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职语文课程的开发

2016-07-05 10:13陈泽新
大陆桥视野·下 2016年5期
关键词:模式理念情境

陈泽新

【摘 要】中职语文课程改革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语文课要适应职业教育的特征和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语文课的开发必须着眼职业岗位中的综合能力。把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高度融合。不同专业的语文课应回归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成为专业基础课的组成部分。课程开发必须遵循“兼容职业,有所区分”,模块构建体现“能力核心,兼顾知识”的理念。构建“情境——达标”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辅线的双线教学模式。课程评价建立“过程评价”为核心,以“达标”为最低质量标准的“过程-达标”评价模式。

【关键词】岗位需要;职业;情境;理念;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简称“中职语文”,下同)课程的开发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滞后于高等职业课程的开发。而文化课尤其是语文课的开发又滞后于专业课。语文课的地位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渐式微甚至基本退出了基础课的序列,不是由于语文课的作用降低了,而是由于语文课没有适应新一轮课程转型的需要。因此,语文课的开发具有紧迫性。而如何开发语文课,既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又需要新型具有更宽视野和跨界能力的语文教师,这些都使语文课的开发成为瓶颈。但是,语文课完全可以借用其他课程的先进理念。那么,中职语文课如何开发呢?

一、 中职语文课程开发的依据。

1.宏观上,中职教育的体制机制人为地制造了语文课程的双重特征,基础性和应用性是语文课程改革和教材开发的优先考虑因素。中职在教育体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分支。其特殊性表现在,中职因为体制机制决定了其毕业生的人字分流。一部分毕业生继续参加高等职业教育,一部分从此走向社会。正是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中职承担着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职能,既要照顾到即将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学生的需要,更要照顾到即将进入社会的学生长远发展的需要。从年龄、社会经验和阅历以及成熟度来看,中职毕业生处于明显的劣势,他们无法与普通高校和高职学生竞争。因此,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应用知识以迅速弥补因为年龄以及知识结构等原因带来的竞争力的不足。满足学生应用需要是中职教育各学科的基本任务。如果忽略了应用性需要,无疑对毕业后进入社会的中职学生来说是教育的不公,也对其终身发展造成困难。因此,课程的应用性需要是课程内容改革以及课程设计中优先考虑的问题。面对中职教育的双重职能,课程也就需要照顾到两类学生的需要,因此,注重应用性与注重基础性的双重需要是课程改革的前瞻性设计因素。而教材是课程理念的集中显现。作为课程理念终端的教材,必须把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双重需要作为教材改革的重要依据。

2.中观上,职业和岗位的需要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特定要求,这就决定语文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的文化素养方面的需要。劳动者的素质由两部分组成:专业知识及技能等技术性因素;工作态度、沟通能力、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二者交织相互影响。简单说,一部分是与物质打交道,一部分是与人打交道。体现在与人打交道上主要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中职语文课既注重人文精神的提升也注重表达应用的职业要求。尤其是职业岗位能力具有的任务性、情境性、目的性,为语文在职业服务方面提供了内容上的特定要求。因此,职业需要决定人才标准,人才标准决定课程理念,课程理念决定课程开发。

3.微观上,从形而下的手段看,语文学科自身内蕴与外显互逆的特征决定了中职语文人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文化的沉淀,也需要环境的熏陶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却有着两个互逆的过程。一个是文化的内蕴,这需要具有人文精神的著作来实施,而将思想和情感有序地呈现出来则是语文作为工具的重要任务。

二、语文课程开发的理念。

1.内容上体现“兼容职业,有所区分”的理念。语文课程在内容导向上,应该兼容职业。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职业。因此,不同专业的中职语文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具有各自的匹配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再次将语文从单一引向多元。也就是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同一本语文书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语文在选文上,应该着重体现专业和职业的需要。例如,医学相关的专业,在选文上则应偏重医学科普文,医古文。在人文精神上也应体现以医疗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传记等作为培养人文素养的来源。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应偏重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文化因素。兼容就能尽快适应职业的需要。而语文课毕竟不是专业课,不是要解决专业问题,而是解决职业生涯中能够应用的文化需要。而现今中职语文的选文在文化素养方面是普适性的,因为针对所有专业,因此不具有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殊性。有一些所谓经典的文章,其中所传递的人文素养在许多特殊性的职业中几乎没有正面的作用。比如,忧患的意识和抨击黑暗的文章在与人的交往中有诸多的害处而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少有建造。一旦负性事件进入人际关系中,绝不能采取负面手段而只能采取正面手段。因此在选文上应当与职业趋同,与职业范围和职业要求相吻合。这就是所谓兼容职业。学习领域的来源基于岗位分析或者工作过程的分析。所谓有所区分,就是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课程内容。这就衍生出更具针对性的微型课程或者校本课程。虽然从名称上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从内容上,课程已经呈现了个别差异性。

