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辉,潘建义,雷永宏,何卫中
(1.丽水市农作物站,浙江丽水323000;2.遂昌县农业局,浙江丽水323000;3.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丽水323000.)
丽水市红茶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马军辉1,潘建义1,雷永宏2,何卫中3*
(1.丽水市农作物站,浙江丽水323000;2.遂昌县农业局,浙江丽水323000;3.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丽水323000.)
摘要:丽水是浙江的重要产茶区,一直以生产绿茶闻名浙江,属中国绿茶一类适生区。近年来,随着红茶消费的兴起,丽水红茶同样发展迅速,2015年红茶产量达到3115.5吨,产值3.78亿元,分别占浙江省红茶产量的49.54%和44.41%。丽水红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规模小而散,量大而质平,无知名品牌等。针对现状,提出了丽水红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路和举措。
关键词:丽水;红茶;发展举措
中国茶叶加工2016(2): 69-71,78
丽水有红茶生产记载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年间,当时红茶生产集中在庆元举水一带,最高年产量曾经达300担。新中国成立后,丽水市以生产绿茶为主,红茶生产几乎绝迹。近几年,随着“红茶热”在国内的兴起及丽水市夏秋茶开发利用力度的不断加大,丽水工夫红茶的开发和生产得到快速发展。
21世纪初,浙江百山茶叶公司在丽水市首先恢复试制红茶,经过多次反复的试制,获得成功,年产量10吨左右,在省内取得了很大的反响。2010年“百山红茶”在上海世博会名优茶评选中获得金奖,同年,被财富中国杂志社评为财富中国第一红茶。龙泉市于2008年开始大力发展金观音品种,并试制成功金观音红茶。2011年龙泉金观音红茶顺利通过浙江省科技新产品鉴定,并获第九届“中茶杯”评比一等奖,省农博会新品名茶金奖,2012年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等荣誉。随着红茶市场的火热带动,在消费市场多元化需求的刺激下,丽水工夫红茶生产热悄然兴起,丽水市涌现出了“龙泉金观音红茶”、“仙都黄贡”、“百山红茶”、“叶法善红茶”、“逍遥谷红茶”、“慧明红”、“龙泉红”、“龙峰云雾”等一大批红茶产品。经过宣传、推介,丽水红茶得到消费者广泛认可。由2009年全市仅有30家茶厂生产,产量93多吨,增加到2015年生产厂家300多家,产量3115.5吨,产值3.78亿元。红茶生产覆盖全市,提高了夏秋茶原料利用率和茶园综合产值。
1.1产量大幅增长
2015年,丽水市有红茶生产茶园(红绿兼制)7700公顷,从2009年的红茶生产茶园不足700公顷增加到了7000余公顷,红茶产量3115.5吨,较2009年增加了3022.5多吨;红茶生产企业300多家,较2009年增加了302家,面积、产量、产值都呈几何级增长。
表1 2009~2015年丽水红茶产量、产值、生产厂家对比情况Table 1 Comparison of Lishui black tea production, production value and quantity of manufacturers in 2009~2015
1.2适制新品种引进
近年来红茶生产的快速发展,现有品种已不能满足丽水红茶生产的需要,丽水市积极引进了适合红茶加工的茶树良种如金牡丹、黄观音、黄牡丹、紫鹃等20多个。全市形成了以龙泉金观音,松阳、遂昌工夫红茶,缙云特种红茶为代表的产业格局。
表2 丽水红茶适制品种情况Table 2 Varieties of Lishui black tea
1.3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2013~2015年内参加的省级以上的红茶评比中,丽水市红茶产品获得省级以上金奖(特等奖)数50个,占同期全省红茶评比金奖数的50%以上,龙泉金观音红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丽水红茶在全省乃至于全国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消费者接纳度。
2.1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势
丽水地处浙西南,森林覆盖率80.4%,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优势十分明显,被誉为“浙南林海”,有“浙江绿谷”、“中国生态第一市”等诸多美誉。丽水境内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呈西南向东北走向,同属武夷山系。生态、气候、土质等方面都与福建武夷山等红茶发源地颇为相似。且具有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8.3~11.5℃,无霜期180~280天,年均降水1400~2275毫米,典型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中国茶树一类适生区。
2.2丰富的宜茶资源和良好的品种结构。
丽水市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以中山为主,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积1.7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52%,溪流、道路、村庄等占6.06%,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除现有3.33万公顷茶园外,尚有宜茶山地2.67万公顷,为丽水市茶叶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丽水现有鸠坑群体种5000余公顷,龙井43茶树品种6000余公顷,金观音、金牡丹等茶树品种2000余公顷,非常适宜推广绿茶、红茶等多茶类加工模式,即春季生产高档绿茶或红茶,夏秋季生产红茶。
2.3科技支撑力度不断加强
众多红茶科研开发项目的实施对丽水市红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仅2013~2015年,在丽水实施的红茶科研项目26个,有14个是由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大学等国内顶尖茶学科研机构领衔实施的。据统计,丽水红茶已开发新产品200多个,申请发明专利10个,实用新型专利2个。强大的科技支撑促进了丽水市红茶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步伐,加快了丽水市红茶加工标准化、连续化和自动化进程,提升了丽水市红茶加工水平技术含量及品牌知名度,有利于把丽水市打造成浙江省红茶产业的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技术高地。
3.1基础薄弱,生产主体散而小
受全国红茶热的影响[1],丽水市很多传统绿茶生产企业随势转型,基本上是利用当地品种为主,边学边做。几乎所有规模茶企都多多少少生产红茶,形成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结果是3000吨红茶分散在300多家茶厂生产,没有红茶生产龙头企业,体现出丽水红茶产量虽大但优质红茶不多,企业小而散的红茶生产现状。
3.2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特色不明显
丽水市红茶基本上是采用“工夫红茶”和“金骏眉”的生产工艺[2],极少考虑原材料品质特征,一味追求鲜叶的嫩度外形,因此产品基本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红茶与绿茶在品种、茶园管理、加工等生产技术[3]差异巨大,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工设备等,茶园管理落后导致原料品质不突出,最终也很难开发出有丽水地域特色的红茶产品。
3.3品牌知名度低
丽水红茶起于近期,名牌历史短,加上开始主要以原有绿茶销售渠道为主,基本上靠客户上门收购。目前的丽水红茶市场主要在北方,并且大多是贴牌生产,所以至今多数企业仍没有品牌定位,少数几家也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由于小农意识,茶企都是自产自销,缺少凝聚效应,形成规模效应很难。市场营销环节薄弱,这些都是制约丽水市红茶可持续发展的的瓶颈。只有建立知名品牌,才能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占领更多市场份额,也才可能形成市场竞争力。
4.1发展思路
