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恶习”

2016-07-06 04:16谁谁谁
爱你·心灵读本 2016年2期
关键词:朝九晚五时事新闻柱子

谁谁谁

有个记者朋友在聊天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我以前挺内向的,怎么现在变成外向型的人了呢?”她35岁,给人的印象是口无遮拦。认识她不到三个月,我就知道她老公曾是她的采访对象,她九岁的儿子曾在学校里尿过裤子——这些事都是她亲口说出来的。

后来她总结自己之所以变得外向主要是因为采访需要,因为一旦采访时出现冷场,她就需要寻找新话题激起采访对象叙述的兴趣。久而久之,气象信息、时事新闻和明星八卦等都能被她借用来当成话引子。再后来,她的兄弟姐妹、儿子和老公也成为她与采访对象拉近距离的“工具”。

我曾在饭局上遇到过一位室内装潢设计师,他对那家餐厅里的几根柱子赞不绝口。顺着他的手看过去,我发现那是几根被做成百年老树模样的柱子。我以前也见过这种柱子,并不觉得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可设计师却打开了话匣子,说它的材料一流,漆工更是好得没话说。兴之所至,他竟特意走过去摸了摸,回来时一脸满足,就像刚从麦加回来的朝圣者一样。

职业对人的影响由此可见,那种经年累月、潜移默化的浸润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人的思维。如果说动物的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那么上述种种“恶习”大概就是職业选择的结果吧。

还好职业不是继承而来的,否则记者的后代一定都是大嘴巴,装潢师的孩子都爱摸表面材料,专栏作家的后代都会“出卖”朋友——后者是我自身体会。为了写专栏,我经常会把身边人的职场故事或体会写出来,害得朋友们现在对我三缄其口,生怕又被我“出卖”了。

(摘自《朝九晚五》上海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朝九晚五时事新闻柱子
城里有朋友
希腊遗址
观察:长廊和柱子
朝九晚五的图书馆缺少文化担当
试论外国影视作品中的秘书形象
论时事新闻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一个忠告
一起去露营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时事新闻版面编排浅议——以湖北日报时事新闻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