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来义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课程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可见语文素养的培养在整个《语文课程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深入解读语文素养的内涵对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行为,有效实施语文新课程有重要意义。语文素养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究竟应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立足研究性,深刻领会语文素养的本质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段话明确了语文素养的内涵,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一定的语言文化积淀。语文素养是整合的、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语文素质。
二、突出主体性,全面创设以生为本的教学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但要引导学生敢问、乐问、会问,而且要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权威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必要前提。教师的评价应是开放性的,以表扬激励为主。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由的、愉快的发展他们的潜力和个性。
三、体现自主性,引导深化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学生在自学自研的基础上,开展互动式学习。通过与文本互动,学会基础知识。通过与小组成员或同桌互动讨论,解决自研不能解决的问题。针对小组互动讨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师生共同解决。教师要为学生的合作活动创设一个语境,让学生在这个语境中进行自主探究。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很好方法。
四、加强实践性,着力培养语文能力的不断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第一,以现成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材而且发展了教材,更使学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
五、强化综合性,努力做到听说读写的全面优化
在教学活动中,对課文的教学占据了大量的时间。课标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相对而言,我们在口语交际的专门训练中是比较薄弱的。因为不进行考试,有时就干脆不上了。所以,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四种能力的培养必须同时并举,听说读写都要加强,而不能重读写,轻听说。对于识字写字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课文的学习以外,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对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如辩论赛、演讲赛等。
六、重视开放性,拓展引深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
可以说,语文即生活,生活的范围有多广,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材与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如,今年是建党90周年,可以结合纪念和庆祝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国家和家乡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举行故事会、推荐最喜欢的读物活动、朗读比赛、接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还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自己的周围,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如课外阅读、看电视、听广播、参加社会活动、旅游等,还可以从家庭、邻居、公共场所等人们的交流中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