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梅王 琳
锻炼自我认同、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的中介或调节效应
杨健梅1,王琳2
摘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在锻炼自我认同、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的中介或调节效应。采用被试自我报告形式收集数据,考察两个理论假设:1)锻炼自我认同对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的中介模型;2)社会比较对锻炼行为和锻炼自我认同的调节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对女性被试,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的关系部分被锻炼自我认同解释;对男性被试,在预测锻炼自我认同时,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那些知觉到锻炼投入水平和同辈相当或更低的男性被试,锻炼行为和锻炼自我认同显著相关。
关键词:锻炼自我认同;社会比较;中介模型;调节模型
认同理论持这样的观点:保持一致和连贯自我的基本需要激发个体的行为(Stryker&Burke,2000)。Bem(1972)[1]指出:人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回忆自己的行为构建自我认同感,也就是说,当某种行为频繁出现时,这很可能变成自我概念中的一部分。学术界把“自我认同”界定为:某种特别的行为达到个人自我概念的突出地位(e.g.Sparks&Shepherd,1992)。
笔者查阅近20年来的文献,发现有多个领域涉入了对自我认同的研究。健康心理学领域,诸多研究表明:自我认同在做行为决定时非常重要(Rise,Sheeran&Hukkelberg,2010)。锻炼领域,Kebdzuerski和Morganstein(2009)[2]提出的锻炼自我认同理论模型是最详尽的,他们把锻炼自我认同描述为“个体参加某一特别的锻炼行为所知觉到的希望、尝试、承诺、能力的结果”。已有文献表明:强烈的锻炼自我认同和锻炼的内部动机和能力需要相联系(Vlachopoulos et al.,2011);有强烈锻炼自我认同的人不仅更可能有锻炼的意图,而且更有可能实施锻炼意图和维持锻炼行为(e.g.Anderson&Cychosz,1995)。根据已有的研究得出,自我认同不仅根植于以前的行为,而且指引未来的行为。
认同理论强调“认同形成过程中社会相互作用的重要性”,然而,现有研究忽视了对自我认同中“社会—环境”关系的考察。Festinger(1954)[3,4]第一次系统提出社会比较理论,指出“如果不能获得比较‘客观'的手段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观点时,人们倾向于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判明自己的观点和能力”。那么,人们在发展锻炼认同时,可能不仅依赖他们知觉到的自身的实际锻炼投入水平,还依赖和别人相比投入水平高还是低。Buunk&Gibbons(2007)[5]已有研究表明,比别人好(即,向下比较)或比别人糟糕(即,向上比较)都能影响个体对自身的思考和感受的方式。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文献研究社会比较、锻炼行为和锻炼自我认同三者的关系。
本研究选取大学生被试,考察锻炼自我认同、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之间可能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两个理论假设。假设一:锻炼自我认同是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的中介变量。该模型基于这样的假设:社会比较给人们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有助于人们建立自己的认同感(例如,如果我注意到我比别人花更多时间锻炼,那么可能把自己界定为锻炼者;相反,我发现我比大多数人不爱锻炼,可能会降低我试自己为锻炼者的认同感)。假定动机将激发保持与自我认同一致的行为(e.g.Strachan et al.,2005),那么锻炼自我认同将激发和认同身份一致的锻炼行为。因此,锻炼自我认同是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的中介变量。
假设二:社会比较调节锻炼行为对自我认同的影响。根据假设,个体参与锻炼能否转化及如何转化为锻炼自我认同的过程中,社会比较起到了决定作用。例如,即使很少参加锻炼的人,只要他们认为锻炼投入高于大多数其他人,就可能持有强烈的锻炼自我认同。同样地,即使锻炼投入高的人,可能认为别人相对他而言与更大的锻炼投入,所有没有形成锻炼自我认同。因此,在解释锻炼投入何时导致锻炼自我认同时,调节模型是有价值的。
基于以上假设,形成两个理论模型:1)锻炼自我认同对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的中介模型;2)社会比较对锻炼行为和锻炼自我认同的调节模型。de Bourdeaudhuij&Sallis(2002)[6]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锻炼行为和相关认知上存在重要差异,那么,研究中应该特别注意潜在的性别差异。在运动领域,男性比女性更富竞争性(Franken,Hill,&Kierstead,1994),社会比较可能在男性群体中扮演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预期,社会比较在调节男性被试的锻炼行为和锻炼自我认同时作用更强。
2.1研究对象
从某大学中招募450名大学生,年龄在18到24之间。研究指标采用网络的形式发放给被试,回收450份,回收率100%。其中,男性125名(27.8%),女性325名(72.2%),平均年龄为21.4(SD=3.0)。
2.2研究变量
1)锻炼自我认同。Sparks&Shepherd(1992)[7]采用四个条目来评价锻炼自我认同,4个条目Cronbach a=.92。要求被试回答是否同意以下条目:参加身体锻炼是:1)符合我想要的生活方式;2)符合我自己;3)我知觉自己的方式;4)我所特有的(+3表示完全赞同,-3表示完全不赞同)。
