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兴
[摘 要] 毛泽东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科学的思想体系,它涵盖了民族认识、民族纲领和政策、民族工作方法及原则等方方面面,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妥善解决了少数民族问题,成立了98个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建制民族自治政权,加快了民族经济发展,我国民族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骄人成绩。
[关键词] 毛泽东;民族问题;民族平等
[中图分类号] A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6-0064-0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毛泽东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是伟大而正确的,在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民族工作在建国初期便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为我们党和国家妥善解决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相处问题奠定了坚实基础,指明了方向。
一、实现西藏等民族地区的和平解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胜利诞生,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从此,中华各民族人民摆脱了千百年的封建(农奴)统治及外来侵略者的压迫和束缚,真正站立起来了。但此时的中国并未实现完全统一,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后仍持续密谋“反攻大陆”,百余万国民党残军、特务和数十万土匪武装不断滋扰新生政权,尤其是西藏、新疆等边民地区经常受到境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使刚诞生的新中国危机重重。在当时,扫除反动势力残余,彻底解放全中国成为了那个时代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呼声。
随着新疆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驻防新疆,西藏成为全国尚未获得解放的最大的民族地区。那个时候的西藏正处在进退维艰的历史关头,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渗透和介入,旧西藏统治势力的两大代表——达赖和班禅间隙日深,班禅被迫出走西藏移居青海,年幼的达赖在爱国上层人士和民族分裂势力的斗争中飘忽不定,徘徊抉择。随着帝国主义不断加大对西藏事务的介入,西藏各族人民深受境内外反动势力的暴行之害,西藏所面临的存亡危机日益加深,广大人民请求扫除统治阶级势力的呼声日益高涨。当此之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从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出发,做出了及早进军西藏的英明决策,进行了解放西藏地区及人民的战略部署。在“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方针的指导下,人民解放军很快解放了昌都,逼近拉萨。此间,人民军队始终严格传承优良作风,严格执行组织纪律,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渐渐赢得了西藏各族人民的拥戴和支持,促使西藏地方政府应人民和平解放之要求,派出代表前往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谈判。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顺利签订,西藏遂告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有力地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力地巩固了国防安全和中华民族大团结,有力地挫败了境内外势力分裂西藏的图谋,有力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为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藏和平解放雄辩地论证了毛泽东关于解决民族问题的思想的正确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所指出:“总结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形成及成功实践的历史经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贯彻落实和执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1]
二、扫除民族压迫制度,促进民族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对立是民族对立的根源,阶级压迫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经济压迫是政治压迫的基础和前提。阶级压迫是建立民族平等关系的障碍,阶级压迫源自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压迫制度,因此,欲建立平等的民族关系,必先扫除一切剥削压迫制度,必以废除一切不平等制度为先决条件。
毛泽东在庆祝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几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是不团结的,特别是汉民族与西藏民族之间是不团结的,西藏民族内部也不团结。这是反动的清朝政府和蒋介石政府统治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挑拨离间的结果。”[2] 106这段论述揭示了民族不团结的原因,同时也揭示了民族不平等的根源,即剥削压迫制度等反动统治基础。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要使他们的利益能一致,就必须消灭现存的所有制关系,因为现存的所有制关系是造成一些民族剥削另一些民族的原因……”[3] 42;列宁进一步指出:“只有彻底摆脱地主和专制制度的压迫,民族解放和民族自决的充分自由才会必然到来”[4] 206;斯大林则更进一步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殖民地和从属民族的人民群众反对统治民族中的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对这些殖民地和这些民族的财政剥削、政治奴役和文化奴役”。[5] 184
无产阶级政党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所有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消灭一切民族压迫及其赖以存在的阶级制度,确立、促进并实现民族平等。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把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推翻一切剥削压迫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及各民族人民的共和国作为自身奋斗目标之一,始终致力于实现全体民族人民的翻身解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经过长达28年的艰苦卓绝的顽强抗争,终于推翻了长期压在各民族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族地区先后进行了民主改革,一切不平等的剥削压迫制度被扫除,封建等级制度一去不复返,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各民族人民翻身做主人,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大团结大联合,积极投身于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和睦大家庭中,为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三、消除民族歧视偏见,巩固民族团结
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致力于实现完全平等基础上的民族大团结,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偏见。民族歧视和民族偏见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民族隔阂的表现,是民族团结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分离破坏;二是历史上形成的民族隔阂;三是人民内部的民族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类因素产生的基础日渐覆灭,第二类因素产生的基础在慢慢消除,第三类因素产生的基础则从一开始就同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一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反对与打击的对象。马列经典作家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不能容许向民族主义情绪让步,即使对以这种隐蔽形式出现的民族主义情绪也一样”[4] 280;“……各民族的工人无条件地统一,并且完全打成一片,以对抗各种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6] 12endprint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民族主义思想深恶痛绝,多次指示、揭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尤其是反对大汉族主义。