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虹
[摘 要] 社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又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在现代化视域下,主体意识主要包括个性意识、创新意识、挑战意识、责任意识等。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个人现代化,进而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关 键 词] 大学生;主体意识;价值;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102-02
一、现代化与主体意识的逻辑关系
社会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当代世界的主旋律。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实现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目标。
社会现代化就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它不仅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变,也包括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指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也就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与发展,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水平、精神境界、劳动技能等各种素质实现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其实质就是把主体提高到当代的水准,实现主体素质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即主体素质的现代化,包括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现代化协调发展。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原动力和根本标志,社会的现代化根本上取决于人的现代化。
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不仅是推动自身全面、协调发展的主体,也是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主体。所以,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化的人的本质特征。主体意识,是指人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人的主体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而被赋予新时代涵义。在现代化视域下,主体意识应该是顺应并推动社会发展、体现并弘扬科学精神、理性认识并正确解释社会、积极对待人生的主观态度。这种主体意识,主要包括:个性意识、创新意识、挑战意识、责任意识,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等。
二、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的价值所在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大学生对自身在受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个人成长发展定位中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认识,以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欲求,是大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实现个人现代化,进而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一)培养主体意识,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基本纲领。“十六大”报告中也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升、劳动能力不断提高、社会关系不断丰富、综合素质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前,强化大学生的主體意识,就是要在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的过程中,培育大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主体意识,是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法国学者让·莫内有一句话:“现代化需先化人而后化物。”发达国家,高度的物质文明是由若干代富有创新精神、开拓意识的自主自强的人创造的。发展中国家要缩短发展差距、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品格一直是发展科技、开拓经济前进的关键因素。要培养和造就社会的接班人,不仅要靠传授丰富的先进技术知识、管理知识,还必须注意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知识能不能运用、运用得灵活与否,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都取决于其主体性的发挥程度。毋庸置疑,在实践中一个自强不息、敢于创新的毕业生创造的社会价值远高于一个消极被动的毕业生创造的价值。古今中外任何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必然要凸显人的问题。我国社会体制的转型,人和人的主体性再次得到我们的追问。大学生人格的独立性从命令和依附中获得解放,成为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主人,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推动现代化进程、值得信赖的“后备军”。
三、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方法探讨
(一)合理定位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需要合理定位师生之间互动的、互为主体的关系。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大程度上一直把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对待,单纯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造成学生“知”“行”脱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转向后,需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即师生之间应当成为互动的、互为主体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努力营造师生间和谐、平等、民主的生态环境,通过对话性的教育及接受方式,教育者把正确的思想观念、知识理论和德育规范传授给学生,然后通过学生的自觉活动,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挑战意识
在大学生日常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创设一种发现式和创造式的教育氛围,开展“好奇心驱动研究”活动,可以给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自己想法的空间,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努力使之成为发现自身潜能的主人。利用一切机会和形式,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敢于对旧事物进行批判和扬弃,敢于对新事物进行接纳和尝试,鼓励他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挑战意识,善于发现他们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挑战思维,引导他进入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敢于挑战的勇气。
需要强调的是,主体意识的树立,创新精神和挑战意识的培养,必须实事求是,坚持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三)培养学生个性,激发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的客观求实精神,是对待科学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而科学精神的培养,有赖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我们把学生的个性看作是他们对待科学自觉的、积极的、宝贵的活力,创造力的源泉。一个有着良好个性的学生,会对现实生活握有主动权、充满自信地面对环境进行自我设计和科学创新,在积极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为自己的发展独辟蹊径,使自己步入个人现代化的新境界。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大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需要和内在要求。因此,要善于发现并引导学生的个性,一切有利于学生本人健康发展的个性,都应当受到尊重和褒扬。
(四)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
大学生既是现代化进程的传承者,又是民主化进程的参与者,民主精神的培养和发扬是在校期間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事实上,当代大学生已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国家、社会以及院系提供的各项活动(包括政治活动),或多或少地培养了参与能力。在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中,我们可以在班级、社团、协会等学生自治性组织中,积极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不徇私,不偏袒,公平、公正地处理同学间的各项事务,协调同学间的关系,使学生的民主精神得到培养和发展。
(五)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
主体意识是客体的某些属性在主体——人中的反映,意识的作用对象即客体,只有进入主体领域,并通过实践,才能与主体发生作用。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桥梁和纽带,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主体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有效途径。要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必须将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日常教育的全过程,创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条件和机会,搭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平台,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促进其主体意识的提高。只有更多地给予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和完善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协作能力。
总之,社会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包含人观念的现代化、心理的现代化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而要实现观念的现代化、心理的现代化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则需要人主体意识的培养,需要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大学生是具有较强自主性和积极性的主体,主体意识的培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个人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建刚.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人的现代化教育[J].青海社会科学,2006(3):17-20.
[2]周玉衡.传统文化与教师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