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016-07-04 14:17余英
2016年20期
关键词:社工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余英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大,不仅在经济资源上也在教育制度上对学生给予了更多倾斜;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的数量也在逐年攀升,每一年都是历年最高值,这些学生进入社会并能有效承担国家需要的责任承担且对个体的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国家培养人才的目的,也是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殷切厚望。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在大学里健康成长并能积极地完成社会化,成为一个对家庭、社会有用的人是重要的任务,并通过这个阶段培养自身自我实现的心智与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社工介入的可行性

20世纪80年代至今,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心理状态也变动不居。当代大学生群体数量巨大,层次多样,是国家的重要人才储备资源,适逢国家经济转型和教育转轨时期,对大学生的培养也应格外关注。

(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

大学时期,个体正处在身心成长与人格完善的关键阶段,心理尚未完全成熟,认识问题、自我调节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协调生活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势必会造成很大的心理不适,如果这种心理不适得不到及时调整和消除,长期压抑将演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极端行为的发生,这不仅对学生个人及家庭产生负面影响,也会给同学、老师、学校带来不良影响,如果大学生群体存在普遍的心理问题而成为一个涉及广泛的社会问题,那么也可能影响到国家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大规划。

(二)心理咨询模式的实践困境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接触咨询对象的心理问题(包括发展性心理问题和障碍性心理问题),来维护和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现行大学生心理咨询模式在预防、干预和处置个体心理危机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

1、大学生普遍存在闭锁性和独立性的心理特点,而心理咨询缺乏主动性,难以发现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

2、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以灌输和说教为主,以不出现危害周边人员人身和财产安全为目标,重咨询,轻介入,单就现象解决表面问题,不能从根源上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3、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共同承担,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无法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难以预测学生的心理倾向,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

(三)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会工作专业为社工介入提供场地资源和人力资源

学校为师生的身心健康考虑而建立心理咨询室,舒缓压力、解决心理问题,社会工作可以把心理咨询室作为实践基地,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高校原有的社会工作专业为社工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专业性和便利性。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与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处于自我感受的完满状态,并在这种状态下使其自身保持良好与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其自身潜能的实现。从本文关注角度而言,在此仅考虑心理——社会层面。

(一)大学生心理与社会层面应该满足的需要

其一,接纳自己,适应生活;其二,追求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他人;其三,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概念;其四,建立亲密关系;其五,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其六,为未来的生涯做准备。

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如果需要因个人内在原因或外界环境因素干扰等不能得到满足,那么人类自身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将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其主要特征在于:人类面临着威胁其生存的由社会所制造的风险。现代社会下的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高速的发展着,科学技术革新、事物的不确定性增加、各种观念交锋,人们的安全缺失感更强,在这些影响之下成长的大学生会遇到众多挑战。

1、大学生活适应问题。“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行为——心理的影响具有很大作用。对新生来说,远离家门,离开长期依赖和熟悉的人群和环境,陌生的校园和生疏的群体会让他们产生情绪体验的不适。同时,中学时期通过成绩优异获得的自信心,在集中了全国优等生的新群体中,优越感易丧失,若不认清事实及时调整极易诱发心理疾病。

2、经济困难问题。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是第一位的,经济困难问题极易导致心理方面的问题。与普通生相比,特困生更多的表现出自卑敏感、问题行为较多的状况,尤其是“双困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家庭经济又困难,心理负担更重。

3、学业问题。放松学习,学习动力不足,目的不明确;对自己要求过严,但方法不得要领,一旦达不到自律的严格标准就会给自己施加压力或对自己采取惩罚手段等。

4、恋爱心理问题。处于青春期,性心理发育成熟,比较关注和敏感于两性问题,伴随着爱慕、求爱、恋爱、分手等事件,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极易造成学生心理困扰,甚至引发自杀等令人心寒的局面。

5、人际交往问题。大学阶段个体独立地进入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若缺少人际交往技能,或性格内向,或有自卑心理,以及有过交往失败经历,常会出现沟通不良、人际冲突等交往障碍和孤独自闭、害怕交往的恐惧心理。

6、就业压力问题。由于高校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甚至出现一定困难,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加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有待改变,心理问题更加突出和明显。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概括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包括家庭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早年形成的人格结构会在以后的心理发展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家庭教育方法的不当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极易养成子女不良的性格、心理及行为。

2、学校影响因素。中学阶段的教育过分突出智育,完善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大学期间,环境、角色发生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中学差异较大,学习负担重,业余生活单调等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不适。

3、社会文化因素。当今时代,东西方文化交互影响、多种价值观冲突融合,人们常感到矛盾、彷徨、疑虑、无所适从,大学生又是思维最为活跃的群体,也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扰。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手段日益先进和多样化,一些格调不高的文化作品及不健康网络文化泛滥;大学生求知欲强但分辨力不够,崇尚科学但辩证思维不足,两种因素作用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容易产生偏差。

(二)主观因素

个体的心理发展差异性大,不成熟,自我评价不客观,思维过程易出现表面化和片面化,自控能力较薄弱,情绪不稳,心理冲突和矛盾时有发生,极易出现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的现象。

四、社会工作与心理咨询的合力介入模式

在坚持原有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模式的基础上,改善组织结构,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有效模式。

第一,以一方为主另一方为辅的依附模式,借鉴依附理论而成。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原理和方法等,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和独特理念原则,弥补心理咨询的缺陷和不足;坚持“人在情境中”的理论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在选择学生心理干预措施和分析根本原因时要以社会过程和社会结构为基本出发点,双向协调发展;极大地丰富学校社会工作的内容,加强对班主任、干部及辅导员的培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制度,提高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构建社会工作的系统知识,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学生工作模式,培养健全人才。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交叉运行。沈黎曾指出,当前的学生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学校现有的心理辅导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求,心理辅导老师要加强与学校社工的合作,建构起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首先,从制度层面出发,在制定学校管理体系时明确规定社会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高校要理顺心理咨询机构和管理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及相应的关系。将高校设有的社会工作专业,引入社会工作模块中,专门设置针对学生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鼓励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和教师投身到社工服务中。

猜你喜欢
社工心理咨询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青春社工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社工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