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史料体会历史的感召力

2016-07-05 17:31叶朝阳
考试周刊 2016年49期
关键词:史料科技材料

叶朝阳

一、背景分析

本课的课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本节的内容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息息相关,本节的内容较重要,在高考中涉及的考点较多,而且与古代中国的科技、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较多,古今中外的联结点多。

教学方法上运用表格法,归纳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构建基础知识体系;运用比较法、材料分析法培养学生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讲练相结合,总结规律与方法,加强解题方法的引导与能力的培养。

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图说历史,设置疑问,激发思考。

设疑过渡: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为什么近代落后于西方?新中国成立后的科技成就及其原因?

(一)“夯实基础”(学生自主探究完成)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二)

情感升华:学生齐读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民族脊梁——钱学森。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语文科代表诵读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袁隆平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设疑过渡:通过问题的设计,设置悬念,激发思考。

从上表可看出,“文革”时期与改革开放新时期相比,科技发展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二)“突破疑难”

探究一:为什么中国要集中力量首先在一些尖端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对当时的中国有何现实意义?

史料1: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史料2: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

探究二: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史料3:20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方法引导:教师讲解解题方法。

第一步,审问题:(1)看答题依据;(2)分析问题的限定词。确定答题角度和范围。

第二步,分析材料:(1)分层:找关键词、句;(2)联系所学;(3)将所学与材料实现嫁接。

第三步,组织答案:(1)问什么答什么;(2)要点化;(3)序号化,。

规律总结: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1)内部条件:经济基础、政治条件、政府态度、科学家个人因素;(2)外部条件。

(三)“提升能力”

探究三:角度一: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思考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史料4:材料一:[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

史料5:材料二:美国、欧洲的一些航天专家纷纷对“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发表评论。“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中国的航天计划激发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展示了强大的航天技术能力。”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说:“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

规律总结: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科技是第一生产国民经济、对政治军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对人们的思维。

探究四:李约瑟难题(课本16课相关内容)。

角度二:宏观把握找联系。

史料6:古今联系:古代科技领先、近代科技落后。

中外联系: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四)“大显身手”

1.2010年1月11日,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 )

A.过渡时期 B.十年全面建设时期

C.“文革”时期 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邓小平曾说过:“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科技发展能提高国家国际地位

B.当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C.科技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D.科技发展推动民族振兴

(五)“挑战高考”

探究五:2009年广东高考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料7: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

史料8:材料二: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据新华社电

问题:

(1)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3分)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9分)

(六)学史感悟

感悟一: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感悟二:科教兴国。

感悟三:维护世界和平。

感悟四:科学家们的事迹感动中国,让感动变成行动,让中国感动世界!

(七)巩固练习

教学反思:1.从教学思路上,针对本节课的实际情况,采取“夯实基础”——基础知识建构;“突破疑难”—难点突破;“提升能力”—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大显身手”——讲练相结合“挑战高考”——增强信心。“学史感悟”—情感升华;“巩固练习”等做法,采取这样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2.教学方法上,本节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这一角度出发,采用了史料教学法与问题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具体来说有图表法、比较法、材料分析法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规律与方法,讲练相结合,教学效果较好。3.透过史料体会历史的感召力,这是本节课情感价值观体现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学生诵读央视“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学史感悟”等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学习和体会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猜你喜欢
史料科技材料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史料二则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科技助我来看云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科技在线
最美材料人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