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生,焉知死

2016-07-04 11:01慕月
祝你幸福·午后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养老院医生生命

慕月

毕业于哈佛的托马斯决定去一家养老院工作,因为他希望上班时间能够固定,以便用业余时间享受他的农场生活。然而,从上班第一天开始,他发现自己严重低估了养老院的工作难度。

农场的一切都欣欣向荣,而这里却是一片死气沉沉。平心而论,这里的设施条件并不差,但缺乏的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没有独立性和自由,所有人都充满了绝望情绪,只在这里等死。

托马斯决意改革,他提交了项目书,希望高层支持他申请当地的创新基金来抗击养老院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高层表示同意,然而当他们看到计划书时——

“我们试着养两条狗。”

“规范不允许。”

“我们还是这么写吧。”

“……”

“那猫呢?”

“猫?我们已经写了两条狗了。”

“有些人喜欢狗,不喜欢猫。”

“……”

“所以我们给健康科提出的建议是两条狗和四只猫?”

“还有一项内容,鸟怎么样?”

“什么鸟怎么样?”

“只是想想看——我们需要听起来有生命感,有积极生命感的声音。”

“你是说鸟叫?”

“对!”

“需要多少只鸟才能达到你说的效果?”

“我们养100只吧。”

“!!!!!”

所有人都认为项目书根本无法获得通过,因为当时州立规范只允许疗养院饲养一條狗或者一只猫。然而从小展露销售天赋的托马斯亲自带领一个团队游说州府官员。最终,他们拿到了钱,买了两条狗、4只猫和100只鸟。当100只长尾鹦鹉送来时,他们发现笼子还没送来;等到笼子送来了,却发现根本没有组装。于是那一天,所有人只要还有一口气,统统上阵帮忙组装笼子,抓鸟。再后来,他们从一所废弃的精神病院里捡来一辆旧的送药车,改装成“鸟车”,推到各个房间送鸟食。他们扔掉了所有的人工植物,在每个房间都摆上鲜活的绿植,还开辟了花园,允许员工子女放学来玩。

居民们彻底活了过来,曾经卧床不起拒绝吃东西的人开始为了观察属于自己的鹦鹉,主动调整了自己躺在床上的姿势。更多人主动承担遛狗、养猫的职责。项目开展两年间,总的药品开销只是对照机构的38%,而死亡率下降了15%。

这个故事来自于《最好的告别》一书,当然这本书的主旨并不是讨论饲养小动物是否能挽救生命。它探讨的其实是每个人迟早都会面对的话题——衰老和死亡。讨论它到底有多难?从我所看到的书评就知道,每个作者都是一副向死而生的沉痛口吻,包括书的作者——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阿图医生自己,当他得知也是资深医生,并且一直到70多岁都无比健康的父亲有脊柱肿瘤时,他也傻了。

没错,哪怕是最顶尖的医生,面对生死抉择,依然无所适从;哪怕我是一个朋友圈里公认的健康生活实践者;哪怕衰老、重病、死亡,这些名词离我的生活非常遥远,当阿图医生把那么多他亲眼所见的例子,尤其是那种前一天还生龙活虎,第二天就被查出绝症,从此一病不起的例子一家伙全扔过来时,我也承受不起。一晚上读完此书,读到三分之一时,我真的吓坏了。有那么一瞬间,忽然觉得自己过去所坚信的是那么不堪一击。不说自己和爹妈,当想到我的猫最多只能活二十多年,总有一天会离开我时,我都想哭。

当然,如果这本书停留在这个层面,那么它跟朋友圈那些养生党没有任何区别。读到二分之一,看到最开始那个故事时,我开始平静下来。这里阿图医生开始进行超越医学范畴的思考。他反思自己过去的行医生涯,并思考当我们无可避免与衰老和死亡相遇时,什么才是最好的走向终点的方法?“衡量人们对药物的依赖下降了多少、多活了多久比较容易,而衡量人们从生活当中得到的价值感则困难得多。”

为此,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和医生以及父亲进行艰难的对话,他开始放弃过去作为资讯型医生的做派:把所有情况一股脑儿全倒给患者,让他自己作决定。而是帮助患者进行分析——不是选择医疗方案,而是了解患者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底线,从而作出最适合他们的选择。因为,当到达生命的尾声,每一种选择都不是完美的,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我们的心智结构内在有一种不一致性,我们对于痛苦和愉快经验的持续程度有强烈的偏爱,希望痛苦短暂而快乐持久。但我们的记忆却偏爱一个事件最痛苦或者最愉快的时刻和事件结束时的感受……当我们时日无多,不确定如何最好地满足自己的优先考虑时,我们被迫应付二者都要紧的实际情况。”

这本书的最后,在经历了众多选择之后,阿图医生的父亲在家里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他遵照遗嘱,携带父亲的骨灰,来到黎明前的恒河河心,按照印度教的习俗,协助他实现重生。从小在美国长大的他根本不信命运会掌控在神的手中,但他依旧对这个仪式充满了尊重和感激。如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如此短暂,而个人在世界上又是多么的渺小,能够有机会听到自己所爱之人的愿望并协助他实现是多么幸运的事情。这条水流汹涌的历史长河最终让他和比自己大得多的事物连接在了一起。

合上这本书再度思考,我想这就是它给我的最大启发。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哲学命题,让我也和比自己、比整个家庭大得多的事物连接在了一起——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书里阿图医生说:“我们认为我们的工作是保证健康和生存,但是其实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我们的工作是助人幸福。幸福关乎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那些理由不仅仅是在生命的尽头或者是身体衰弱时才变得紧要,而是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都紧要。”我想这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哪怕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面对衰老或者死亡的迫切问题,但在每一个人生重要抉择面前,我们是不是都应该像他一样问自己:“你怎么理解当前情况及其潜在后果?你有哪些恐惧,哪些希望?你愿意做哪些交易,不愿意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是什么?”

未知生,焉知死。我想与其沉重谈论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如谈谈怎么过好眼前的生活,使自己能像阿图妻子的祖母爱丽丝一样,到快80岁依然能修剪草坪、修理水管、上健身房,穿着整齐的衬衫和裙子、开体积庞大的雪佛兰羚羊。

能像阿图医生曾经拜访过的老年病学专家菲利克斯那样,在胸痛到要叫救护车的关口,还能给自己检查脉搏。

即使有一天不得不住进疗养院,也依然能给自己找点乐子,比如里面那个老太太,一身病还不忘调侃阿图医生,问他看没看过《五十度灰》。

还有94岁的路,听听音乐,打打牌,看看杂志,他说:“我不担心未来,日语里有‘业这个词,它意味着,如果事情要发生,那么,我做什么都无法阻止。我知道我的时间有限,可那又怎么样呢?我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

猜你喜欢
养老院医生生命
最美医生
日本Sakuragien-青森养老院
把幼儿园搬进养老院
有多少钱才能住进养老院
老太太养老院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