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小钦 齐慧芳
[摘 要]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必然使得传统思政教育动力机制发生巨大变革,而空间化发展趋势,将开辟新的窗口。主张注重把握空间化发展要求,结合思政教育相关特点,推动思政教育动力机制有效发展。
[关 键 词] 思政教育;动力机制;空间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020-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浪潮全方位地冲击着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样,高校大学生毫无疑问地受到较大影响,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全方位、多方面的文化、思维以及价值取向融杂在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之中,对传统思政教育机制形成严重的考验,这种考验是思政教育动力机制发展的关键考量,思政工作“作为一种能够自我运行、自我调节的系统”,必然科学顺应时代赋予的责任,必然有效把握时代给予的矛盾特征,形成自我发展的动力趋向,我们相信“必然存在一种能够推动这种自我运动稳定向前发展的动力”,如何理性面对思政教育机制动力发展问题,如何恰如其分地将思政教育时代矛盾特征运用在时代的发展变革中,这是当前亟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一、传统思政教育机制局限性
(一)地域性特点
传统思政教育普遍通过特定的思想观念、特定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对学生施加有机会、有步骤的影响和教育,其目的就在于有效地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完成好学生从学校学生身份到社会公民身份的良好过渡,使其顺利成为社会需要的良好个体。而传统思政教育机制模式不得不面临一种挑战,那就是不同地域面临着不同特点的思政教育机制。马克思说过:“人是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思政教育需要考虑地方社会关系特点,地域性考量必然对传统思政教育机制形成影响。
(二)滞后性特点
传统思政教育推动方式主要通过课程教育开展,而思想政治课程教材多为滞后性读本,就算有“形势与政策”课程,根据学习任务要求,一般也只有4个课时的教育局限,而且,若要让思政教师以及思政工作者开展相关课程,内容也必然是极为滞后的。若要不断推动思政教育向前发展,确保党和国家培养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能第一时间认识国家政策,理解国家行为,显然,传统思政教育机制是不合时宜的。
(三)单一性特点
传统思政教育动力机制一般指向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关系,也就是说,思政教育在以学生为主体地位框架下,必然需要权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考量学生的主观意向和考验教师的能力效果,然而,当前信息化十分发达的社会,必然存在知识与信息较为豐富的单位个体,这对传统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用指定方式,培养指定人才,达到指定效果,显然是难以办到的,因为学生群体当中,普遍存在着共同问题,那就是“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迷失,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薄弱等。”用单一的机制应对复杂的问题矛盾,必然影响思政教育机制的作用。
二、思政教育动力机制的空间化发展优点
(一)共享性优点
思政教育工作者将各自的思政知识共享,形成较为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知识和观点,当然,这类观点有一定的指向性,同时也有着一定的批判性,而大众的参与和共享,必然带来问题的理性认知和思辨。“人们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绝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一条途径可能实现的,现实中要塑造成改造一个人的思想趋向,需要教育制度、社会环境及个人自主性等因素的相互配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这些因素有属于经济基础范围的、有属于上层建筑范围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各个因素在人们思想形成中的地位作用也不大相同。”然而,正是存在的不同,使得共享时代更为合理,教育指向更为使人接受,这种接受,必然带来思政动力的发展和变革,必然使得思政机制更为科学有效。
(二)无时空限制性优点
思政教育有着统一的目标和特定的本质要求,这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这种挑战,多来自教师自身的资源优化局限和知识背景局限,同时,不同时间点开展教育有着严重的不确定性,不同地点的思政教育要求也有着较为不同的程度规范,时空的限制不得不让教师退而求其次,选择较为稳妥的、较为拿手的施教方式和施教行为,有的照本宣科、有的转借他人、有的左右言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明显实效作用,这力量信念、作风和精神状态的积极与否都将起到强化或削弱思政教育效果的作用。”显然,教育空间化的今天,这类限制得到最大限度的缓解,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资源整合,必然突破时空限制,必然使得教育工作者能更为有效地运用思政机制开展思政教育,必然使得思政对象在接受知识过程中能打破藩篱,选而用之。
(三)便捷性优点
