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大学生自杀及暴力行为成因与防范对策

2016-07-05 06:15申晓龙
中国市场 2016年23期
关键词:自杀暴力行为防范对策

申晓龙

[摘要]大学生自杀与暴力事件频发,给社会和校园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对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重点高校大学生作为公众眼中的社会精英和学习楷模,其自杀与校园暴力违法行为也逐年上升,对社会危害极大,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几个典型名校大学生自杀与暴力事件的案例,着重分析我国重点名校大学生自杀与暴力行为的成因,并试图提出相关对策与防范措施。

[关键词]名校大学生;暴力行为;自杀;成因;防范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293

大学生一直被公认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精英。然而,近来关于青少年学生的自杀和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大学生犯罪案件在呈上升趋势的同时,其暴力程度也有所发展。这既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学生在社会中的形象,又对高校优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大学生暴力犯罪已然成为一个突出的焦点问题。在大量关于大学生暴力事件的报道中,有不少自杀与暴力行为事件都事关我国的重点高校大学生。

1问题的提出

案例一:2008年10月16日下午4时21分,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生、大连某知名海事官司律师事务所年轻律师梁素素从单位21楼飞身而下,当场身亡。在她留下的遗书《妈妈,我去天堂了》一文中表明,她完全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无法承受的压力使她选择了死亡这条路。她的一切都被父母安排,完全无法自己选择,父母的期望和严格的要求最终使她选择自杀来结束年轻的生命。

案例二: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到舍友林森浩投毒致死。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2015年1月8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2015年1.2月11日,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被依法执行死刑。我们看到,仅仅因为宿舍的摩擦与不和,最终演变成了一场血案。

案例三:2015年7月11日,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22岁学生吴谢宇将其母谢天琴杀害,计划周密并且手段残忍。在其后至2016年年初,吴谢宇利用其母手机多次向亲戚借钱一百余万元。半年后,2016年2月14日,其母谢天琴尸体被警方找到。

以上三个案例,不同点在于,他们的行为有的是自我伤害,有的是对他人生命构成威胁与伤害;其相同点在于,其犯罪嫌疑人都是我国重点高校大学生,这种暴力行为无论对自己、对他人或是对社会都是巨大的灾难。对于名校大学生这样一个优秀的群体,发生自杀及暴力犯罪行为的现象看似偶然,其实隐藏着必然的因素。

2名校大学生自杀及暴力行为的原因分析

名校大学生自杀行为与暴力行为,是指大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其发生伤害自己或者伤害他人的暴力行为。这种事件的产生,主要包括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以及其自身原因。

2.1家庭影响原因

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例子很好地诠释了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的行为方式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会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产生影响。其中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父母的行为方式。父母的行为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耳濡目染的示范作用。有调查显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九成以上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救助,七成和父母走上相同的犯罪道路。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课题组的《监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基本情况调查报告》中显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在其父亲或母亲入狱后的辍学率大幅攀升。未成年子女在父(母)入狱后辍学的占8243%。②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与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致使离婚率逐年上升,单亲子女日益增多。家庭的不健全使大多数单亲孩子在心理上和人格上容易出现缺陷,而这些缺陷极易诱发一些孩子犯罪。一方面,单亲家庭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极易出现自卑、焦虑的情绪;另一方面,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关注容易出现逆反心理。③错误的教育方式。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主要可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类型。专制型的家教会完全抹杀孩子的天性,一味地强压式的要求,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创造力。放任型的家教方式,任其放任发展的孩子无法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在社会中极易被负面的社会事件所影响,甚至出现犯罪行为。在溺爱型的家教方式教育下,很多90后的一代成长在父母双亲以及加上祖辈一代的共同呵护之下,即“4-2-1”模式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被视为珍宝一般,他们会形成更加自私、自负、孤僻等性格。这三种教育态度都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2学校方面的原因

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在学校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会锻炼其交往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中学就会住在学校集体宿舍中,因此学校对其的影响更大。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学校教育不到位。首先,学校思政工作教育不到位。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和道德主义教育也相对不足。其次,安全教育不到位。学校缺乏对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教育,从而使得其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尤其名校出现一些所谓的“书呆子”,他们缺乏安全防护知识,遇见危险状况时,不会独立处理,最终受到伤害。最后,心理疏导不及时。对于某些有思想问题的学生,学校只是有这样的心理疏导部门,但是需要学生主动咨询。因而,学校相关心理疏导部门的被动干预不能及时发现制止学生们的心理障碍,以至于悲剧的发生。②校园管理不到位。高校都有安保部门承担着校园的安保工作。但是,针对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安保部门无法事先预料自杀及暴力事件的发生,因而不能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有效的预测与管理。③应急处置与信息管理不到位。高校发生暴力事件后,学校不能及时进行信息公开等方式使得学生快速掌握事情真相。很多高校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隐瞒,信息被不断地进行了负面加工,师生间以讹传讹后,对很多学生会产生负面情绪的影响,甚至会影响校园的稳定。

2.3社会方面的影响

生存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是“社会人”,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之余,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而其行为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①高度发达的信息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明显的特点之一。高校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接触到信息,如电视、网络、报纸等途径。然而,互联网上的信息极为复杂,有些如暴力或色情信息都会对学生们的心理与行为起到负面作用。电视剧和影视剧中的暴力镜头、武打场面,会对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电影中充斥的色情镜头,使得缺乏足够的意志力的大学生们,不能抵御各种诱惑,强烈的好奇心来模仿电影中的行为会发生各种犯罪行为。②校园周边环境差。在某些高校附近,充斥着各种“诱惑”,容易促进大学生们的冲动。校园周边,随处可见电子游戏场所、网吧、录像厅等,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陷入虚拟世界的大学生们往往无法自拔,把现实世界仍然当作虚拟世界,从而出现暴力行为。同时,学校周边小旅馆密集,也成了很多高校学生性犯罪的“温床”。③社会就业环境差。“毕业就是失业”对于很多高校大学生而言,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压力,在学校习惯了悠闲地生活,毕业后立即投身社会有着诸多的不适应,实际的收入与理想的差距往往会使得大学生们产生浮躁焦虑的情绪,进而可能会转化为暴力行为。