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7] 33关于克服民族主义,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不要以为只是汉族帮助了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也很大的帮助了汉族……”[8] 405,只要汉族态度诚恳,先丢掉大汉族主义思想,少数民族中间的狭隘民族主义观点也容易克服掉。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不仅从口号上反对民族歧视和偏见,反对民族主义,而且在实践中努力消除各种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偏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在所属的革命根据地与红色政权片区开展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建国后,党更是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消除民族歧视和偏见,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局面。首先,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主义,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其次,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政策的再教育并时常进行民族工作检查,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和认知根基;最后,从法律、法规完善等层面强化了反对民族歧视偏见的手段。建国后,党和政府废除了许多歧视、压迫少数民族的法律制度,带歧视性或侮辱性的地名、族称等历史遗存物。这些措施的贯彻运用,有力促进、发展和巩固了中华各民族的大团结。
四、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民族权益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试图从理论创新、实践运用上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但囿于客观条件,马列经典作家们未能在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上形成完整体系,也未能在实践中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江山代有才人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理论观点、紧扣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科学、完整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民族区域自治是毛泽东关于解决民族问题思想的核心,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工作思想的核心,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伟大创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一边努力地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一边大胆地付诸实践。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9] 495不久,陕甘宁边区政府辖下的蒙回民族自治区宣告成立。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域——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新中国建立后,一方面,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两项中心任务之一来抓,经过多方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民族区域自治不断得以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党把民族区域自治写入《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重要政治制度的法律地位,形成了以《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核心以相关法律、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为补充的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法律保障体系。少数民族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完善为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提供了准绳和依据,少数民族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人身和财产权、民族语言文字使用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被尊重权等合法权利均得到保障,促使各少数民族一心向党、紧跟党走的向心力空前增强。
在民族区域自治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落实民族区域自治的创新实践,取得了喜人的成就。截至1966年底,全国建立了5个自治区、29个自治州、64个自治县,共计98个民族自治地区,80%的少数民族完成了区域自治,实现了自主管理本民族及地区事务的愿望。
五、加快发展民族经济,推动民族兴旺
马列经典作家认为,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劳动,民族发展的动力是生产方式变革,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和进步是无产阶级政党义不容辞的责任。马克思在1870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正在诞生一个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因为每一个民族都将有同一个统治者——劳动!”[3] 9314年后,恩格斯在其《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铁已在为人类服务,它是在历史上起过革命作用的各种原料中最后的和最重要的一种原料。”[10] 181关于帮助和促进少数民族发展,斯大林在《论党在民族问题方面的当前任务》中明确指出:“……人民群众宣布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时候,党的任务就是帮助非大俄罗斯各族劳动群众赶上走在前面的俄国中部,帮助他们……”[3] 104
结合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继承并发展了马列主义民族发展观,形成了毛泽东关于民族发展的思想。旧中国时期,数千年历史上剥削压迫制度的积压,极大地阻碍了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后,少数民族获得了政治解放,长期以来束缚生产力的各种枷锁被打开,但刚刚历经战争洗礼的新中国依旧一贫如洗、一穷二白,除了能造板凳等简单生活用具、汽车零件等工业用具,其他的一个也造不出来,社会发展所依托的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贫乏,这种情况在民族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如此背景下,如何帮助和加快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毛泽东认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主要的是要靠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力更生。在毛泽东关于民族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逐步实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复苏。在经济上,实行“屯垦戍边”“三线建设”“免赋休养”“财税自主”“边贸民贸”“生产补贴”等财政优惠政策,扶持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在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上,中央投入大批人力、财力,抢补、整理、出版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组建少数民族文艺机构及团体,培养、造就少数民族文艺人才,扶持少数民族民族文艺创作和民族媒介文艺事业,扶持少数民族建立基础医疗卫生体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民间工艺事业发展等。这些强有力地措施,奠定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繁荣的坚实基础。
毛泽东关于解决民族问题思想的实践经验具有广泛借鉴意义,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更加论证了其思想在一般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正确性,对新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体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深远理论指导和现实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毛泽东民族工作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14.
[3]王希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4]列 宁.列宁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5]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列 宁.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马昌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