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焰平
[摘 要]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中等职业学校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社会需求又制约着职业教育的供给,劳动力的流向,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关 键 词]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5-0084-02
近年来从领导决策层到理论界、实业界,都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力促经济转型升级。党的十八大立足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明确提出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為今后五年经济工作的主线和重点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进一步强调要致力于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实现这个目标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肩负着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关键是提供“适销对路”的专业“产品”以满足动态的社会需求。而社会需求制约着职业教育的供给,劳动力的流向,影响着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和专业设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一、产业结构概况分析
近年来,靖江市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以港兴市、港城相依”的主体战略,以“五年再来一次新跨越”和“两个率先”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迎难而上、创新举措、科学应对,取得了超预期的发展成就。现已形成船舶、金属材料、粮食、木材、能源等五大临江产业集群,拥有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金属制品等五大行业为龙头的重点支柱产业;以新能源、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高附加值船舶、化学创新药物、高效节能装备、新型环保装备和数控加工设备等五大特色产业板块也正在加速崛起。
通过表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2009至2014年,第一产业在三产业中的比重由4.5%下降到3.2%,呈稳步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最大,2014年在三产业中的占比为52.4%。第三产业发展呈现稳定发展局面,到2014年在三产业中占比达44.4%。
二、专业设置现况分析
2014年靖江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518人,其中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等专业群在校生人数为1905人,占在校人75.6%;第三产业财经商贸专业群在校生人数575人,占在校总人数22.8%;第一产业专业在校生人数只占1.6%,专业设置呈现二三一的格局,与产业结构布局基本吻合,但是从专业在校人数上看与产业人才需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三、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存在差距
从表2看出,学校虽有开设与第一产业有关的专业,但专业规模很弱小,而且农业机械化专业是空白,2014年靖江市政府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81个,拥有社员2730人,拥有各类农机大型机具2784台(套),资产总额达6742万元,成为省首批、泰州市第一个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市),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9.5%,而相关专业也没有开设,支持力度不够。
(二)第三产业对应专业比重偏小
学校虽然开设了第三产业对应的专业,但专业个数和招生人数比例严重偏低,学生数只占在校人数的22.8%,这与靖江地区的产业结构不适应,传统优势产业烹饪、餐饮服务等专业规模也比较小,专业覆盖面较薄弱。
(三)第二产业对应专业比重偏大,专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总体来看,第二产业对应专业的专业数和在校生人数占多数,但是其中加工制造大类中的机电、数控、模具等专业在校生人数占第二产业对应专业在校生人数的比例达62%,占比远大于其他专业,并且与新能源、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比较缺乏,这与产业结构不够吻合。
四、对专业设置的建议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应根据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进行调整,其专业设置的规模必须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同时应瞄准新兴产业和产业发展趋势来设置调整专业。
(一)提炼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学校应及时总结办学经验,根据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在教育实践中提炼办学思想,在理性思考中创新办学理念,走“市场导向,校企合作,特色立校”的办学之路,创造“企中校,校中企”的学习环境,构建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
(二)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
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进一步明确今后几年的专业发展方向。其基本思路是:在制造业升级并继续保持其地区主导产业地位的形势下,应继续保持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电子技术等制造业专业的办学优势、办学规模,同时要与时俱进地推进专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管理、旅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专业;依托新能源、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优势,适时开发新专业,力争在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
(三)深化校企合作
市场是职业教育的源头活水,企业是职业教育的客户之一,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不二法门。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与企业共同探究、寻找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和保障机制。围绕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把校企合作从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奖教奖学的浅层引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和职业认证以及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合作等涉及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方面的作用,实现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组织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以项目为突破口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使之最大限度地支持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匹配的专业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是相互支撑、互为导向的关系,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导向,专业结构只有真正实现与地方产业结构有效对接,才能满足动态的社会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生存与发展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郑君梅.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2.
[2]项冬松.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