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静
摘 要:本论文聚焦新媒体时代下,媒介素养内涵及适用主体的变化,新媒介素养与传统媒介素养具有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要求。新媒介素养的缺失导致新闻报道失范现象;同时也会导致全民记者时代的受众面临信息侵权、网络暴力、误读信息等问题。新媒体仍在不断发展演变,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因此在新媒体语境下,重申媒介素养以应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变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新媒介素养;新媒体;媒介主体媒介素养;未成年媒介素养
一、新媒介素养的内涵与适用主体
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在《媒介素养》中提出:“媒介素养是一种视角,我们运用它来接触媒介,解释我们所遇到的消息的意义。它并不是一个种类。媒介素养具有不同的层次。”①。把媒介素养定位于公众媒介素养,即教育公众要有关于媒体运作的知识,并尽量避免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
陈力丹教授认为“媒介素养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②在其看来,媒介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也非常重要。
而新媒介素养主要指公众接触、解读和使用新媒介及新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素质与修养,与传统媒介素养和网民素养不同。③本论文还引用陈力丹的观点,认为新媒介素养应该还包括媒介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此外,作为特殊受众的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也应该纳入新媒介素养的考虑范围。新媒体时代受众接触新媒介的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年人和成年人都难免受其负面影响,因此重视未成年受众的媒介素养,保护其远离新媒介的负面影响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十分关键。
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与媒介素养的结构转型
传统媒介素养和新媒介素养在结构上都包含:传播者、媒介信息、受众、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④但新媒体的出现使新媒介素养迥异与传统媒介素养,具有扁平化的趋势。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由媒体发布,受众是被动的、单向的接收过程,因此受众在接受和解读信息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媒介的影响,很难独立主动的解读、反思批判、质疑信息。因此,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公众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接触、解读和理解能力。
新媒体的崛起和发展,传统媒介走下神坛,打破了对信息的垄断,使得信息发布权不再掌握在媒介精英手里,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模糊。2016年4月3日一名女性在北京和颐酒店遇袭,并在新浪微博讲述自己遇袭过程,并公布监控视频,此举引发爆炸级的传播影响。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中,信息的发布者往往是身处于现场的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社交媒体给他们提供了即时发布信息的路径,他们既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也是新闻传播者,他们在第一时间开启了新闻流动的进程,将新闻发生和报道时差缩到最小。⑤
三、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媒介主体的媒介素养
1、求快不求实,假新闻频出。因一味求快而产生的假新闻并不罕见。2015年10月27日,某歌手在个人微博中爆料,阎肃去世,引来网民围观。此外,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等新闻客户端均以最快速度推送去世消息。随即该歌手删除了微博,并称消息不实,向其家及家属致歉。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任何媒体都理应遵循这一原则。某些新媒体为了在第一时间报道,抢占头条片面追求新闻时效性,对新闻来源、新闻内容不加核实,而频繁出现假新闻。
2、贴标签式报道反吸引公众眼球。2016年5月7日晚,“雷洋事件”媒体突出“人大、硕士生”的“标签”,用噱头、刺激性的新闻来吸引公众眼球,以猎奇、刺激、煽情为价值取向,在新闻的标题中突出身份、地域、职业等字眼,以吸引受众的围观。
3、煽情报道泛滥,急于盖棺定论。在南京虐童案被告人出狱报道中,媒体极力渲染其出狱回家途中的辛酸经历,营造被告人出狱后和孩子生母、受虐孩子团聚的“感人”场面。报道明显有煽情和同情罪犯等倾向,有悖新闻客观中立原则。老人被玩具车碰倒被贴上了“碰瓷”标签,事实却是老人的确被撞到且骨折。新闻反转屡见不鲜,因急于作评价而忽视了事实,新媒体一次次地“被打脸”。
(二)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1、缺乏信息辨别、分析与批判能力。传统媒体时代由媒介负责把关,而新媒体时代信息把关人主要是个人。由于新媒体时代信源的多元化,导致公众无法准确把握和辨别信息真伪。新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鸡汤文”“成功学”,这些看似有道理且鼓舞人心,实则是一剂安抚人心的“精神鸦片”。媒介素养较差的受众极易受此类文章的误导。
2、不负责任地发布和进行信息再传播。新媒体中最常见的就是,在个人微博上公开发布污蔑他人、发布淫秽图片和视频、散布拜金主义等。此外,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再传播过程能起到放大事件影响力的作用,“山东非法疫苗案”发生后,大量公众朋友圈和微博平台上散布“毒疫苗”等言论,引发恐慌。
3、语言暴力与人肉搜索。在“大妈碰瓷玩具车”的视频发布后,大量网民开始对其展开攻势,事后又向大妈道歉;“地铁吭鸡爪女”事件中,涉事者被人肉搜索,公共场合不文明行为确实不值得提倡受到相应处罚,但是不应高举“行侠仗义”的名号,侵犯他人隐私。新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新媒体赋予每个人发布信息和观点的权利,新媒体上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且时常伴随着谣言。强调新媒体时代下,公众媒介素养提高自律更为重要。
(三)未成年的媒介素养
1、过早接触新媒体中的成人信息。新媒体的诞生,使得未成年与成人之间的分界限变得模糊,新媒体注册无年龄限制,信息发布也缺乏严格监管,把关人的缺失,使未成年可以通过新媒体窥探成人世界。由于缺乏判断能力,过早的接触成人信息中的不良成分,不利于未成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新媒体时代“儿童”的童年正在消逝,正如波兹曼说的“成人化的儿童”。⑥
2、明星崇拜与消费主义。新媒体时代,信息娱乐化现象突出,人们也更倾向于生产消费这种娱乐化信息。新媒体是明星偶像文化、消费文化的聚合地,未成年本应拥有的纯真童年被各种“小鲜肉”、“网红”侵蚀,在未成年还未形成个人的价值评判体系时,价值评判标准极易受到影响,现在的未成年表现得越来越成人化。另外,新媒体中的消费文化也让未成年过早的开始关注品牌、商标以及各种符号式的消费,使得攀比心理在未成年心中滋生。
媒介素与年龄并不成正比,媒介素养需要后天的习得和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未成年更需要监护人的引导和对媒介及信息的把关,限制未成年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仔细监督未成年接触媒介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
四、结论与讨论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内涵与结构的变化,有着相应的社会背景,对新媒介素养的认识以及不同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都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尤其是媒体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和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中,新媒介素养更应该成为我们在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素质,努力提高新媒介素养,利用新媒体获得更多有利、有用的信息。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地正确的使用新媒体、解读新媒体中的信息,将新媒体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发挥到最大。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注解:
① 媒介素养:第4版/(美)波特(Potter,W.J.)著;李德刚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书原名:Media Literacy
② 陈力丹.关于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的网上对话[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③ 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
④ 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
⑤ 陈力丹,孙龙飞,邝西曦.泛众传播视域下的新闻真实,新闻与写作,2016年03期.
⑥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消逝的童年(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参考文献:
[1] 媒介素养,第4版/(美)波特(Potter,W.J.)著;李德刚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书原名:Media Literacy
[2] 陈力丹.关于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的网上对话[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 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
[4] 陈力丹,孙龙飞,邝西曦.泛众传播视域下的新闻真实,新闻与写作,2016年03期.
[5] 消逝的童年(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