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斌
摘 要: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就读学生数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面对着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学生工作的开展陷入了一个瓶颈期,这在很大程度上就要求现在高校的辅导员工作的开展必须现实创新,本文将主要基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的观点,针对时代多样化和学生思想多元化的基础之上,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和“适可而止的人本关怀”的辅导员管理创新。为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高等教育;辅导员管理;创新
一、罗杰斯人本主义与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的学生思想意识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院校的量产化倾向也在不断加剧,高等教育已经逐渐开始平民化,学校不断进行扩招,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各级各类的高校如雨后春笋搬成长起来。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有效支撑,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为有力的保障,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的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富有多元化的特征,对于事物的可接纳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选择,搞下学生和高中阶段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对于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参与要素有一个非常敏感的感知,对于一件事情往往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所以在对于这样群体进行教育时,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但是独立性也是相对而言的,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在价值观上陷入被动的境地,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而误入歧途。这是一个需要有主流价值观去引导和教育的群体,特别需要一些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之路的更加美好。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按照人本主义大师马斯洛和人本主义之父罗杰斯的观点,学生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这个群体的需求也是具有一定的梯度性的,所以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对于他们意识思想的培育先要从辅导员的管理上寻找突破口,只有辅导员的角色进行人本主义的转变学生的内在归属感和情感的高尚性才能被释放。
2.人本主义思想在辅导员管理中的重要性
辅导员是在高校的职工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类比到高中阶段,辅导员的角色就相当于高中阶段的班主任和专门的生活老师和心理老师等等,可以说辅导员的角色是多种角色集合在一起而建构出的新的角色,辅导员的角色设是在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设立的一个管理性质的人员,说是管理,其实更多的是服务职能,充分服务于学生,并能及时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很多学校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于辅导员的角色还不是充分重视,这都是由于固守传统的辅导员设置和管理思想,认为这个角色是可有可无的,在辅导员的选择上锁设置的条件也是非常宽松,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
那么究竟辅导员在学生工作和校园管理中起到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显然,众所周知,辅导员是直接和学生有接触的人,他们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掌握到学生的动态,可以针对学生的各种反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回馈,可以和学生发生最为有效的双向互动关系的机会和概率是最大的,其在整个高等教育的培育机构体系中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重要程度也显而易见。正是由于和学生有进行长时间交流的机会,所以对于学生工作的开展而言,辅导员有机会全程参与到其中,并直接影响到学生工作的开展过程当中去,直接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而要将这些工作做好,那么久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由此可见,进一步强化辅导员的管理水平和力度将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的最为关键的一步,让学生在知识和思想上都可以得到自由的提升和发挥,这也是基于人本主义思想的辅导员管理的研究最终的目的和落脚点所在。
二、基于罗杰斯人本主义观点下辅导员管理的创新
关于创新的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见解。一般来说,“创新”是指新的思维或者创造发明出新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改革创新。创新的涵义同文化一樣也十分广泛,起源于拉丁文innovare,现在英语中的innovation也是从这转化而来。拉丁文中创新的原意主要为替换旧东西,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改造。在本文中的创新就是基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并针对于高校学生的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希望可以在辅导员工作开展和学生满意两个方面找到一个契合点。
那么究竟什么事创新,如何基于罗杰斯的观点进行创新,在详细讲述这一内容之前,我们需要搞清楚创新的真正含义。在中国创新一词也出现很早,如“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革弊创新”等等。创即始,第一个。新和旧相对,指新事物新状态等。创新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总而言之创新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都能得出不同的解释。
但毫无疑问的是创新即生产力。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下,科技迅猛发展,而创新成为其源动力。创新的浪潮席卷整个世界,在国际社会竞争压力巨大的现今说到底还是科技的竞争,其对一企业一国家一民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的核心就是思维。因此创新是指在现有思维模式的基础能够提出与常规或者常人思路不同的见解,改进或创造出新的事物和方法并加以发展。
创新的核心即思维,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核心和关键,而创新能力又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创新能力无疑是衡量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准,又称创新力。是指人类在顺利完成在原有的知识和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创造出新事物后表现出来的内在心理品质。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以及经济竞争的核心,在重视创新的过程之中深刻理解创新能力的内涵,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创新能力首先是创新主体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产生新想法和新观点,这种个人的能力是由创新思维、创新观念意识、创新知识技术所构成的。其中创新思维是关键和核心,创新思维是指独到的、别致的见解,打破常规的去思考问题。创新意识观念是指人们在实践创造的过程之中对新事物产生的动机、意向和设想,其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而创新知识技术则是必备的基础,只有在已具备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及掌握的创新技术,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从上面对于创新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可以基本上得到结论,在接下来的论述过程中,笔者将主要结合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观点并参照社会学的社会角色理论,试图重新构建辅导员的角色结构从而更好的找到辅导员工作的办法。
