个人赞助等,对社区教育而言也是如此。因此,资金支持的不足,必然会影响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培育和社区教育的持续推展。
(三)资源的整合、共享力度不够
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本质,就是资源的合建与共享。资源的合建与共享是建立在成员单位的协作与沟通基础上的。共同体内部成员不仅是共同体资源的使用者,更是共同体资源的提供者和开发者。
而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这种资源的整合、共享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共同体内部来说,针对共享资源内容的调查显示,只有师资和课程这两项内容得到了较多的整合与共享,但是其他方面,比如场地、项目、科研、图书资料等资源并未得到很好地整合利用,尤其是场地和图书资料这两类资源,共享的程度更低。师资、课程、项目、科研等属于软件资源,场地和图书资料等属于硬件资源,硬件资源整合的不足,不利于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实体发展,将会影响终身教育共同体功能的发挥和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从共同体外部来说,据表3调查表明,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其他共同体的合作单位以政府部门或者政府授权、支持下的社会组织为主,而与社会力量办学、行业、企业合作的单位较少。终身教育共同体是一个大教育理念下的主体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发展迫切要求统筹社会上所有的力量,打破不同区域、组织、机构、部门之间割裂的壁垒,尤其要发挥非政府机构的职责与作用。
(四)科学研究与项目实施的力量薄弱
据调查结果来看,总体而言,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的科学研究与项目实施的力量比较薄弱。据表1,在对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共享终身教育共同体资源的调查中,只有不到一半的单位选择了“项目建设”和“科学研究”这两项。表6中对其他共同体培育的问题调查中发展,超过一半的单位均表示存在项目实施问题与科研问题。在实际情况中,处于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第三级——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和第四级——社区居(村)民学校的问题更为严重。科学研究的不足会使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的发展及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设缺乏一定的理性的思考与理论基础的支撑,项目实施的问题则会影响实践成果的转化及社区教育的内涵发展。
(五)社区与教育尚未真正有效结合
社区教育互动,就是教育与社区双向启动,相互促进。社区教育促进社区发展,社区发展推动社区教育,实现教育与社会的结合与一体化。而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垂直的,分割的,很容易造成教育与社会的分离,体现在社区教育上就是教育与社区的分离。据调查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中,有42%的单位有教育共同体;77%的单位有社区共同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与社区的双向互动存在问题,教育与社区没有真正地融合,不利于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不仅是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同样是使教育获得良性发展的决定因素[3]。政府支持与制度建设是终身教育共同体培育的重要保障。加强制度建设,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加强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建设。作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主体,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为终身教育的发展与共同体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对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的资金支持、资源共享、人才配备和政策保障,加强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对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推动作用。第二,完善机制建设。由调查可知,目前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机制建设存在着结构上与内容上的问题,使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培育缺乏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因此,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完善机制建设,尤其要加强市场运作机制、评估考核机制、典型激励机制等机制的建设,充分激发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活力与能量。第三,加强自上而下的统筹管理与指导服务。在调查中,很多单位都提出,希望加强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单靠社区教育机构单打独斗,势单力薄”。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与指导服务,对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成员单位来说,是提升单位的发展能力、实现价值与目标的制度基础。第四,加强政府行为,由政府统筹建立各级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作为一种准政府组织,能够有效地协助政府处理社区教育事务。
(二)多渠道筹措经费
调查结果显示,资金问题是影响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问题。资金支持对终身教育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主要应该采取以下两个方面措施:一是除了依靠政府的支持,还要多渠道筹措经费。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政府统筹领导、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群众广泛参与”。因此,要主动“出击”,加强与社会各部门的沟通协作和资源整合,争取社会的经费支持与群众的广泛参与,多渠道筹措经费,这一方面能够减少政府的负担,另一方面能够增强终身教育共同体成员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增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整体实力。二是建立各单位的经费保障机制。社区教育有共性也有个性。不仅要建立政府“自上而下”的经费保障机制,还要根据各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单位的需求,建立针对各单位实际情况的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凸显出经费保障机制对共同体建设的推进作用。
(三)加强沟通协作与资源整合
