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文本个性特点定制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2016-07-07 03:53邱显淋
中学语文 2016年15期
关键词:演讲词体式文体

邱显淋



例谈基于文本个性特点定制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邱显淋

“文体”分为文学体裁和文章体裁。其中文学体裁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章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文本”这里指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文学实体,如通常说的一篇文章。“文本”除了应具有“文体”的一般共性之外,还有着无法复制的个性,是一种鲜活的存在方式。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只看重文体共性,对文本个性视而不见,以致“千文一法”,让初中语文教学走进模式化、程序化的死胡同。那么,语文教学的“出口”在哪里?答案就在每一个生命鲜活、个性鲜明的文本之中。努力挖掘专属于每一个文本的个性特点,才能走进语文的天光云影。文本个性由很多因素构成,本文仅从背景和意图、风格、体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基于文本特定背景和意图定制教学方法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篇文章在体裁上同属新闻。很多老师不理解为什么要连着教两篇新闻,因而把前一课“认识新闻的五个部分、概括记叙的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三特点”等教学方法直接复制、粘贴到下一课,或者把两篇课文分作一主一次、一讲一练来教学。

反复阅读,我们会发现两则新闻并非“双胞胎”,它们“从哪里来”(创作背景)、“到哪里去”(创作意图)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所以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理应不同。

1949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随即发起了渡江战役。战役发起后关键的第三天即取得决定性胜利,毛泽东抑制不住振奋的心情连夜亲自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读完之后,有一种解放军势不可挡,国民党军大势已去,任何抵抗已成徒劳的整体感受,这大概就叫“政治心理战”。因而,我们可以据此设计“抓住敌我分明的措词、用语体会本文感情色彩鲜明的特点”的教学活动。例如“二十四小时内即已”,不仅时间明确,而且洋溢着我军渡江迅速、作战顺利的振奋之情。又如“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原本简单的一个日期表述,非得把“汤恩伯”扯进来,足见作者嘲讽的意味,汤恩伯本来是“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

毛泽东博览群书、通古晓今,对南阳的历史文化深谙在胸。1948年11月5日,远在西柏坡的毛泽东获悉南阳解放的喜讯后,激情澎湃、夜不能寐,遂泼墨挥毫,一气呵成撰写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对战斗的经过叙述得非常简单,在大开大阖的评述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位战略家的眼光、善弈者的气度——他在历史的烟云变幻和时局的风起云涌之中找寻到了自信与光芒。这些感受唯有读才能体会,那就不妨把本课的教学方法设定为多维度的朗读:从战斗的胜利中读出激动与豪情——从南阳的历史中读出钟情与垂爱——从全局的观照中读出眼光与襟怀——从得失的总结中读出真理与自信。

二、基于文本风格定制教学方法

对于作品而言,风格即生命,生而唯一。风格鲜明的作品就如同绝版的藏品一样,不可能和重复批量生产的商品等价。对于教师而言,风格即尺寸,“量体裁衣”。准确地把握文本所呈现的风格面貌,合适地定制教学方法,才能真实地演绎出文本生命的色彩。

《最后一次讲演》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两篇文章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属于实用文体——演讲词,教学时很容易被“一式两份”。我们先来看两个教学案例。

《最后一次讲演》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活动1.初读感知作家、作品活动1.听读课文,初步感受激情活动2.自主学习理解内容活动2.解读结构,理清文章思路活动3.合作探究语言表达(修辞)活动3.品读课文,赏析演讲语言(修辞)活动4.拓展延伸写演讲稿活动4.演读课文,模拟现场情境

对比之后,我们发现这两份设计稍稍结合了一下演讲词的文体共性,让人感觉似乎只要是演讲词都可以这么上,又似乎其它类别的文体也可以这么上。然而,再多相似之处,也掩盖不了两篇文章在作品风格上的迥乎不同,发现了这一点,也就找到了个性化教学的突破口。

《最后一次讲演》开篇一反演讲词的常规,开门见山,直趋主题,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罪行,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感叹句、反诘问和大量的口语,激昂之处,更是借助肢体语言来发泄——“捶击桌子”。《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卓越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脉络层次分明,长短句式和人称的变化,以及大量文学语言的运用,极大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形象性。根据这些鲜明的风格,重新设计之后的教学流程如下:

《最后一次讲演》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活动1.就演讲内容本身而言,给这篇文章另取一个标题并说明理由活动1.把原标题做为副标题,从文章内容中提炼出一个正标题并说明理由活动2.从句式对比中(感叹——陈述;反诘——陈述;口语——书面)体会作者情感并学会恰当表达感情的方式活动2.为雨果撰写一份演讲提纲活动3.在适当的地方补充添加一些提示性语言(态势语言),增强演讲效果活动3.结合内容,进行长句与短句、文学语言与信息语言、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的相互转换训练,体会作者感情及人物思想情怀,丰富语言表达活动4.指定话题,3分钟即席演讲 活动4.指定内容,拟写演讲提纲

三、基于文本体式定制教学方法

“文本体式”是指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是文本个性的外在表现形式。下面先来看看李镇西老师预设的《致女儿的一封信》教学提纲:

研讨课文的大体结构。

思考:这封信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这篇课文是以什么形式谈爱情的?为什么要以这种方式?(这封信在写法上和一般的信有什么不同?)

最能触动你的语句是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这封信在写法上,和一般的信有什么不同呢?

作者为什么要用童话给女儿解释“什么叫爱情”?

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欣赏和借鉴的?

思考探究:

1.结尾两段,奶奶和父亲都是在谈论“这就是爱情”,但两人所说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只有人才能够爱。同样,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这句话同前面那一句话照应?

3.如何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根据课堂情况补充有关爱情的素材,比如林徽因,比如爱情天梯。

介绍作者及其女儿,和我与苏霍姆林斯卡娅的交往,还有卡娅写给我学生的信。

“爱情观”、“外婆的故事”、“童话”、“书信”这四者交织在一起,成就了这样一篇体式上独一无二的文章——《致女儿的一封信》。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直接写一篇议论文给女儿讲一番爱情的道理,而要用一封信给女儿讲外婆讲过的一个童话?理解好了这个问题,才能深刻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式教育艺术的真正魅力以及“苏式”语言艺术的博大精深。李镇西老师的教学设计很精准地契合了这样一种文本体式。这正如王荣生教授所说:“具体的文本,有不同的体式。不同体式的文本,意味着阅读方法的不同。”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中学。

猜你喜欢
演讲词体式文体
对当代诗词体式改革的几点思考
“活动·探究”:实现演讲词的教学价值
六言绝句体式概说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绝句体式多变化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律诗篇法体式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从图式理论角度分析演讲词的翻译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