思政教育是双向性教育活动,需要师生有着较为频繁的交流行为。而大部分学生对教师望而却步,师生交流少、互动短严重影响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思政教育空间转换依托网络、媒体等载体,打破师生之间的交流藩篱,改变师生交流角色和交流方式,使得交流更为坦诚和隐蔽,使得交流主体更为平等、自由,在消除隔阂的同时,使得交流双方更为彼此信任。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空间转化使得思政教育工作更为便捷有效,让师生在言语方面无法面对面的情况下,通过文字、图片、音响、视频等形式展露心声、吐露心事。思政教育由原本麻烦的静态阐述转化为较为便捷的动态交流,使得思政教育能有的放矢,在突出问题上方便、快捷。
三、思政教育动力机制的空间化要求
(一)平台构建设计
思政教育空间化转变,需要依托空间化平台建设,通常可以选择微信、微博等正规公众平台,或者是临时群聊,更有甚者,可以研发或构建客服端,形成区域乃至全国有效的服务交流平台。这种平台,作为新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应具备传输快捷、交流性强、辐射面广、受众群体规模大等优势,能实现个体对个体、点对点、点对面的互动方式,覆盖面广,辐射范围大,能有力地拓展思政教育、思政导向、思政服务等思政教育动力机制内涵,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二)参与性设计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互性教育活动,其动力机制必然带有参与性要求,探讨最为实效的参与性活动,“不仅探讨的结果应当是合乎真理的,而且引向结果的途径也应当是合乎真理的。对真理的探讨本身应当是真实的,真实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这种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在结果中是相互结合的。”这种探讨,使得思政教育问题明朗化,使得问题本身得到更为深刻的释放和规范,师生在参与探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将自身融入思政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并且受其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人们活动后的结果,只有人们参与探讨的活动行为,才能使得思政教育有着深刻意义;才能让思政教育动力机制形成过程中,有着自我净化力和自我修护力,正如马克思所说:“无论什么情况,不管它是野蛮的情境,还是文明的情境,也不管它是对自然为有限的控制的情境,还是一部分奴役于尚未归附共同经验的机制的情境,只要有东西加入人类的行动,就能提供日常生活上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就能指导智力和道德倾向的形成。”显然,参与性设计至关重要。
(三)创新性设计
思政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其自身有着高度的创新性要求,不只在行为方式上,还要在内涵深化上;不只在引导教育上,还要在服务帮扶上。既注重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与尊重,又注意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既注重时代发展与环境变迁的回应,又注重思政教育机制自我的发展。这种创新,不是简单意义的新颖,而应该是以满足师生在思政过程中急需的利益与福利,急需的精神支撑与思想慰藉。这种创新,使得师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有着同一追求方向,在生活学习中有着高度一致性,正如斯宾诺莎指出:“人要保持他的存在,最有价值之事,莫过于力求所有的人都和谐一致,使所有人的心灵与身体都好像是一个人的心灵与身体一样,人人都团结一致。”空间化的创新性,能构建思政教育动力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一致性,也使得思政教育行为者与行为对象自觉面对不同的形势与不同的环境,自觉更新思想教育相关的规划设计、制度安排、方法载体、内容选择等诸多领域,最终满足人们的思想慰藉、精神支撐、道德追求等的实际趋向以及社会对人的发展所提出的富有时代特点的历史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传统思政教育动力机制面临着新的挑战,空间化发展给予思政教育新的思维模式和构建窗口,它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将较为生硬的教育形态转化为较为灵活的行为方式,一种融入生活学习日常,贯穿于成长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习惯信仰,想必为思政教育提供意想不到的自我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7.
[2]郑水泉.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J].高等思政政治教育,2005(3):16.
[3]曹祖明,陈达.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前提审视[J].理论学刊,2009(9).
[4]梁远海.着力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层次关系[J].高教论坛,2003(5):3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112-113.
[6]杜庶.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41-42.
[7]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97: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