作为传统的绿茶产区,丽水首先要在巩固绿茶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发展红茶,通过调整茶类生产结构,处理好红茶和绿茶生产之间的关系,适度生产红茶。红茶生产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创新、经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为主线,依托丽水生态环境的优势,推进绿茶、红茶共同发展,增强丽水茶产业发展后劲。到2020年,丽水茶园生产面积将达到4万公顷左右,力争红茶(红绿兼制)茶园生产面积1.67万公顷左右,红茶年产量0.5万吨,一产产值超过8亿元,成为全省红茶最大生产基地,把丽水打造成浙江红茶产业的排头兵。
4.2发展措施
4.2.1加强引导,合理控制产能产量
红茶作为我国茶类的重要组成,近年来也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尤其是在当前红茶市场过热的现实背景下,极易出现在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而导致盲动生产红茶而加剧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丽水红茶在发展上要准确把握红茶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建议通过建立市场预测预警体系,及时研判市场形势,引导茶农、茶企理性生产,合理控制产能。积极引导红茶生产走向规范和理性,确保丽水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4.2.2强化管理,提升茶园科学管理水平
丽水市红茶有三分之二的产量来自于夏秋茶开发利用,提高夏秋季红茶生产茶园高效生态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4]。通过推广茶园生态与友好栽培技术、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广泛应用杀虫灯、诱虫板等生物物理防治技术,严格安全用药,合理施肥,进一步提升丽水市红茶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4.2.3制订标准,提高标准化加工水平
一是要注重加工能力的提升,力争到2020年全市标准化红茶加工厂达到50个,实现绿茶、红茶、乌龙茶、特种茶等多茶类生产共举,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加工与基地规模的协调发展。二要注重加工水平的提升,引进先进加工设备和技术,继续实施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工程,推进茶厂SC、基地(产品)绿色有机等认证工作,提高清洁化生产水平。
4.2.4注重创新,加快技术队伍建设
一是不断加强和科研院校的合作力度,提升丽水市茶企的创新能力,提高红茶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形成具有丽水特色的红茶产品系列。二是强化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茶园综合效益。三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技术推广队伍,鼓励企业引进技术人员及红茶生产技术熟练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4.2.5招商引资,加快产业化进程
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注入,提高丽水市红茶发展速度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丽水市红茶产业化进程。
4.2.6培育主体,健全服务体系
选择一批生产规模较大、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红茶初制茶厂,进行项目扶持和技术指导,重点培育一批红茶产业龙头企业,积极组织红茶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和有影响力的评比活动,支持这些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开拓市场、转型升级等,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实力。
4.2.7拓宽销售渠道,开拓红茶外向市场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创新营销理念,建立现代化的营销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通过直销、连锁、加盟、代理等形式,与国内知名大型连锁超市进行战略合作,建立茶文化、茶品牌展示窗口,让丽水红茶加快进入终端消费市场。同时,要大力发展各类流通、服务、中介组织,积极培育茶叶经纪人队伍,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平台和条件,建立完善丽水红茶销售网络,拓宽销售渠道。
参考文献:
[1]王振康,邬龄盛,郭少平,等.高香型工夫红茶初制加工技术[J].福建茶叶,2010,32(10): 50-53.
[2]包建丰.松阳红茶品种适制性研究[J].中国茶叶,2014(7): 22-23.
[3]周慧敏,徐平.龙泉金观音花香型红茶加工工艺初探[J].中国茶叶,2015(7): 27-28.
[4]童浦高,方长金,王华建,等.千岛湖茶区红茶生产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茶叶,2014,40(1): 21-23.
Thoughts and Practice of Black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Linshui City
MA Jun-hui1, PAN Jian-yi1, LEI Yong-hong2, HE Wei-zhong3*
(1. Lishui Crop Station, Lishui 323000, China; 2. Agricultural Bureau of Suichang County, Lishui 323000, China; 3. Lis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ishui 323000, China)
Abstract:Lishui,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ea producing areas in Zhejiang, has been famous for the production of green tea and is a suitable area for producing green tea.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owth in black tea consumption, Lishui Black Tea industry also experienced rapid growth. Black tea production reached 3115.5 tons, with a production value of 0.378bn in 2015. Lishui black tea production 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 49.54% and 44.41% of Zhejiang province, Lishui Black Tea industry also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mall scale, hign in productions but average in quality, weak in branding, etc.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some ideas and measures for development of Lishui Black Tea industr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Lishui City; Black Tea; Develop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S272.5+2; F30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306(2016)02-0069-04
收稿日期:2016-03-15
基金项目:丽水市公益性技术应用项目(2014GYX058);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23)
作者简介:马军辉(1981-),男,河南周口人,农艺师,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jnhw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