2)社会比较。由一个设问条目测试社会的比较水平:和你们年纪相仿的人相比,你们锻炼投入程度高还是低?五个备选选项:高得多(+2),高一些(+1),相当(0),低一些(-1),低很多(-2)。
3)锻炼行为。采用国际身体活动问卷(IPAQ)测量被试的锻炼行为:(1)在过去的两周内,您每周有多少天参加强有力的锻炼活动?(2)每次活动持续多长时间?计算平均锻炼水平:分钟/天=(锻炼频率*锻炼时间)/7
4)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和体质指数(BMI)。其中,BMI由被试自我报告,公式:BMI=Kg/㎡。
单独统计男性和女性被试的测试指标,列出研究变量的频率、平均数、标准差和双标量相关等统计值。然后,按照Baron和Kenny(1986)[8][9]描述程序考察中介模型,当满足以下四条标准时中介模型成立:1)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相关显著;2)锻炼自我认同和社会比较相关显著;3)控制社会比较,锻炼自我认同和锻炼行为相关显著;4)控制锻炼自我认同,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相关显著降低。双变量相关分析检验标准(1)和(2),不同性别分层回归分析检验标准(3)和(4)。
最后,按照Aiken和West(1991)[10]提出的程序检验调节模型假设。把锻炼自我认同作为因变量进行分层线性回归分析。第一步,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第二步锻炼行为进入,第三步社会比较进入,最后一步锻炼行为和社会比较的交互作用进入模型。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所有的预测变量被中心化。交互作用显著时将支持调节模型假设。
3.1描述统计结果
表1列出了研究样本的描述统计结果。所有研究变量在平均分上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女性相比,男性被试报告更强的锻炼自我认同感(t=2.28,p=.004),更高的锻炼行为投入(t= 4.01,p<.001)以及报告比同辈锻炼投入更高(t=5.57,p<.001)。男性(t=10.99,p<.001)和女性(t=12.45,p<.001)都报告正向的锻炼自我认同。社会比较指标上的得分表明:男性认为自己比同辈锻炼投入更高(t=2.49,p=.014),而女性认为自己比同辈的锻炼投入低(t=6.54,p<.001)。在社会比较得分上,百分比的分布是男性为8、19、24、37、12,女性为13、36、29、20、1。
表1 被试在研究变量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双变量相关统计表明(见表2):对男性被试而言,年龄与锻炼自我认同和锻炼行为负相关——年龄越大的男性被试报告更缺乏锻炼自我认同感以及更低的锻炼投入。体质指数和研究变量不相关。Vlachopoulos et(2011)[11]研究发现,BMI和锻炼自我认同负相关。本研究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由于选取大学生被试群体,样本BMI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大部分(85%)的被试BMI在18.5-24.9的正常范围内。
表2 研究指标双变量相关统计表
3.2中介效应结果分析
表2双变量相关统计表明:对于男性和女性来说,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显著相关(其中,男性r=.61,女性r=.57),锻炼自我认同感和锻炼行为也显著相关(男性r=.47,女性r=.42)。因此,研究结果中介模型检验标准1和2,对锻炼行为采用逐步回归法检验标准3和4(见表3)。对男性被试而言,年龄和锻炼行为及自我认同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相等,即r=.21),因此,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接着,社会比较进入模型,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显著相关,在男性和女性被试中分别解释方差的34%和33%。当锻炼自我认同进入模型后,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的回归系数下降(男性从β从.59变成.50,女性从.57变成.49)。然而,两者仍然显著相关(p<.001),表明锻炼自我认同仅仅起了部分的中介作用。而且,仅仅对女性自我认同和锻炼行为被试存在显著相关(β=.16,p=.005)。采用Sobel检验法,检验锻炼自我认同对女性被试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的中介效应。测试结果显示,Z=2.73,p=.006,效果量R2med=16,表明对女性锻炼行为造成影响的方差中16%由社会比较和锻炼自我认同共同解释。因此,该模型中总的解释方差中近一半(即,34%中的16%)由中介效应产生,另一半由社会比较直接解释锻炼行为。
3.3调节模型结果分析
对不同性别采用分层回归考察调节模型(见表4)。年龄作为控制变量进入模型。下一步,锻炼行为进入方程,无论男女,锻炼行为和锻炼自我认同相关显著,各自解释方差的19%和18%。当社会比较进入模型,方差解释增加13%。最后,锻炼行为和社会比较的交互作用进行模型。结果显示,仅仅对男性被试,两者交互作用显著。简单斜率分析(Aiken&West,1991)表明,那些知觉到比同辈锻炼投入较低的男性被试,锻炼行为和锻炼自我认同显著相关(Score<1;n=55,β=.42,p=.001);知觉到比同辈锻炼投入较高的男性被试身上不存在这种效应(Score>1;n=56,β=.35,p=.28)(见图1)。
表3 不同性别研究变量对锻炼行为影响的分层回归分析
表4 不同性别研究变量对锻炼自我认同影响的分层回归调节模型
图1 不同性别交互作用分析图