2.模块构建体现“能力核心,兼顾知识”。语文双基的基本能力多半是一种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与职业相关的能力不仅包括方法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职业岗位中具体情境的综合能力。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要求针对所有学生是一般性的要求。而职业中的听说读写则是特殊性的。例如,医古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许多的典籍中所蕴涵的理念对现代医学依然具有直接的启发意义。诺奖得主屠呦呦从医古文中受到直接的启发而找到抗疟药物就是典型例子。看懂这些医古文既需要运用词类活用、固定用法和特殊句式的能力,更需要了解一定的医理和医学特殊用语。比如,典籍中的脉数,就是现代医学中的心跳加速。如果不能理解脉象理论,就无法解释脉数。因此,语文课要准确定位能力目标和课程标准,建立合适的能力梯度体系。能力虽然是抽象的,但是,能力也可以在技术路线的蓝图下从抽象变为具体可以操作的程序和步骤乃至量化。这个可以从利物浦沟通能力量表的模式中受到启发。根据岗位需要将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中的语言表达等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予以序化。因此,以能力核心的知识构架是可行的。

三、构建“情境——达标”为主线,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辅线的双线教学模式。

文化课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上,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枯燥无味。加上微信时代,学生阅读长文的耐心逐渐丧失,导致阅读能力逐步下降。传统教学方法局限性越来越明显,既不能满足时代需要也无法满足职业岗位需要。实际上,内容决定形式,因此,课程内容决定教学模式。语文作为文化课,在职业岗位中,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的高度合一,使得能力必须体现在情境之中,并且能力以任务的形式得以实施。所以,情境性和任务性成为能力外显的重要途径。根据课程内容高度职业化的需要,必须在教学模式上与课程内容相匹配。“情境—达标”教学模式的基本图式是——“分析职业情境——制定教学目标——创设职业情境——实施达标教学——进行达标评价”。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了相对集中于某一特定且具体化的职业情境的要求。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更能体现以任务为导向,以问题为核心的职场情境。特别在应用文的写作中,由于应用文在不同的岗位中有其特定要求,因此,情境性更为明显。比如,产品的上市营销策划方案和医案的写作,都是极具职业情境的。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很好满足内容要求。这些教学模式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尤其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价体系以“过程评价”为核心,以“达标”为最低质量标准的“过程-达标”评价模式,重视笔记、学案、作业、合作、调研的过程。

从课程评价的体系上看,知识点将逐渐淡化而凸显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因为学习过程才是学习效率的保证。并且,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强化。比如,调查报告的写作,其重点不在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的具体技巧。而在于调研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有意外的收获。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学会调研方法,至少要学会谈话做笔记,也要制订调查表格。这其中所谓表达能力在谈话中自然得到了体现,而请人填写表格既涉及沟通能力,也涉及到表格的制作,问卷的设计等知识点。而学生在调研过程中的多种收获则不是在课堂上能得到的。至于调查报告的行文,其质量评价体现在最低的格式要求必须达标,而主要过程比如笔记和调查表格以及调查报告作品才是核心。过程评价最终量化需要根据内容来决定。许多人对课文的学习过程如何量化表现出困惑。实际上,当课文的选文确定为与职业高度相关时,评价也就迎刃而解。比如,说明文单元如何考核呢?说明方法的学习运用在具体的职业情境中,就有了职业化的任务。而说明文以故事呈现内容的叙事式方式就是说明文以及科普文的新模式。如《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采用这样的模式。情境性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么,只要能够从例文中找出说明方法的运用就是最低标准,而过程在体现在说明方法在不同职业情境中完成不同任务上。比如,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产品或者一种疾病或者一种技术手段。有具体也有抽象,但是都离不开说明方法这一知识点在情境中的运用。“过程-达标”模式的操作必须细化和量化。使目标可以层层分解。“过程-达标”模式的操作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创设情景,提出、明确问题。第二步:师生互动,分析、解决问题。第三步:反馈评价,小结、矫正问题。评价模式反制教学过程,只有调动了学生,才能扭转教学过程的被动,形成高效课堂。这样就彻底地将教师从组织教学的忙碌中释放出来。

中职语文课的开发,理念必须先行。有了合适的开发理念,语文将逐步适应职业的需要,与职业的兼容将给语文课带来新的转型。

参考文献:

[1]王斌华.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 [J].职业技术教育,2006(01)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二)(教科版) [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04)

[4]余祖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新变革.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0(1):23-27

猜你喜欢
模式理念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