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辉
摘 要:“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它对于引导学生从小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但是就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及教师的实践教学来看,繁冗复杂的理论知识对于天真烂漫的小学生而言,甚是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是高耗低效。讲述了在实践教学中的几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民主讨论;角色扮演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传授学生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的主要途径,其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准。一方面由于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灌输式教学,不仅方法陈旧单一,学生不爱听,而且效果平平,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由于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理论性比较强,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教育内涵。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还要不断地研究、创新其他的教学方法。
一、民主讨论法
在传统教学中,只见教师滔滔不绝,不见学生只言片语。然而,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这种越俎代庖的行为,不仅助长了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依赖心理,而且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也只是表面现象,不能内化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教师不仅要还课堂给学生,注重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还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正确引导。民主讨论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俗话说:“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在授课时,教师要积极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围绕一个主体展开讨论,各抒己见。不要怕学生有见解,怕学生有见解是幼稚的甚至于是错误的想法。只有通过这民主的、激烈的讨论,学生才能明理,从而导行。
二、故事讲述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枯燥的课本知识大都没什么兴趣,但唯独喜欢听故事。在授课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将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道德观念、深刻哲理等内化于形象、生动的小故事中,即故事讲解法。此外,除了课本中的故事之外,免不了需要教师进行新故事的编设。教师在编设故事时,一方面既要保证故事内容符合教学要求,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尽量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贴近生活,加强故事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绝不舍本逐末,但也要兼顾故事的生动性,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情境创设法
人的情感往往会受到情境和氛围的渲染,尤其是孩子,更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氛围下触景生情,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这也就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采用情境创设法的依据所在。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目标、任务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再加上师生的特点来创设和选择特定的、合适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于道德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此外,教学情境的创设,一方面要具有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要具有真实性,学生喜闻乐见,即便学生离开了课堂创设的小情境,也能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进行有效的学习。
四、案例分析法
在我国,从古到今,从高层到平民,优秀的人物层出不穷,即便是在学生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优秀的人物也是屡见不鲜。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列举优秀人物的故事和行为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大的。”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些古代领袖人物、现代英雄模范或者学生周边的朋友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所具备的高贵品质以及产生高贵品质的原因。这样,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不仅能够将这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而且还能释放典型案例所具有的巨大感染力、说服力,让学生觉得可亲、可敬、可信,从而可学。此外,在典型案例的选择上,教师一方面要确保它是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另一方面要兼顾案例的针对性和突出性,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学生的行为向导,优化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观念,只有这样,案例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五、角色扮演法
在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角色扮演在各个科目都被广泛使用,品德与社会课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表演和演示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体验,引发共鸣,达到情动欲行的目的。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血有肉地演绎教材中的人物,再现故事情节,通过切身的体验,领悟教学知识的内涵思想,增强社会角色意识,唤醒社会责任感;通过换位思考,对比体验,促成亲身感受,增强道德知识的理解,内化道德认识。这样不仅能使课堂趣味盎然、生动活泼,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好的方法将为人们展开更广阔的图景,使人们认识更深层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改造世界。”每一位教师都要明确一点,小学阶段,学生所要做的,不单单是学习知识,丰富见闻,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社会公德以及民族优良传统,发展内心世界,树立主体人格。
参考文献:
朱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方法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4(6).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