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真
1
小时候我因为口才不错,学习成绩也好,每当有领导来学校视察或是遇到重要场合,就会被老师选中去代表全校学生讲话。
在讲话的开始,我总喜欢说一句:“我谨代表全体学生,对各位领导的莅临表示热烈的欢迎。”
长大之后想想,真是挺好笑的。
我在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想过那些被代表的“全体学生”的真实感受吗?当然没有了。我只是在自己可以发声时,习惯于去代表别人,以显示我的支持者众多。
只要稍微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能知道,领导的发言这么无聊,谁会真正由衷地欢迎呢?很多时候,我们连那一点点“设身处地”都懒得去付出,仿佛只要轻飘飘地说出“代表”这个词,我们说的就都是真的一样。
2
以前看《小时代》,顾里和南湘在生日宴上大打出手、互泼红酒,好一场狗血大戏。她们决裂的根本原因,不过是当年顾里作为闺蜜的那一点好心。
她自以为是地代表南湘去摆平贪得无厌的男友,最后不仅伤害了自己,也没能得到南湘一点点的感激,反而让友情出现了难以愈合的裂痕。
顾里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后得到的结果却事与愿违。我们在代表别人时,往往觉得自己站在了一个正义的立场上——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帮助你走向正确的立场,难道你还会不想接受吗?
可我们经常会忽略,这个世界不只有“正义”和“邪恶”,更多时候,我们处于那些看起来不怎么美好的灰色地带。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光明,但从灰色走向光明,往往都需要经历一段比较痛苦的时光。有些人很勇敢,他们选择走出来;而有些人则显得脆弱、也有些无奈,如果他们选择继续留在灰色地带,又何必非要让他们和你一样阳光呢?
3
说到这儿,不知道是否有人还记得4月的“闹新娘事件”。
无论是网友们还是营销号们,都在说着“女性理所应当得到尊重”、“闹新娘的风俗理应被取缔”、“xxx必须向xxx道歉”。他们秉承着这股正义感,“心疼”着受害人,然后将受害人一次又一次推上热搜,得到的结果却是,受害人不得不选择站在镜头面前哽咽着道歉。
那些自以为是地代表着受害者的人,是否想到过,也许正是他们曾经递出的那份炙热的所谓关心,让受害人不得不站到人前来接受第二次伤害。
在互联网时代下,我们维护“正义”的成本只需要动几下手指,而对于当事人来说,要她站出来伸张正义,就很有可能会牺牲自己的人脉、友情,甚至前途。
关于这件事,我很欣赏暴走团队发出的视频。他们没有指名道姓,只是采取了“某艺人”来替代。对于一个艺人来说,没有指名道姓,也就没有必须出来回应的理由了。
如果你选择发声,请别再无数次地提起那个女孩的名字,就仅仅以你自己的名义吧。因为无论何时,我们能够代表的只有自己,永远别以“对她好”甚至是“对社会好”的名义来代表别人,因为那个别人,很可能真的不需要你的代表。
4.
小时候的我,懵懂无知地站在讲台上,代表同学们去感谢领导的光临,充其量只是让大家多听几次无聊的讲话。
长大后,我们不再需要被选中才能登上讲台,拿到那个代表话语权的麦克风。我们只用动动手指,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我们随随便便代表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都可能会让数以千万计的人看到,而这样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又会是怎样的呢?
在这个越来越容易发声的时代,我们是否太习惯于去代表别人?
自以为别人会和自己产生共鸣,然后轻而易举地去代表、去概括,一旦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这样的方式,那么终有一天,我们也会站在那个“被别人代表”的位置上,被迫地站出来,说一些本没有必要说的话。
(来自微信公众号:维持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