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峻松
[摘 要] 在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现状的基础上,从如何提高职业指导质量的角度,提出职业指导要做到“五结合”:职业指导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学校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职业指导与社团活动相结合,职业指导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职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五结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6-0022-02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直接为国家社会经济提供一线技能型的人力资源支撑。随着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指导现状
(一)职业指导片面追求就业数量,忽视就业质量
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将职业指导视为一项系统的人才培养过程,对职业指导片面理解,作为毕业生临近毕业前的就业指导,简单当成“毕业季”的事务性的工作,将毕业生初次、最终就业率看作就业考核的重要指标,为完成学校制定的各种奖惩制度,保证高就业率。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临近毕业开始重视职业指导,而这个时候的职业指导只是强调就业的重要性,将“先就业、再择业”理念错误理解,催促学生尽早签订就业合同,觉得提高就业率是“硬道理”,把学生以后会遇到的就业稳定性、对口率、职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归集于学生本人因素和社会因素,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缺乏职业指导的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既耽误了学生,又为企业用人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了就业质量,这也跟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和“产学研”校企合作育人理念相悖的。
(二)职业指导缺乏校企融合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各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已成为新常态,企业冠名“订单班”、“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校企合作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校企对职业能力特点、岗位要求等共同开展职业指导的环节,过多的还是进行就业指导,对企业强调的职业综合素养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而缺少与工作相适应的职业素养。另外,校企在职业指导合作中资源共享不充分,特别是没有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宝贵经验和专业人才培养相融合,在这种情况下,毕业生适应性欠缺,增加适应时间或者不能适应。
(三)职业指导缺乏系统性、持续性
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学会正确分析自己和认识社会,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培养良好职业素质,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其一,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缺少职业指导的穿插,导致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指导“两张皮”。其二,很多院校职业指导的内容完全交付给就业指导课程,而这些课程往往在大三才开设,只强调学生的成功就业,忽视了从学生入学开始的职业指导体系和职业规划。其三,大一学生普遍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对自己的学习、职业发展作了规划,但是不少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应付了事,规划内容停留在“纸上”,没有真正的按计划实施,正是由于缺少对学生规划过程的考核机制,职业规划大打折扣。
(四)职业指导缺乏专业化、个性化
近几年,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仍在提升,毕业生人数仍在增长,毕业生还存在就业压力,就业形势日趋复杂,这给学校就业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新的挑战。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大多是从事学生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缺乏专业性指导,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程度低,对学生职业指导力度不够。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在择业期间或多或少存在就业压力和心理不适。这时候个别学生的职业指导咨询和心理调适尤为重要,要借助职业规划和心理咨询理论、技术进行个性化指导,这方面专业指导人员的缺乏给个性化指导带来了困难。
二、高职院校“五结合”职业指导工作开展
(一)职业指导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建立全程职业指导体系
将职业指导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年级开设职业指导、创业指导课程,三年级开设就业指导、创业实训课程,在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安排上逐步递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职业规划、职业综合素养、就业政策、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职业岗位要求,邀请企业外聘教师授课,外聘教师涉及人力管理、企业生产、市场营销等多个专业领域,可以是企业管理者、优秀校友、专业学者、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专家等,在上课地点上可以是教室、室外或者工厂等,在授课形式上可以是讲座、专题讨论、企业化培训、职业能力训练等。通过职业指导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培养具有企业文化,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术应用推广、产业化经营管理、社會服务、创业品质等企业需求人才。
(二)学校指导与企业指导相结合,共同培养企业适合人才
职业指导是高职院校的隐性课程,是连接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职业岗位实践的无形纽带,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学生是否达到企业用人需求,要到企业生产一线去检验,可见,学生只有具备真实岗位的职业素养和掌握了特定岗位的职业技能,才能跟职业岗位无缝对接。随着校企的合作的不断深入,学校结合不同企业用人需求和学生职业意向两方面因素,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和企业选择的方式推荐学生到不同企业实习,采用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寒暑假实习、大三顶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实习岗位。每位学生配备学校、企业双导师指导,校企资源共享,指导互补,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较快地提升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稳定性和竞争力。
(三)职业指导与社团活动相结合,搭建职业指导实践平台
社团作为一种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愿结合而形成的群众性组织,在丰富、传承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是专业技能方面,更多的是关注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和情商的因素。学生社团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有效载体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技能因素等自愿参与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交流、互动中分享资源和想法,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这种多途径、形式的职业指导活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四)职业指导与新媒体技术相结合,拓宽职业指导渠道
我国现已逐渐进入“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已经逐渐运用到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常用的专题网站、QQ、微信、飞信、微博、手机媒体等工具平台在传播速度、范围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新媒体技术结合职业指导的环境下,可以对职业指导的网络宣传体系、职业指导理念创新、心理咨询、职业文化等起到广泛而深远的促进作用。比如,职业指导、就业创业指导主题网站在线互动平台,有利于学校、企业、家长、学生四方互动,及时发布招聘需求信息,职业岗位供求信息共享,适时解答学生、家长关心的问题;QQ、微信平台拉近了教师、企业人力管理人员、学生之间的距离,拓展了沟通渠道,更有利于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分别指导,给予相应的择业建议和心理障碍疏导。
(五)职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培养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品质。职业指导是指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就业压力加剧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传统职业指导、就业指导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对于高职毕业生的人才需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指导融入创新教育是增强毕业生职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职业指导导向才能从“就业”向“提升职业核心竞争力”转变。
参考文献:
[1]赵北平.大学生职业指导方法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高庆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科技视界,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