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没钱的日子

2016-07-06 14:56刘本森
爱你·心灵读本 2016年9期
关键词:廖仲恺国民革命黄埔军校

刘本森

孙中山干革命,终其一生都为两个问题所困:一是革命经费问题,二是革命队伍问题。说白了,就是一缺钱,二缺人。黄埔军校创办之初,孙中山等人都在四处筹款。

当时的经费紧张到什么程度呢?不说别的,就连学生吃饭都成了问题。黄埔一期的学生每人每月的伙食费是6元毫洋,合每天2角钱。最好的时候,学生每人一小盘菜,有米饭,有馒头;稍好的时候,6个人一桌,每桌4小盘菜,实行“共食制”,没有馒头。出于省钱的考虑,黄埔军校很多时候是吃广东海鲜,特别是鱿鱼炒花生,“十餐有九餐都吃”。有时候教官和学生都要练习挨饿,不吃午饭,甚至不吃晚饭,练习挨饿还被赋予了锻炼革命意志的意义。这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实际情况是:军校真的没有钱了。

但是军校还要保证每天的训练量,学生们又都是正在长身体的小伙子,没有饭吃怎么能成?这急坏了军校的党代表廖仲恺。

廖仲恺一生都跟着孙中山干革命,负责为孙中山筹款。筹建黄埔军校时,蒋介石以办校经费不足为借口,拒绝回校。廖仲恺让蒋介石安心回来当校长,提出经费由他来负责筹集,所以黄埔军校前期的所有花费也都是他筹集的。

当时广州市的主要税收在滇军第三军军长范石生的手里。有时候,为了筹得一些经费,廖仲恺甚至要在夜里到范石生的鸦片床前,靠在鸦片床上陪他说笑,在他过足烟瘾心情大好时,才能筹得一些款项,供学生们吃几天。在军校最困难的时候,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把自己的首饰拿去抵押,换回数百担大米,暂时应付一段时间。廖仲恺之于黄埔军校,就像慈母之于爱子,因此他被师生们称为“黄埔慈母”。

当时军校学生连饭都吃不饱,其他的情况可想而知。张治中回忆说:“当初我们在那小岛上面,第一期有学生500多人,都是各省各地的热血青年,然而可怜得很……我们的教育器材是不够的,武器弹药是不够的,马是没有的。”当时的教室和宿舍使用的都是临时搭建的葵棚,一直到第四期的学生入校,学生们仍使用这种棚子。然而多年以后,学生们回忆起那段日子时,都说尽管条件很艰苦,但是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快乐。

那时候吃不饱饭的学生们敲着饭碗给当时最为流行的《国民革命歌》曲谱填了新词,他们唱道:“肚子饿了,肚子饿了,要吃饭,要吃饭。随便弄点小菜,随便弄点小菜,鸡蛋汤,鸡蛋汤!”这歌曲很快传唱起来。学生们不时这样欢闹着调侃放松,苦中寻乐,然后又投入肃静的教室或龙腾虎跃的训练场。其实,《国民革命歌》的原词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首歌的原版曲调来自于法国的《快把晨钟敲响》,而这个旋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因为它又被改编成儿歌《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風华正茂的同学们在课间休息、睡前饭后仍忘不了互相幽默一把,开个“三味煮鸡,萝卜大葱”的玩笑。但这些都渐渐成了旧闻,新的故事还在不断产生。(摘自《黄埔传奇》江苏人民出版社 图/弋平)

猜你喜欢
廖仲恺国民革命黄埔军校
国民革命时期的冯玉祥与外蒙古
1926年3月24日,李济深前来黄埔军校参观
黄埔军校分校概览
朱德在泸顺起义中的贡献
廖仲恺民初1911—1922的理财活动
中华革命党时期廖仲恺在日活动的若干史实考辨
中共在四大前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探索
廖仲恺夫妇诗画联情
熊雄在黄埔军校二三事
黄埔军校初期的办校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