1.基于人本主义下辅导员角色的冲突与管理
角色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将会是辅导员群体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非常难缠的困境,现实的学生教育体制中已经验证,辅导员的职责不仅仅是成为学生生活上的辅导老师,还有一部分需要直接进行教学工作,二者之间的角色差距让辅导员的管理在心理上的预期和学生们有一定的差距,按照最新的研究和调查数据显示,在辅导员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于辅导员的评价的一个双向调研中,辅导员的自我认识集中在自身能力和教学技能的提高,而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具有倾听和理解力的辅导员,由此可见角色的冲突就明显的被分析出来。
如何梳理角色冲突时实现最佳管理的重要途径,罗杰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将对人的一种尊重和信任提到了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位置,其实不光光是对于教育而言,其实对于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是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关键,自然,在罗杰斯看来,尊重和信任就是所谓的教育的首位。这其实传达的是一种积极地解决问题的态度,是让教师和学生倾向于建立一种更加良好关系的建立,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建设这种理性的良性的关系需要有着正确的思想意识的指导,这种思想意识的指导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处理问题的过程,间接会影响到整个工作的开展,按照罗杰斯的观点,这无疑需要我们将“以人为中心”作为整个管理过程的最高指导法则。
2.辅导员管理的时代性与以人为主
辅导员的角色扮演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监护者,这一点我们需要做到最为基本的认识,因为这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辅导员和学生在人格上具有不可争议的平等性,这种人格上的平等性是我们处理所有学生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人本主义强调只有将心态摆正,将人的需求放到一定的高度之后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解决这种平等性是发自内心的平等,这是一种时代的特征在人际关系中的体现,当我们用获取信息的数量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的时候,其实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等级界限是非常模糊的,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必须要加大对于学生高级需求的满足,在高等教育中,往往处于新区,教学的设施尚可,在此基础之上就要开始关注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心理上要和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辅导员的角色不单单是管理,而是一种偏向于沟通交流的管理,需要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这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除此之外,辅导员的管理要偏向于情感上的教育,不能以太多行政式的命令,以学生作为工作的关键和重点,一切管理活动的开展要做到最为根本上的透明,可以说一种协商管理的模式,辅导员在掌握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的最终发号者不仅仅是单向的管理,而应该是和学生一起进行双向的管理,基于人本主义的观点,对于学生的意见要充分的采纳,建立一种服务导向的管理模式,在保证充分威慑性的同时又不失民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当然,辅导员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特别是要进一步克服传统的教师角色带来的辅导员角色固化,这种固化是非常可怕的,辅导员自身需要进行系列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光光要学习如何在新时期更好的和学生打成一片,更重要的是对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要进一步的加强。打破角色固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自身做起,用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自己工作的中心并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角色不光光是教育者,更多的是服务者。
3.人本主义管理下的启示
学生作为成长中思想极为活跃的个体,往往因为自身经验的不足和知识的匮乏而导致一系列的错误,对于新事物的价值判断能力非常有限,特别是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对与错,在当下也存在着大量的学生抱著“无政府主义”思想,对于周边的管理感觉厌烦,迷失在现当代迷离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上,辅导员管理的价值所在就在于将“合理性”加到“多元化”之上,形成校园思想形态的“多元的合理性”。尽可能站在学生的叫堵上考虑问题的同时需要适可而止,不能将学生的所有需求都合理化,马斯洛指出:我们知道满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的满足也可能会带来某种病症,我们会发现我们周围的人似乎从来就没有再很长的时间里感受到满足,这一点,对于新时代的辅导员管理来说需要注意,坚决杜绝这一想象的发生,对于学生的合理需求,辅导员需要进一步强化新型的管理角色意识,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进行双向的合作化管理,对于学生的不合理需求,要求使用毒品进行学习压力的释放等需要禁止,做到所谓“适可而止的人本关怀”,二者相互统一,最终达到对于学生管理的良性结果。
参考文献:
[1]韩云金,张日新,杨志群,马骏,蔡传钦.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53-156.
[2]郭彦雯.以人为本,激励学生自我实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75-77.
[3]郝颖;高校辅导员角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张宏如.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09).
[5]胥海军.高校辅导员工作体系规范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6).
[6]龚剑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构的逻辑分析[J].东岳论丛,2011(05).
[7]骆郁廷,储著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整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8]李莉.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内涵与路径的理论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8).
[9]刘建兰,刘汉波,李冬霞.高校辅导员柔性化管理的原则与方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