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古诗词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言简意赅、一字千金,短短数十字里蕴含的内容却是相当丰富的,如果就诗来讲诗,那无疑会缺失了古诗本应具有的深远意义,挖掘课外的资源,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古诗,将其作为古诗词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让学生感到古诗词学习的丰富和动感,激活古诗词课堂的生命力。
一、知诗人
古人以诗言志,我们学习古诗就要从了解诗人入手,诗人的性格、阅历决定着诗的风格,诗的内涵。组织学生课前了解诗人的性格、诗人的经历,这样更利于解读诗人的情怀。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为了更好地感悟诗人在本首诗当中抒发的个人情怀。课前就布置学生收集了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通过收集和整理,学生了解了李白是唐代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善于以诗会友,以酒会友,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历”,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所以才有了这首写给知己的千古佳句。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对于诗人的了解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名字上,而是将诗人立体化、人性化,让诗人代替教师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
二、知背景
背景是一首诗的支撑,了解诗的背景具有必要性和必须性。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时,我们除了让学生了解陆游外,还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南宋的历史资料。通过完成这项任务,学生不再会对陆游即将终老仍然不忘国事而大为不解,就会明白为什么陆游68岁时能写下这样的千古佳句。这不仅表现为学生自己搜集和阅读,更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补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智慧的波澜,同时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古诗词的学习与生活、与历史都是息息相关的。
三、知意图
作诗的意图是一首诗的灵魂所在。“知意图”是一个不同于“知诗人”“知背景”的显性过程。它可以是独立派生的,也可以是源于前两者的。但是学生必须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它预示着即将引发的思考与探究。例如,知道王维因为思乡而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因不舍朋友而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古诗、把握学习。
这三者是一个目标分明而又可以作為整体的一个过程,它是在保持学生自愿自主学习的前提下,将学习与活动相结合的一种课外综合性的学习形式,一方面它为课内而服务,另一方面又需要课内的补充,正因为如此,学生“知”这一步的收效直接影响着古诗词的学习。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