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在理解锻炼行为时,锻炼自我认同的重要性(Banting et al.,2009;Rise et al.,2010)。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锻炼行为、锻炼自我认同和社会比较的关系,把该领域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第一个模型考察锻炼自我认同对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的中介作用。该模型假设,和那些认为比别人锻炼投入更低的人相比,认为比别人锻炼投入更高的人将表现出较强的锻炼自我认同,将会有更高的锻炼投入。但是,本研究数据表明:锻炼自我认同仅对女性被试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第二个模型考察社会比较对锻炼行为和自我认同的调节作用。模型假设,那些和其他人相比锻炼投入更高的人将产生强烈的锻炼自我认同。本研究对不同性别采用多变量分析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对于女性被试,尽管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两者都与锻炼自我认同显著相关,但是没有发现社会比较和锻炼行为的交互作用,而对男性被试存在交互作用。持向上或向下社会比较信念的男性被试,锻炼行为和自我认同的相关存在差异。认为比其他人锻炼投入更高的男性,无论他们实际的锻炼投入程度如何,都报告有较强的锻炼自我认同。相反,认为和同辈锻炼投入程度相当的被试,锻炼行为和锻炼自我认同显著相关。也就是说,低锻炼投入和低锻炼自我认同相关,高锻炼投入和高锻炼自我认同相关。“持有强烈锻炼自我认同的活跃男性倾向于认为比其他人锻炼投入更低”,研究结论与预期相反。出现这一结果倾向,可能是由于男性认为锻炼很重要(导致他们持有强烈的锻炼认同),他们更喜欢拿自己和喜爱锻炼者相比,也就是总喜欢和运动榜样相比。另一方面,对女性来说,喜爱锻炼者并未充当模范作用。
尽管本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但在考察“社会比较在锻炼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面迈出了第一步。如果下一步实验研究表明“社会比较确实影响锻炼自我认同形成”,这可能对提高锻炼投入水平有实际意义。Zell&Alicke(2009)[12]给人们提供这样的线索,发起向下社会比较(也就是,让人们相信他们比别人锻炼投入更高),可能加强人们的锻炼自我认同,能提高他们的锻炼意图和行为。父母、老师和健身教练可以是提供这些线索的人,而且计算机量体裁衣设计出来提高锻炼行为的程序(e-health)也可确保计入社会比较成分,能给运动参与者提供行为反馈。从本研究结果看,女性似乎能从这样的方法最大限度获益。然而,发起“社会比较”策略是否有效,特别是对那些实际上很少参加活动的人,在提出实施计划之前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应该考虑把其他变量,比如人格特质等加入未来的研究中。
在锻炼心理学领域,主观标准被界定为“个体在实施或不实施某一锻炼行为时,主观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主观标准影响行为意愿,进而影响实际的锻炼行为。然而,计划行为理论研究领域表明,在预测锻炼意向和锻炼行为时,主观标准是一个相当弱的预测指标(e.g.Hagger,Chatzisarantis,&Biddle,2002;Manning,2009),很多研究者把主观标准预测弱的责任归咎于操作和测量主观标准的方法(e.g.Hamilton&White,2008;Yun&Silk,2011)。而且,在许多环境下,人们并没有感受到压力也会受他人影响(e.g.Priebe&Spink,2011;Yun&Silk,2011)。考虑到社会比较影响人们构建和维持他们的锻炼自我认同,Rise et al(2010)[13]认为,社会比较可以为研究锻炼行为的社会影响提供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希望进一步考察自我认同的社会成分,设计出有效促进锻炼行为的干预措施。
根据本研究结果做解释应该谨慎小心。由于研究是横向研究,因此不能做因果关系的推断。例如,本研究假定,“社会比较塑造锻炼自我认同”,或者说,“自我认同影响个体比较自己和他人的方式”,这种假设不是确定的。为了考察社会比较对锻炼自我认同的影响,需要采用实验研究建立因果联系。本研究的另一个不足,研究中社会比较仅用了一个条目来测试。单条目测试相对于多条目测试来说缺乏信度。最后,来自于学生样本的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人群缺少代表性,缺乏生态学效度。例如,和年纪大的成人相比,学生群体更可能倾向于把自己和他人做比较。进一步研究建议调查不同质的样本,采用客观的方法测量锻炼行为,而不仅仅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
参考文献:
[1]Bem,D.J.(1972).Self-perception theory.In L.Berkowitz(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M].New York,NY: Academic Press.
[2]Kendzierski,D.,& Morganstein,M.S.Test,revision,and crossvalidation of the physical activity self-definition model[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9,31:484–504.
[3]Festinger,L.(1954).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J].Human Relations,7,117–140.
[4]纪丽君.社会(人际)比较[J].心理学动态,1995(2).
[5]Buunk,A.P.,& Gibbons,F.X.Social comparison: The end of a theory and the emergence of a field[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2007,102.
