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莹
[摘 要] 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思想层面的培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以社区志愿服务为载体,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和开展各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 键 词] 社区志愿服务;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139-01
21世纪初,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高职院校必须探究如何教育当代高职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当代高职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提高其社会责任意识做起。社会责任意识是道德和爱国意识培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高职院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一、以社区志愿服务为载体的优势
(一)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社区志愿服务为载体,高职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自我管理、沟通等能力,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充实和提升自己,提升社会责任意识感。
(二)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就要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一般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未能满足学生的身心成长需求。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作为理论课的社会实践补充,通过社区志愿服务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有利于提高社区志愿服务质量
在奥运会、抗震救灾等重大活动中志愿服务都发挥出重要作用。后奥运时代,社区志愿服务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既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也能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双赢,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学生自身问题
高职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缺乏对自我和社会发展的认知,对社会责任的认同不高,功利性较强。高职学生基本认同社区志愿服务,但宁愿在学习或者兼职上获得直接实际利益。学生经验不足,组织和管理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志愿服务质量和层次不高,大多只到社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
(二)学校、社会支持度不足
1.学校方面
高职院校社区志愿者活动不够重视,其宣传、组织、保障、激励机制不完善。志愿服务通常只是学校团委或团总支的工作,一旦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冲突,只能取消。学校对社区志愿服务资金、学生补贴和激励机制不足,难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社会方面
市场经济强调满足个人利益,容易让学生忽视承担责任。此外,社会和政府也缺少对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培育和激励机制,社会各界支持不足,有些人把学生志愿者当廉价或免费劳动力使用,用人单位也常忽视高职学生的志愿服务经历。
三、以社区志愿服务为载体提升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宣传机制,提升学生认同度
通过有效地运用校园微博、微信和QQ群等平台,宣传学生身边的优秀志愿典型事迹,社区志愿服务的价值、内容,促进志愿者互动和经验交流,增强对社区志愿服务价值观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使社会责任意识内化入心,外化于行。
(二)加大学校支持力度,社区服务与学校德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加大对社区志愿服务交通、设备、经费的支持,进一步将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中,实现志愿服务与人才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育人互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发挥高职学生的专业优势,在社区中系统化和常态化地开展专业品牌的服务。如,对高职学生志愿服务可采用“德育学分”进行考核,组织理财投资专业知识教育居民等,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建立平台,整合资源,建立长效机制
以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完善培训机制,在提高学生服务能力的同时丰富理论和实践知识,提升参与志愿活动的兴趣;高职院校建立社区志愿服务管理队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三下乡”、环保宣传活动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以此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自身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建立政府、高校、社区之间的协同联动机制、评价和激励表彰机制,加强激励措施,物质支持与“精神鼓励”相结合,鼓励高职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将充实学生精神生活、升华道德境界落到实处。
总之,高职学生在立足校园的基础上,走进社区,走向社会,通过社区志愿服务,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活动过程中,高校师生不断整合资源,完善组织管理,探索社区志愿服務和高职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之路。
参考文献:
[1]吴卫锋.志愿者活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143-146.
[2]徐子侄,王为正.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