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萃
[摘 要] 主要通过研究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特点,分析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来加强学生对英语专业知识的有效利用、专业技能的锤炼提高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养成。通过英语专业的实践型教学和理论教学的结合和拓展,对应用型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 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016-01
由于英语教育在全国的普及和发展,以实践和应用为基础和目标的英语教育改革早已在国内外展开。英语教育的改革除了有理论上的探讨,还有付诸实践的摸索。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将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列为“质量工程”四项工作中的第二项。同年,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高校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对于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则应充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应用型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改进原有教学体系,不断开拓和创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英语作为一门全球化的语言,国外的英语教育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在英美各大名校,我们会发现他们经常在各大媒体或是国际公开网站上展示其英语教学类的精品课堂或名师讲堂,宏观上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体系介绍、历史背景讲解等等,微观上则细化到听、说、读、写的各项实践技能。这些新的教學模式吸引了更多高校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对英语教育是一种极大的创新和改进,值得发展中的应用型高校借鉴。
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教育部对高等院校特别是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是从原有的民办院校或三本院校发展而来,其培养目标介于研究性大学与职业技术学校之间,其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趋同现象严重,面孔单一、缺乏特色,生存空间得不到拓展。因此,必须优化专业教学体系,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
告》,提出了推动新建本科学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此报告为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必然要顺应改革的趋势,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是必然的,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转型的重中之重。同时,通过分析英语专业的人才结构,应培养现代化复合型英语人才来适应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对人才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模式,学生的语言实践不够。因此,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较差。高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为了通过各种英语实践活动来增加学生英语实践的机会,由此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一体系是由课堂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和综合型教学评估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原有的教学模式将从被动灌输型向主动探索型转变,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主动学习。
在对实际教学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量模仿综合型高校的办学模式,其中包括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等都存在照搬照抄现象。由于缺乏清晰的办学理念和定位,使得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在市场竞争中突显越来越多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型高校应该将英语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英语专业的特点,理清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提升实践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加强学生对英语专业知识的有效利用、专业技能的锤炼提高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养成。将学生的实验实训、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让第二课堂活动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形成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相关的英语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机衔接起来,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知识运用的有效过渡。
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校外产学研教育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应用性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外语能力培养与我国外语政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5).
[2]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