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于子淞 屈召贵 骆浩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的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目前高等院校的规模,师生队伍不断加大,学校逐渐向人性化、科技化、智能化发展。目前高等学校学生上课迟到和旷课现象普遍,其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是学校对学生课堂情况的考察结果,也是班级和学生评优评奖的重要指标。从设计心理学、管理学中,对课堂考勤进行思考与研究。
[关 键 词] 校园文化;艺术设计;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116-01
一、管理学及设计心理学的分析
在学校,教师不仅仅是授课传播知识的人,还是课堂管理者。作为高校教师,每次上课拿着点名册点名是很难接受的事情。那么,在高校,有没有必要课堂点名,本文作了探讨,目的是为了辅助上课老师做好课堂管理工作。
二、管理学中的X理论与Y理论
在管理学中,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与管理方式理论,又称“X、Y理论”。在1960年,这一理论由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在《企业的人事》这本著作中提出。
X理论和Y理论是管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其是一对相反的假定理论,是用来形容人们工作的源动力的。X代表人们工作的消极源动力,X理论认为人们具有消极的工作源动力,如果没有强制的管束,人们就会逃避工作;Y理论认为只要给予机会和气氛,人们就会喜欢工作,渴望发挥才能。X理论将人视作机器,而Y理论则更强调人的主观作用。
以课堂管理来讲,如果以X理论为出发点,上课考勤是必须的。以Y理论为出发点,考勤是不必要的。那么,课堂管理是属于X理论还是Y理论?我认为,课堂管理,是X理论与Y理论的结合。
由“管”“理”共同组建成了管理。“管”代表的是支配、约束以及控制;“理”则是引导、疏通以及理顺。在整个管理的过程中,“事”就是“管”的整个核心部分,也就是所说的,管其所违;而“人”则是“理”的整个核心部分,也就是所说的顺其心而理其行。
对于学校平日的管理工作中来说,老师用“管”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支配、约束以及控制,从而真正地保证学生和老师的同步以及同向。然而,在“管”之前,老师是不是还要首先用“理”来引导疏通并理顺学生的心,这样才可以让老师在整个“管”的过程中,更加合理、明理以及有理,并且真正地被学生支持、接受以及认同等。
“为事”和“立事”中的“软”与“硬”的两种功夫。
老师传授知识的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就是“硬功夫”。如:老师立规矩或备课等都是“立事”;老师的御人之道以及管理能力则是“软功夫”。如:监督实施以及对待特殊的事情要特殊处理等都是“为事”。
因材施教是自古流传下来的话语。因此,因材施教对于老师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其中,“施教”是所说的“硬”,“因材”则是所说的“软”。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用立规矩来约束管理学生的行为,这就是所说的“硬功夫”。在立规矩前,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这就是所谓的“软功夫”。
“处罚”并非是管理的目的,而是一种有力的手段。常言道:人的心就像水,管理就像是一种容器。而学校课堂上的管理就是开江引流,而不是所谓的断江截流。这里所说的“流”则是指学生的“心”。而“器”则是老师所立下的规矩。现在我国推行的高等教育并不属于精英教育,如此,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多少思考,尤其是现在外界的诱惑众多,枯燥的学业怎能对比温暖的被窝、形形色色的网络游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依靠教师提高授课水平,其他寄希望于学生的自觉,是很难得到好的结果的。教师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让学生把心思放到课堂上,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的博弈。
考勤制度不仅检验学生的出勤率,更加考验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克服惰性的决心。惰性则属于人的劣根性,归根到底,考勤是对抗人性中惰性的制度。试想:如果每个学生都能保证自己按时上课,或者不管采用各种形式应付老师的各种千奇百怪的考勤方式,那考勤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即使拥有3年以上全勤记录的优秀学生,也无法保证明天不会遇到突发状况导致考勤缺失。所以,考勤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到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文着.教学模式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华夏出版社,2001.
[5]熊川武.实践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钱扑.教育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7][美]L·A·珀文.人格科學[M].周榕,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