2.4个人原因

有着较高个人能力与知识水平的他们是社会的精英。然而,某些名校学生却未必有着健全的人格和性格,这也是导致其暴力行为的重要原因。①个人性格。对于很多名校的学生,在中学时期是学校的“天之骄子”,享受万千的宠爱,这就造就了其骄傲自满的性格,然而在其上大学后,身边不乏更加优秀的同学,从而使得曾经集中在身上的光环消失了,这种地位与心理上的落差使得很多大学生所谓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种扭曲的自尊心使他们形成了错误的竞争观,最终导致了校园悲剧。②自我调节能力差。高校大学生还未形成稳定而成熟的心智,他们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当遇到诸如学业、感情、就业方面的问题时,过大的心理压力无处释放,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自杀或者施暴行为作为其压力宣泄的途径。③法律与道德观念的缺失。对于很多学生,学习文化课知识是其最为主要的任务,道德与法制教育显得尤为薄弱。因此高校学生守法意识不强,这种法治观和道德观的缺失使他们在遇到一些事情后容易发生冲动的暴力行为。

3名校大学生自杀与暴力行为的防范对策

校园暴力的发生,对社会、学校、学生都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治校园暴力迫在眉睫。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此,鉴于以上分析,为使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得到有效矫正,减少大学生暴力行为和校园暴力犯罪的产生。从家庭角度上讲,可采取以下对策。

3.1家庭层面

①优化家庭环境,改善家长教育方式。轻松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们应该与子女平等交流,增进沟通,了解子女们在处理各种事件时的态度和方法,了解其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减少心理压力。②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家长应定期与学校联系,通过与学校的沟通交流,家长可以掌握其子女在校园活动中的生理与心理行为,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③借助政府力量积极开展培训,减少家长与子女间的代沟,提高沟通效率与成功率。

3.2学校层面

①完善校园心理辅导组织,加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抗压与受挫能力。起到真正地了解学生,帮助其减少心理压力,恢复健康的心理的目的。②加强法制及道德教育。学校定期开展全员培训,通过课程,甚至考试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大学生。③整治并健全校园文化,丰富文体活动。学校及各个学院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文化活动,提高同学们的视野,开阔眼界,能够培养其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与精神活力。④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的能力,提升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积极培养高校大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动力,提升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正义感。⑤及时化解矛盾。学校与学院可以建立心理疏导小组,通过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沟通疏导的方式,及时排除大学生暴力的源头,提高暴力思想与行为的预见性。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

3.3社会层面

①净化社会空气,加强道德教育。良好的社会风气能够对高校学生起着积极而正面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会自发的向一些道德高尚的人看齐,逐渐形成自觉抵制非法行为的意识。②建立健全法律与制度建设,加大惩罚力度。进一步健全法律与制度建设,纠正大学生行为规范。同时,加大违法惩处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惩处有力。③进一步加强社会先进文化建设。先进文化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高先进文化的教育,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健全校园及周边环境治理,进一步净化校园,提高大学校园文明程度。④净化网络。大力整治网络环境,切断大学生不良信息与暴力违法信息的获取渠道。增强健康信息的覆盖面,使大学生有一个健康、良好的上网环境。⑤健全社区管理。加强社会对大学生的监督,建立与高校合作教育监督的机制,形成全方位对大学生监督管理,有效防范其暴力行为。

3.4政府及媒体层面

政府应该积极搭建好校园与社会的桥梁,搭建高校就业平台,帮助大学毕业生积极顺利地找到工作,减缓其生活压力。政府应在学校的基础上定期进行心理疏导与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帮助学生快速实现从“校园派”向“社会人”的转变。作为媒体机构,应该大力进行先进文明的大学生行为的报道。通过榜样力量的宣传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正能量和对生活的积极心态。也要着力对大学生违法行为进行报道,提高其对非法行为的重视程度,树立大学生行为道德规范的“底线思维”,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4结论

名校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其暴力行为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必须协同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和媒体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个人信仰。加强对名校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和公共服务的良好心态,使这些名校大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侯双霞大学生暴力心理倾向探析及其矫正[J].淄博师专学报,2009(1):25-28

[2]丁丹我国当代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和性格因素探析[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0-82

[3]胡江大学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分析[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9(4):15-22

[4]范艳香,田甲乐新时期大学生暴力事件的分析与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1(14):30-31

[5]杨佶欣论在校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特征、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5(10):166-168

[6]服刑人员子女境况凄惨 7成走上父母犯罪道路[EB/OL].http://newsqqcom/a/20150213/029494htm

[7]北京晚报单亲孩子困境:名校不收 孤单无助 犯罪率上升[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3/0603/c1053-21718958html.

[8]张晓慧离婚率上升导致单亲儿童增多 犯罪比例远超正常家庭[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4-07-14/content_12005840html

[9]陶遵臣,刘金光单亲家庭子女违法犯罪预防对策[EB/OL].http://wwwrmfzorgcn/fzxw/2016-04-05/21271html.

猜你喜欢
自杀暴力行为防范对策
油田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与防范对策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自杀”的教授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阿根廷检察官“自杀”牵涉四国
所暴力行为
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