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运用生活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2016-07-05 23:05杨萍
考试周刊 2016年49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

杨萍

摘 要: 发现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本文以“生活德育”这一大德育观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把学生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多种途径让学生参与、探究和反思,关注学生的感知体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唤醒学生创新发现的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 生活德育 运用情境 创新能力

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都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学生能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的需要,旨在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探究和解决问题,体验创造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和乐趣。为了能够在课堂上创设多姿多彩、富于实效的活动,品德课程实施中应该以“生活德育”这一大德育观作为理论基础,从学生身边生活出发,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他们的思想充满灵性与活力。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好生活这个大舞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呢?

1.深入实际,观察生活,为发展创新能力提供源头活水。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触,很多教学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或见到的,因此,学生就会产生熟视无睹的感觉,发现不了或者意识不到它本身蕴含的价值。教师就要有以小见大,在平凡中透视非凡的睿智,按照学习课程的目标要求,有的放矢地积极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学会观察生活,认识社会,开阔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在有效引导基础上的观察,会使学生储备真切丰富的生活资源。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将这些学生前期所感所知的经历展示交流出来,在锻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总结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所有这些都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充分发展积累了能量,提供了源头活水。

如在教学《春天来了》一课时,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寻找春天的问题作业,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观察春天。上课伊始,教师播放散文《草》的录音和《春天在哪里》的歌曲,那优美的语句、欢快的旋律和缤纷的场景,让学生陶醉在课前观察的回味之中;当音乐停止时,教师适时抛出一系列关于春天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观察大自然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此美丽的自然环境带来了美的享受,如果不爱护大自然,这些优美的景致就会从身边消失;带着这样积极的情感,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并启发学生采取创造性的方式守护自然、爱护环境,学生就会乐于动脑、勤于动手、勇于实践,对创新能力培养就会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如临其境,再现生活,为提升创新能力搭建展示舞台。

教材中的每篇学习内容,都记载有图文并茂的生活信息。学生要在学习中将这些图文信息在头脑中还原成客观存在的真实场景,从而获得主观感受。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充分的生活情境背景,会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有的学习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就要创设出情境,再现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学习内容。也可以将生活中的故事,或是课本内容编成剧本,让学生在其中担任角色,再现生活场景、社会现象,将文字、图片、生活,用学生视角演绎出来,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和理解,并在深切的触动之下,通过不断反思行为,内化道德情感,增强对所学内容的感悟。改编课文,创作剧本,提炼生活素材,演绎分析剧情及人物等工作都为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广阔舞台。

如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让学生在小组展示环节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使用过的物品,围绕这件物品及其背后的故事,课前创编一个小剧本,进行现场演出。有一位学生创编手套的剧本,剧中那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大家,母亲日日挑灯夜战的坚持,只为给孩子的双手增加一层温度,手套温暖了孩子的心田,一双双手套背后的情感撼动力更是巨大的。该教学设计秉承了教材与生活互相渗透、相互浸润的理念,打通了彼此之间畅通进入的渠道。因此,回归生活的课堂,朴素自然,深切地感染了学生情绪,能有效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他们会自发地、迫不及待地想要为父母做些什么,调动多种生活经验和阅历,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多种形式,表达他们对父母的关爱与敬意,创造力的激活源于这种感恩情感的表达与释放。

3.亲身实践,体验生活,为激活创新能力拓宽实施领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真实场景和现实生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真实生活中,并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让他们在真实生活的世界感受、体验、领悟并获得发展。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劳动竞赛,制作科技作品,绘制艺术作品,创作音乐、文学作品等活动;在动手、交流、欣赏与感悟中,汲取养分,触发灵感,增强克服困难、不断完善提高的自信与勇气,创新的热情也将在这过程中孕育升腾。教师应因势利导,巧妙运用学生与生活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堂活力。从资源、情景、活动、实践等环节加强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创新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实施领域,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一课时,学生设计问卷,展开课前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分析数据,发现问题,深切感受到节约水资源刻不容缓,充分认识到尽自己所能保护水源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使命感与责任感油然而生。水资源匮乏、保护水源、节约用水、防治污染等方面问题都成为学生思考和探究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针对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的情况,在教师引导下,提出循环用水、加强维护、安装节水装置等办法,开展“节水创意”活动,体现创意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为了让这些金点子闪闪发光,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日常节约用水方面努力践行,坚持不懈,做一个节约用水的能手。

发现并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要勇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将创新的思想理念渗透于教育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基于学生真实生活,关注他们的感知体验,引导他们认识生活。不断探索和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唤醒学生创新发现与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创新教育的理念将一直引领我们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适合教育的学生。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转移对北京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小议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