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之刚
摘 要:近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只增不减,而就业状况却很不乐观。漓江学院艺术设计系积极探讨建设独立学院应用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方法,提出“双师型”工作室教学模型,从“理论教学”、“校外实践”、“校内演练”、“综合评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实践尝试。而对教学成果的评价方法则提出了“多方考量”教学成果评价方法,从学生、教师、企业的三个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评价“双师型”工作室教学成果。“双师型”工作室教学模式是独立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的一种实践教学理论尝试,对独立学院培养合格的科研性与技术性人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双师型”工作室;环境艺术设计
0 引言
在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文件中重点指出要正确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学校转型,侧重举办大学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形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热门专业到现在尴尬专业,如何增加此专业的活力成为各个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学校教育中起步较晚、地位尴尬,办学硬件基础和软件基础差,教师资源条件不够。“工作室”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双师型”教师,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方式,把校外企业资源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学生熟练掌握工作技能,增加就业资本。
1 双师型工作室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环艺教学中运用
1.1 “双师型”工作室教學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说法的出现是由于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出现的过于侧重知识能力的学习,而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倾向提出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熟练掌握实践技巧,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独立学院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加自身竞争力,“双师型”工作室教学模式便是其中的尝试。当今在独立学院中“双师型”工作室的内涵代表性的说法有:“双证书”说和“双层次”说。“双证书”说,认为“双师型”教师应该持有“教师资格证书+行业资格证”;而“双层次”说,则认为教师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实操能力。[1]
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工作室”教学理念就是将理论教育和工艺技术教育有机结合,将专业实操手段提升到比较高的层次,培养出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掌握工艺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2]“双师型”工作室培养模式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准就业模式,它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通过“师徒式”的培养方法,正确利用企业实际案例提高学生个人专业能力。作为我国普通本科高等教育,独立学院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应用能力熟练程度锻炼,强调二者之间的统一。独立学院的存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具有特殊性,因此,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有别于职业院校。本科教学为四年,在学生培养上注重理论教学,区别于职业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运用教学。高职教育则注重专业实际操作性,能够策略性、创造性地解决具体的生产服务问题。[3]在本科应用型院校建设上具有双重性,它既要求学生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也能够熟练运用操作能力。
1.2 独立学院“双师型”工作室模式具备的条件
独立学院教学深受母体学校的影响,注重间接经验的传授,同时为了更好培养创造力,也有一定直接经验传授。这一教学方法,深受“大学范式”影响,虽然已本土化,但并没有从本质上解决大学教学本土化问题,忽略了艺术、体育及价值观教学。独立学院“双师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引入是双赢的表现。它不仅应具有良好的教师素质,还应充分理解和认同优秀企业文化,有良好的职业操守。[4]在实际操作中,作为独立学院则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双师型”教师认定与“双师型”培养以及“工作室制”硬件环境建设。在“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上,综合考虑学院的基本概况,制定出合适的规章制度,例如:“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双师型”教师认定后奖励方法等。而在“双师型”培养上,定期委派教师到公司企业兼职或任职,熟练掌握社会实践操作技能;在“双师型”工作室硬件建设上则改善现有的教学环境,以社会工作作为模型,改造教室,更换现有教学设备等。
2 独立学院“双师型”工作室教学模型构建
2.1 “双师型”工作室教学模型的构建
“双师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依据掌握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理论,[5]从专业导师、学生、企业管理者到员工的角度设计模型,并将具体的教学环节列在模型图上,便于导师与学生参考。经过校内和校外导师的教学实践习作,设计出此“双师型”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型。
模型设计围绕工作室,设计出“理论教学”、“校外实践”、“校内演练”、“综合评价”的四个环节。“理论教学”为专业学习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牢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在“校外实践”中专业导师带领学生进驻校外设计公司认识实习,校外导师则带领学生熟悉项目的洽谈、接手、现场踏勘、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并从中得到实践任务。“校内演练”则为“校外实践”的延续,学生从企业得到实践任务,则回到学校按照企业标准实战演练。“综合评价”则是对工作室教学每个阶段性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出教学评价,并反馈给学校与导师,调整工作室管理模式与教学方法。该模型从校内外导师和学生等角度出发,以圆形为构架,顺时针循环运动,教学操作流程清晰,顺序性强,方便教师参考。