我国社区教育专家厉以贤认为,所谓社会教育化,意味着社会要为一切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多样可供选择的学习机会,不仅教育部门,社会的所有部门在行使自己的专业职能的同时,也要行使教育职能,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使多种多类的教育形成为一个整合的体系[4]。因此,发展终身教育共同体,必须加强社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加强资源整合。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完善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共享机制。共享机制是促进终身教育共同体成员单位将本单位开发或拥有的资源共享给共同体的机制。要采取具体措施,充分发挥共享机制的奖惩功能与激励作用。第二,加强社区教育实体建设与共享。具体方向是实现社区教育实体建设的功能性和网络化。功能性是指要发挥社区教育实体的教育功能,增加实体的效用,不要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荒废了实体。网络化是指终身教育共同体内各种层次的社区教育实体上下联系、相互贯通,形成一个实体网络系统,使所有的社区教育实体发挥最大的功能。第三,加强社区与教育的双向互动,促进教育与社区的融合。社区为学校教育,尤其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各种教育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实体资源)和软件资源、以及社区居民的学习意识、学习需求、社区的学习氛围等,都可以在社区与教育的双向互动中得到培育。
(四)积极推进科学研究与项目建设
社区教育项目建设是推进社区教育深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是项目实施的理论先导,项目实施是科学研究的实践应用,两者都是终身教育共同体培育与发展的主要助推剂。因此,在科研方面,要重视科研对实践的理论指导,加强相关的科学研究,并为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相应的政策、经费、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在项目建设方面,要大力推进社区教育项目的开发与实施,在项目的不断推进中,逐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身的社区教育发展能力,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注重终身教育学习平台项目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更多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共享,为广大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与更丰富实用的资源。
(五)发展契约文化
在现代社会,契约在逐步变成调整社会关系的根本行为规范。契约文化是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前提与基础。终身教育共同体是建立在契约合作基础上的社区教育机构与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一种联盟形态。站在契约文化的视角上,甚至可以说,基于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因为缺乏契约精神的约束。在目前相关立法保障缺失的情况下,这种契约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各种合作协议和共同体的章程。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设,应该自觉遵循一种平等协商、自由守信、目标一致的原则,制定一个受各成员单位认同的终身教育共同体章程,与各合作单位建立有效的合作协议,使各项具体活动有章可循、有效开展,规范成员单位的行为,从而增强终身教育共同体的稳定性与生命力。
(六)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在文明程度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公民的社会参与意识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对于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建设而言,更要培养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为终身教育的发展注入生机,一方面,要采取各种途径,借助各种力量,扩大社会宣传,让更多的社区居民理解社区教育的价值和重要性,要社区居民真切地感受到:发展社区教育、终身教育,不仅是政府教育部门的工作,也是社区居民不可推卸的职责,与社区居民自己的生活、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另一方面,要培育社区教育中介组织。社区居民不仅仅是社区教育的参与者,更是社区教育的主体。在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教育的推展,主要通过民间的社区教育中介组织,依靠民众的力量[5]。这种中介组织是非政府的,是针对社区成员的需要,由社区居民自发组成的。我们也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各地区的区情,培育社区教育中介组织,激发社会民众投身社区教育的热情和能量。
我们通过调查看到,诚然,基于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的终身教育共同体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社区教育四级网络体系作为常州市终身教育共同体的主体,为人的发展、社区建设及社会持续发展承担了一定的职责,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尤其在资源开发与共享、制度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终身教育共同体的培育与发展,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打破制度化教育僵硬和封闭的壁垒,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协作,积极发挥社会上所有部门的职责与作用,尤其要激发社会组织、企业、行业的力量,从而为终身教育事业的推进和学习社会的构建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3.
[2]郑琦.论公民共同体——共同体生成与政府培育作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3.
[3]刁仁德.教育的经济学批判[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4.
[4]厉以贤.教育•社会•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78.
[5]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178.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6)02-0037-06
*基金项目:2015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重点课题“社会教育力提升研究——以常州终身教育共同体为视角”(课题编号:JSS-B-2015004);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重点课题“社区教育支持联盟联动机制研究——以常州社区大学分校“一校(院)一品”项目建设为视角”(项目编号:15SEW-Z-016)。
收稿日期:2016-02-23
作者简介:仲红俐,女,讲师,研究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