[6]de Bourdeaudhuij,I.,&Sallis,J.Relativecontributionofpsychosocial variables to the explan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three populationbased adult samples[J].Preventive Medicine,2002,34,279–288.
[7]Sparks,P.,& Shepherd,R.Self-schema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ssessing the role of identification with“Green Consumerism”[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2,55,388-399.
[8]Baron,R.M.,& Kenny,D.A.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6,51,1173–1182.
[9]方杰,张敏强,邱皓政.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和效果量测量:回顾与展望[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1).
[10]Aiken,L.S.,& West,S.G.Multiple regression: Testing and interpreting interactions[J].Thousand Oakes,CA: Sage,1991.
[11]Vlachopoulos,S.P.,Kaperoni,M.,& Moustaka,F.C.The relationship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variables to exercise identity[J].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11,12,265–272.
[12]Zell,E.,& Alicke,M.D.Self-evaluative effects of temporal and social comparis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9,45,223-227.
[13]Rise,J.,Sheeran,P.,& Hukkelberg,S.The role of self-identity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19,40,1085–1105.
The Mediation or Moderation Model of Exercise Self-identity,Social Comparison and Exercise Behavior
YANG Jianmei1,WANG Lin2
Key words:exercise self-identity;social comparison;mediation model;moderation model
Abstract:The essay explores the possible interactions among exercise self-identity,social comparison and exercise behavior in a sample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Two models are examined using self-report data:1)a mediation model which propos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comparison and exercise behavior mediated by exercise self-identity and 2)a moderation model proposing an association between exercise behavior and selfidentity moderated by social comparison.Results show that: partial mediation of the social comparison -exercise behavior relationship by self-identity in females;and in males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of social comparison with exercise behavior in the prediction of self-identity -the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exercise behavior and exercise self-identity showed only significant among male students who believed to exercise equally much or less than peers.At last,the essay discusses the merits and shortcomings.
中图分类号:G8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3X(2016)02-0110-04
收稿日期:2015-11-27
第一作者简介:杨健梅(1978-),女,四川南充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测量.
作者单位:1.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102;2.山东体育学院学生处,山东济南250102 1.Sports Social Science Collgeg,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Jinan Shandong,250102;2.Students′Affairs Department,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ncation and Sports,Jinan Shandong,25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