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视阈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2016-07-05 10:18刘玉高沙丹
决策与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

刘玉高++沙丹

[摘 要]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方面和全过程中,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伟大创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实践,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6-0057-07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这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从本质上,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要进入更高的阶段——生态文明。这不但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性的延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尊重自然、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施政理念,这是对马克思主义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重要理论成果。因此,只有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维度,才能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

自然观,顾名思义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则是以实践为出发点,揭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仅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扬弃了黑格尔把劳动视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既强调人与自然的分化对立,又强调人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主张人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正确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显而易见,对于目前人类遇到的生态问题、生态危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但具有高度的前瞻性,而且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作用。所以,把握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涵,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

首先,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点在于物质是第一性,因而自然是先于人的客观存在,既可以是全部物质世界,也可以是与人发生特定关系的部分客观世界。马克思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与自然具有统一性。在实践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 161。在理论上,自然界“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2] 161。因而“人”既可以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也可以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既可以通过物质实践活动与自然发生联系,也可以通过精神意识活动与自然建立联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既然无论是自然还是人,都是客观存在,那么它们必然就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恩格斯在概括总结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和在深入探索自然的辩证方法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发展观。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恩格斯首先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提供的材料对人的起源问题作了科学的解答。他指出,人是从高等动物类人猿进化而来,即从自然中分化出来,而劳动就是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的根本力量。

自人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以后,就发生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人生产出了“社会”,而人的“活动与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2] 187。因而人对自然来说“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人也是总体,是观念的总体,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人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2] 188。显然,社会是人同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从而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总之,人从自然中分化而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本身及其活动离不开自然,自然因为有了人才实现了真正的复活,所以,人与自然具有统一性。

其次,人与自然具有对立性。自然作为客观存在,必然是有限的,但作为主体的人,因为他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加深了对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人类改造自然、消耗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尤其当人类希望通过这种改造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之后,便萌生了使自然屈从于人类的意志。但自然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人类违背规律对自然进行改造,必然受到自然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3] 560近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大气污染、沙尘暴、酸雨、水污染、泥石流、地面沉降等生态灾害时有发生,进而给人类带来了严重危机。

马克思指出:“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2] 195然而,自然和人自身存在却是明显相矛盾的,站立起来的人自以为是大自然的主人,人的自我异化虽然造成了大自然的异化,但大自然的异化却使得人类的自我异化受到限制,且异化程度被不断加深。可见,人与自然具有明显的对立性。endprint

再次,尊重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动性,改造自然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然人无法离开自然,既然“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3] 560,那么,我们就不能像征服异族人那样去征服自然,必须学会认识自然规律,认识违背自然规律的活动会造成不良后果,从而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的一体性。同时,人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具有意识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在改造自然时,就应通过对历史的比较,通过生产活动对自然产生影响的研究,学会认识自然并遵循其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去“控制和调节”那些不良影响。

然而,“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3] 561进行变革,彻底消除反自然的根源——私有制,以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不仅“因为对社会主义的人来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形成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2] 196,而且,正是因为私有制的存在,人才会贪婪地掠夺自然资源。但是,目前以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暂时还不能实现,即使在一国实现了社会主义,但这个过渡时期(即共产主义的初期阶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而,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当前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要尊重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达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指导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19世纪以前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基础上的思想沉淀和智慧结晶。进入21世纪,当生存的危机一天天地逼近我们之时,我们更能感受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所具有的普适性。当前我们正处在现代文明的巨大阴影之中,濒临失衡的地球,更使我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的阐述具有突出的现实针对意义。