2.2 教学过程应用分析
独立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系“双师型”工作室教学的探索中,可以从大三学年正式开始,大一、大二学年为夯实基础期,在大二后,各个专业教师根据带队教师安排陆续进驻工作室,且大量向学生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进入工作室后则在大三开始实践演练。专业导师则严格按照本年级培养计划,结合本工作室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工作室的常态化运行中,专业导师处理工作室日常教学的目标、任务、资源、信息、公共关系、专业等多方面内容的态度对学生自身的学生职业规划、价值追求以及学生间的合作氛围都有深刻的影响。工作室导师团队的导师则由学校中具有中级职称(副教授、教授)及以上“双职称”的校内导师和企业负责人组成。工作室教学管理中,校内导师主要负责本班级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专业教师安排以及配合校外导师。而校外导师则负责校外实践场地安排、实践任务下达、方案指导等。
日常教学中,具体操作分两个环节完成:校外实践环节和校内演练环节。校外实践环节,校内导师负责带领本工作室学生分组到公司参观实习,到达公司后校外导师安排企业员工分组带领学生参观、了解项目的每个环节,首先,在公司员工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客户洽谈现场,体验与甲方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等;其次,帶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亲身参加项目施工,了解每项材料施工工艺等。
校外实践环节完成后,校内导师负责把学生带回学校工作室。校外导师在考虑经济效益的时候,大多数企业还是更愿意让学生把真实项目带到工作室完成。为了更好地节约成本,按时完成设计任务,企业则会主动从学生的思想、团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考虑,融合到学生培养中。工作室的组织管理则按照企业标准要求学生,但是,也要切实体会学生心理变化和接受能力,进行有区别的培养。在实践中校内导师积极配合校外导师,负责试讲项目的运转,积极跟进项目进度,帮助学生解决技术性难题,适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方案讨论。校外导师会定期跟进项目进度,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探讨方案、指导设计等。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学生与甲方沟通,第一时间了解、听取甲方意见,避免意见传输中出现偏差。
2.3 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双师型”工作室教学评价方法,从单项对学生的评价向综合素质、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向转变。[6]根据“双师型”工作室教学的特点完善综合评价体质,制定出“多方考量”教学成果评价方法,即从“学生、教师、企业”等多个环节评价“双师型”工作室教学。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则从改变传统的纸质考核方式,则向教师、企业、客户三方评价改变。例如:注重理论与实践接合程度,学生实践设计方案直接是否被甲方采纳等。对教师的考核,则需要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建设和发展战略目标,注重对教师职业的激励导向作用,促进“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注重教师原有知识和技能转换到实践教学能力和应用研究能力等方面的动态性需求。对企业考核,则主要从企业是否参与工作室教学建设,校外导师参与工作教学指导次数等方面考量。同时,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教师与企业之间又相互评价。作为校外导师,他与专业教师在教学技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一定的适应阶段。
3 结语与反思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系采用校企联合的教学方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双师型”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单方面过热,企业与学校之间的隔阂,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无缝衔接。“双师型”工作室教学本质上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达到“工学结合”教学目的。“双师型”工作室打破了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中单纯的由教师课堂间接经验的讲授,有效地将“课堂—工作室—社会实践”相融合,实现了“理论—实践”的一体化。当前,许多高校提出了应用型本科学校建设方案,并从设备管理,人员值班,安全防范等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文件规定,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明显。这是因为校外导师,并不能长时间在学校坐班,工作室日常管理则由校内导师完成,这就要求校内导师不能只有证书,而忽略实操技术能力锻炼和更新。只有积极利用企业项目多、技术新,充分发挥学校的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才能有效利用工作室教学平台、科研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发挥双赢,名利双收。
参考文献:
[1] 邢赛鹏,陶梅生,陈琴弦.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4): 45-48.
[2] 庞松鹤.高职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5-7.
[3] 许爱军.构建以“双师”工作室为多功能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9):39-45.
[4] 孙蓓雄.“双师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102-105.
[5] 蔡建东,贺玉婷,喻静敏.中学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教学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92-99.
[6] 陈新,易希平.艺术设计类专业项目工作室制的探索与实施——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8(8):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