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枭
摘 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计划体制下的“单位人”转为市场体制下的“社会人”,政府职能由偏“行政管理”到“多元治理”,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主体,是覆盖社会的基本保障制度,社区保障是以社区为主体,是社区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保障。社区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区域,承担着社会保障的重要职能,是国家社会保障在基层工作的具体落实,同时社区保障也补充着社会保障的不足,更贴近居民的生活,更具有保障的针对性。本文就是通过有关研究文献,对社区保障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社区保障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社区保障;文献
一、经济因素对于社区保障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社区保障制度首要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决定着社区保障的发展水平。社区的经济状况是影响该社区的社区保障的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社区保障的实施主体,良好的经济基础是社区为其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条件,不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社区几乎是不可能为其居民提供高水平的社区保障服务,至少是难以维系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高的地方也正是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地方。二战后流行的福利国家论也是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只有建立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社区保障才能得以有效开展,福利国家的保障水平是很高的,几乎涵盖了一个人生老病死的所有福利措施。高福利意味着高税收,西方福利国家高保障水平是建立在高税收的基础之上的,“在加拿大,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23.1%。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给我们的启示主要在于经济实力对于社区保障的前提性作用,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社区保障才具有开展的可能,社区保障是基于社区的经济实力,拥有相关产业和相当经济实力的社区具有保障并提升本社区物质精神保障水平的前提条件,具有有效的调动各类社会资本来保障社区居民生活的经济实力,这并不意味着拥有较好的经济实力的社区就能做好社区保障的工作,但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的社区才能对社会保障进行补充和延伸,才能提升社区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总而言之,经济发展水平对社区保障实施的范围、程度和给付标准具有根本性的制约作用,社区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非经济因素对于社区保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非经济因素对于社区保障的影响
(一)政策因素对社区保障的影响
社区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本身就受到国家政策的制约。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在两处分别强调了社区保障的重要性,一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强调了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而是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中,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可见我国是十分重视社区的建设和社区保障的发展,一是要建设好社区,为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要依靠社区建设,以社区为自身建设的主体。社会保障的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而社区保障的实质就是在社区里面实现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与再分配。国家是社会保障的主体和政策的制定者,社区保障的基本政策是在社会保障政策的范围内。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平,国家的政策也更加倾向于对偏远地区的扶持、对于农村地区的扶持、对于精准对象的扶持,社会的财富的第二次分配应当更加偏向于偏远落后地区和贫困对象,社区保障也是如此,在政策的大环境下,应当在保障社区居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前提上寻求合理的提升。
(二)人口因素的影响
经济总量是社区保障的蛋糕,那么人口因素就是吃蛋糕的人数,可以认为的是,人口越多,社区保障负担是越大的。人口越多,社区保障的投入也就越大,财政开支和人口数量是正相关的。此外,人口身体素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等人口的素质也影响着社区保障的整体水平,具有较高素质的居民能更好的配合社区保障工作的进行,他们能更好的为社区保障提供参考建议,既是社区保障服务的受用者也是提供者。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数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老人人口,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是不协调的,我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处于欠发达状态提前进入了老年人社会,社区保障养老方面的基础薄弱,需要提高和改善的地方很多。总而言之,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制约着社区保障的发展和提升。
(三)文化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社区保障既包括物质保障也包括精神保障,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对于社区保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拥有较好教育水平的居民能更好的选择自身的社区生活方式,文化因素中的宗教、习俗和爱好等对于社区保障的因素最为突出,社区保障工作应当尊重社区居民的合理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社区居民的心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区保障的水平,在具体的社区保障工作中,人的心理状况是十分重要的,社区保障工作者应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对于社区居民在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及时予以回应,对于突发应急事件应当冷静处理,排除消极情绪的干扰,将积极的情绪带到具体的工作生活中。
(四)社区社会组织的影响
社会组织是指以特定目标的实现为前提,人们基于特定利益需求,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从事一定的实践活动的社会共同体。社会组织因社会、利益需求而产生,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要旨。市场经济具有自发盲目和滞后性,政府科层制中也存在着程度冗杂和效率低下的矛盾,因此致力于公共利益实现的社区社会组织能够有效的弥补市场和政府在精神生活保障治理中的不足,在社区老年人精神生活治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在老人精神生活保障的物业管理、社区组织的建设总势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根据社区治理理论,社区社会组织在城市老人精神生活保障方面应当做到:第一,强化社区社会组织的公益责任感,社区社会组织对于社区事务的管理应当更多的处于公益性质,更加具有责任感。第二,提升社区社会组织的办事效率,低效率、程序冗杂的社区社会组织是无法适应社区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第三,加强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提升组织的服务水准,只有加强管理才能保证组织的服务水平。
(五)社区居委会的影响
社区居民委员会具有一定的自治性,是城市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要包括宣传法律、公共服务、民间调解、治安维护、政府协助、民意表达、开展便民活动等基本职能。根据社区治理理论,社区居委会在城市社区老人精神生活保障方面应当做到:第一,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自治特点,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需求,迅速地发现并解决社区老人精神生活保障治理的问题。第二,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在民间调解和便民活动上发挥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谷中原,吴晓林.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02—303.
[2] 刘传玺,论社区保障和社区服务[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曾嵘.高福利国家的个人付出和回报——谈谈加拿大的税收制度[J].广州:南方周末出版社,2013.
[4] 卡尔·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9
[5] 崔树义,李兰永.山东人口和计划生育对社会保障的影响研究[J].济南:东岳论丛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