尽管在19世纪,恩格斯就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列举了一些人类因征服自然而遭到自然报复的例子,但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在现代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鼓舞”下,对自然的征服变本加厉,因而人类成了自然的绝对主宰。同时人类为了享受自然的丰富赐予,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向大自然展开了无情征战,甚至丝毫不顾忌这种行为的后果,肆意地摧残大自然,几近疯狂。因此进入21世纪后,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空前恶化,诸如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诸如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燃气等资源呈几何级增长,不少指标已远远超过科学家可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全球气温逐渐升高,气温升高带来的热能提供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形成大型或超大型台风、飓风、海啸等灾难。台风、飓风等灾难进而带来特大降雨,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造成粮食与经济作物大幅减产,同时引起淡水资源枯竭,致使海平面上升,大量的陆地被淹没。气温上升还造成无脊椎类动物,尤其是昆虫类生物提早从冬眠中苏醒。至于人类自身,由于气温升高而造成的极端天气变化,引发的诸如疾病、生态灾难等生存危机日益严重,癌病种类增多和各种怪病层出不穷,这就是最直接的说明。

由此可见,恩格斯所列举的自然对人报复的例子相对于当前气候变暖一项而言,19世纪的自然只不过是给人一些警告而已,而如今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众多生态问题,表明19世纪以来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已从量变完成了质变。人们不禁发问:人类为什么会如此无度地掠夺和奴役自然呢?造成这一系列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如果人类不彻底消除利益分化与利益对抗,如果人类继续违背自然规律,一如既往地不惜一切代价地破坏自然,那么,人类将依旧面临着生态危机的严重威胁。因而,我们不仅要探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要从人类社会自身改造人类自己,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所有追求。因而,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领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因为它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科学观,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活力的精髓,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危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对于克服当前生态危机,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尤为重要。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集思广益,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在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因此,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正式成熟,这也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后的重大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等问题日益突显,人类进入了一个共同面对生态问题的时代。面对大自然的挑战,人类达成共识,“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4]迫在眉睫,因而以发展循环经济,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文明形态观念应运而生,因而提出生态文明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对此前人类文明形态的继承与发扬。一个简单的道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新文明形态总是对旧文明形态的扬弃,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崭新的科学文明理念,这一理念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科学文明观。endprint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从“人征服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1],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 [1],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让人们自觉地珍爱自然、积极主动地保护生态。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的理论维度和实践方向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经过90多年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站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前列,运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分析和破解当今中国发展之现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的未来指明了一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自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在十八大报告中又将其上升到国家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并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作出了精确的阐述与布署,对中国社会现实有很强针对性,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新的理论维度和实践方向。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增长方式,使中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总体环境形势相当严峻。2013年,全国2461个县域中,生态环境质量为“较差”和“差”的占30.3%,在中国,与人类生存直接相关的植物中受威胁的物种共计3767种,频临绝灭的有27种。更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物种竟高达10102种。2014年,所有受监测的河口,其生态系统均呈亚健康状态。在国际自然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中,已有50余种入侵中国,其危害遍及农田、森林、湿地、草原等等,必将造成大量野生生物资源死亡。截至2013年12月,全国土壤污染总点位超标率高达16.1%,耕地点位超标率高达19.4%。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已达294.91万平方千米。此外,雾霾、水污染、森林和草原火灾、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无不严重影响着国人的生存环境。

痛定思痛,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新一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顶住压力,以突出问题为导向,积极践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想。2014年,国家已全面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编制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送审稿)》,起草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切实防治大气、水、土壤污染;同时,严格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完善减排政策体系,相继印发了《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燃煤发电机组环保电价及环保设施运行监管办法》《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文件;为加大资金投入,以政策引导鼓励环保技术开发,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印发了《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产业化工程实施方案》;为推进环境法制建设,修订颁布了新《环境保护法》;为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力度,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为加大环境风险管控,发布了《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积极进行水土流失地区封育保护,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活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发布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出台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2014-2015年度中国行动方案》,并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生态保护[5]。

践行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观,不但关乎人民当前的生活与健康,还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因而,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就要求我们从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入手进行转变,坚持节约优先、环保优先,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要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这就要求,加强保护国土资源,管控“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宣传力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意识、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2012-11-08.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人民网,2007-10-25.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4

中国环境状况公报[R].2015-06-

04.

[责任编辑:肖偲偲]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