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利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才能顺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针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082-01
课程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教育部门意识到了加大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在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工作,改变课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职业型人才。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一)课程体系改革需要适应中国国情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职业院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办学体制,生源以高中毕业生为主,人才的培养需要以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促进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对职业存在着不确定性,学校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坚持工学结合思想。发展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将职业教育中的求知、教学和技能等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主张先学习实践课程,再学习理论课程,强化学生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训练,为国家培养大量懂专业高技能型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趋势和范例
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要课程内容,有利于引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将工学结合、以工作为导向的设计思想融入职业教育中,将知识和技能等教学基础性工作融入教育平台中,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和核心课程,需要以行动体系来构建,采用导向课程设计模式,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新时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离不开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需要解决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以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工作内容,确保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趋势
(一)改良“三段式”课程体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长期沿用的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是建立在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将课程类型划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方面的课程体系。为了能够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在对人才培养时,需要以社会需求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制定出专业的教学计划,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目的,展现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實用性。在课程内部增加与现场岗位需求一致的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训课程进行单独设置,促进同类课程的适度整合,确保教学计划的有效开展。这就需要将职业教育教学与工作实践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好实践课程的有效教学和科学延伸。
(二)引用“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在20世纪90年代,教育技术合作项目开始进入中国,为我国的职业教育融入了更多的课程教育经验。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是以职业导向和能力本位为主要教学模式,需要将职业分析作为主要起点,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与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组织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课程理论和实践,促进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渠道。
(三)“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模式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开发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开发模式,其中“宽基础”部分,主要是指教学内容需要结合具体的职业岗位进行设定,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活模块”部分,主要是指在专业技术学习阶段,学生要结合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模块学习,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对某个岗位进行专业训练,为学生的就业和学习技能作准备,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主要学习目标,将有效的学习过程作为主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确保学习内容与职业行动的紧密结合。
高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机构,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教学内容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结合社会的用人需求,对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课程体系需要适应当前的中国国情,符合课程体系改革的趋势和范例,提升高职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以便能够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输送大量优秀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坤.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4.
[2]邓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