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四川扬琴是四川曲艺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流行于川东、川西、川南一带,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学性与音乐性。本文从时间与空间的角度来阐述四川扬琴的发展,并提出四川扬琴创新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四川扬琴;发展创新
四川扬琴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发展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作为中国四大说唱艺术之一,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在四川独特的地域与文化底蕴下诞生,并逐渐形成了具有四川地区特色的扬琴曲调和艺术形式,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巴蜀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近年来,在全国现存13种扬琴艺术形式中独一无二的四川扬琴,出现了创作演出上的停滞和难掩的市场低迷。那么,四川扬琴在当今市场该如何发展呢?以下是笔者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首先,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四川扬琴在传承巴蜀特色文化中的重要性。四川扬琴是巴蜀艺术的代表之一,它融合了四川曲艺的诸多艺术元素,蕴涵、承载着巴蜀人文精神和民间传统艺术,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代替的。因此,我们应及时对其进行保护与整理。其次,通过各个地区的媒体渠道或政府支持向民间征集与四川扬琴相关的资料,找寻、挖掘能够演绎四川扬琴的民间艺人,并对现有的老艺人进行访问与保护,及时将各类四川扬琴艺人的演绎和口述进行录音、录像并保存。与此同时,总结出最传统、最精髓的扬琴作品来进行研究。再次,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以多种形态、多个层面的地方民间文化作为基础。保护传统文化的多样性,继承与弘扬巴蜀特色文化,不只是要保护传承那些已经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文化,被边缘化的艺术形式更要得到重视。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正確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基础与塔尖、群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一种艺术的传承,并非是将其传统形式原封不动地承袭,改革创新也不是脱离传统去迎合当今市场,而是要敞开胸怀、打开眼界,在创作观念上保留表演艺术的基本元素,根据社会需求和实际情况,大胆吸收与借鉴周边艺术。最后,一个曲种形式的生存、发展最根本的还得靠艺术家自身的努力与不断的追求。这包括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锤炼及精化,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思考与改进。
另一方面,新时期四川扬琴的发展得靠当代扬琴艺术家们用现代观点和审美理念对传统艺术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打造。就四川扬琴的艺术形式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着手:在唱腔结构上,不再拘泥于传统,可以采用传统手法与“动机型”发展手法相结合的作曲技法,大胆吸收现代音乐的曲式结构,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观,运用变化反复和严格反复等现代常用的音乐结构,改变与加固听众的印象和音乐记忆;在内容、伴奏和表演形式上,推陈出新,在传统四川扬琴朴素简约的音乐形态下充分发挥想象,拓展空间,增强扬琴的表现力,创新扬琴的表演形式,丰富作品编排中的肢体语言,改良音乐编配、舞台形式,合理安排演出场地,还可借用其他兄妹音乐的演唱技巧来丰富扬琴的音乐语汇,打破传统表演和音乐节奏的惯性,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在乐队人数方面,可在传统的五人坐唱的形式上进行合理的调整,均衡地扩充整个乐队的音响力度等,适当改良舞台服饰和演出效果;并在音乐、配器、时间和结构上进行合理的调配,在素材、剧本上与时俱进,增强魅力,让传统的作品既不失古典之范,又流露出当下流行的新元素,以符合当代的审美情趣,拉入更多的年轻票友,适应新的文化艺术市场的需要。从四川扬琴作品的创新来说,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姐妹艺术或相关学科的推广模式,思考四川扬琴的发展,比如说同为四大说唱艺术的苏州评弹和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团对书目创作非常重视,将有创作潜力的人送去进修,并给予奖励。创作一个能进书场的长篇,奖励1.5万元。团里几乎每年都有新作品出来。而京韵大鼓则设有专门的曲艺学校,从小就对孩子进行培养。我们还可以通过政府主导下的音乐活动作品比赛来延续四川扬琴艺术。这不仅仅是物质形态上的某个演出场地,还有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对这类艺术文化的认同,对于四川扬琴地位的提升与传播有重要意义。中国曲艺“牡丹奖”是由国家宣传部批准,由文联和曲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曲艺类最高奖,该奖设立以来,四川地区先后有10位艺术家摘夺。2010年10月,第六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在江苏南京揭晓,四川省曲艺团青年演员吴瑕凭借四川扬琴《贵妃醉酒》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这也是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四川扬琴摘回的第一朵“牡丹”。2012年8月,中国曲协在京揭晓了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评选结果,由省曲协、省曲艺研究院选送的四川扬琴《情怀》捧回四川历史上首个牡丹奖节目奖。这些都能够鼓励年轻的扬琴演员不断开拓进取,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同时也可以扩大四川扬琴的知名度,展示它的魅力。
最后,可以借由当今媒体舆论的强大引导力,通过创办特色专栏或制作电视节目的形式,对包括四川扬琴在内的民族曲艺、戏剧等艺术形式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增加媒体人的跟踪报道。或是将经典的四川扬琴曲目录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CD、DVD等一系列电子产品都是很好的音乐传播载体;网络也可以成为四川扬琴普及的一个很好平台,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它为四川扬琴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方式;平面媒体的广泛传播更是可以极大地改变扬琴文化的传播方式,如杂志、报纸、画册、书刊等。这些载体让四川扬琴有了新的传播领域,让受众面能够无限扩大。这些新的传播载体使原先表演者和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变得没有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使四川扬琴的传播进入了新的时期。多元化的传播途径无疑可以加大四川扬琴未来的可变性,由此带来受众欣赏能力的社会化程度加深,也能够缩小受众与四川扬琴之间的距离。这将极大地引导和鼓励大众的文化审美向传统曲艺文化回归,吸引民众的注意力,加强观众对民族曲艺、戏曲戏剧等民族艺术形式的认识,尤其是培养青少年的认知与兴趣,从而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度。
四川扬琴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曲艺的一员,有着自己专属的个性。四川扬琴诞生在民间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它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联系愈加脆弱,四川扬琴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在此呼吁广大专家学者集思广益,为四川扬琴的再发展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肖前林.四川扬琴音乐[M].四川人民出版社,1959.
[2] 张强.四川扬琴的历史溯源及传承思考[J].芒种,2015(11).
作者简介:张强(1985—),女,硕士研究生,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器乐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