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知妹 蔡道成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近年来新一届政府提出的非常重要概念,本文对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成果及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质量、水平衡量及制度保障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期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新型城镇化研究。
关键词:路径 质量 水平衡量 制度保障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农业地域向城镇转化、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非农产业在城镇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07年5月,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我们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即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镇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各地区也积极实践,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本文将对现有的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成果及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从新型城镇化的路径、质量、水平衡量及制度保障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以期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新型城镇化研究。
一、新型城镇化路径
于晓晴(2011)总结了传统城镇化经验及分析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分析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现状及问题和特殊条件下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江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基本架构,主要内容包括长江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独特目标、特殊路径及对策建议。周芳(2012)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新型城镇化理论和新疆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孔维巍(2012)客观的分析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城镇化目前的情况,深入探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城镇化道路。韩雷(2013)通过以新公共管理为理论基础,结合新型城镇化的基本要求,着重分析了山东小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从空间布局、规划管理、政策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视域中的山东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对策。魏玉翠(2012)首先对比国内外城镇化的不同模式和阐述东部沿海城市的城镇化模式,然后介绍鹤壁市在实现新型城镇化方面所具有的突出优势及所面临的问题和具有的限制因素,最后论述鹤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路与实现途径。周轶(2013)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对其城镇化进程现状及质量进行评价分析,从城镇化人口结构质量、空间结构质量、经济结构质量及社会结构质量四个方面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并指出应选择一条以人为本、产城互动、以城带乡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余达锦(2010)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城镇化现状、城镇规模结构及空间结构、城镇体系等问题,指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城镇体系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选择。付渊博(2012)以鹤壁市为例,对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践进行优劣势分析,系统总结了鹤壁市城镇化建设中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及做法,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张红美(2013)通过对国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总结了其中的教训和启示,并结合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有力条件及制约因素,从发展理念、投资结构、体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常艳祺(2013)从包容性发展理念角度,提出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排斥性现象及公平缺失问题,并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构建了我国城镇化包容发展性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制度等方面展开重点研究和探讨,以实现包容性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梁前广(2012)在深入研究国内外城镇化进程的理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河南基本省情,详细分析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在此基础上从七个方面提出加快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王仁江(2011)比较莱西市各镇城镇化水平,具体分析了目前莱西市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困境,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设计出莱西市新型城镇化未来发展的路径。侯文飞(2013)分析了新疆现阶段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新疆城镇化建设六种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疆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庄栋(2012)通过分析借鉴外省市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结合陕西自身实情提出了陕西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 。吴江(2010)通过剖析国内化城镇化路径选择的成功经验及失败启示,通过研究重庆城镇化路径演进的历程及趋势、分析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问题,确立了重庆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的影响因子。在确立重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定位与战略框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的选择和条件、总体安排、具体路径、路径的实施步骤,路径的制度创新及具体的创新建议。
二、新型城镇化质量
闫能能(2012)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全面地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四个方面比较了我国中部六省城镇化的进程和质量 。杨梅(2013)从经济、社会、生态、民生等方面构建体现新型城镇化内涵的省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运用协调发展度定量测度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与数量的偏差及差异成因,基于中部六省的偏差及质量短板提出差异化的整合对策。王富喜等(2013)通过参照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了37项指标涵盖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6个方面構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进行了测度评价,深入分析了山东省各地市城镇化质量水平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黄磊等(2014)以新型城镇化为理论基础,构建涵盖经济、民生、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城镇化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中原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评。依据测评结果提出差异对待、因地制宜的协调发展策略,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杨惠珍(2013)基于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内涵,从以人文本的角度,选取 21 项测度指标,构建了衡量我国新型城镇化形势下的我国省市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选取了30个省市作为样本,通过分析评价得出我国城镇化质量等级主要为良和中等。郭飞(2013)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构建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明确江苏省城镇化质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江苏省城镇化质量的总体提升策略及区域提升策略。
三、新型城鎮化水平衡量
卫言(2012)分析了四川省行政城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等,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标评价体系,测算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出针对四川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安晓亮等(2013)在分析新疆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层面构建了新型城镇化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均方差值法及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定量化评价思路和框架,为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评价提供了定量化研究的基础。张向东等(2013)通过结合河北省的实际及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构建了共6个维度27个操作指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河北省的总体情况及各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指出河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区域间不平衡、同一城市内部不同维度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并提出河北省发展新型城镇化应统筹发展、兼顾平衡。李文正(2013)以新型城镇化理论为指导,构建了测度陕南城镇化水平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进而对陕南城镇化水平县域差异作了分析。郭照庄等(2013)在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廊坊市城镇化现状,建立一套包含五类,36个具体指标的综合测度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并对廊坊各县(市)城镇化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从而定量了解廊坊各县(市)城镇化水平。方浪等(2013)通过构建一套结合城镇化率和城镇化质量的综合性指标来反映中国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并采用熵值法计算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得分,以正确认识中国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再采用聚类分析法归纳总结各地区的城镇化特点,以期促进各地区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制度保障
张贵凯(2013)以陕西省为例,剖析其目前城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全省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判,以人本思想指导下对农村人口转移转化的过程、成本-效益及主体意愿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空间布局形态、产业耦合等方面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方向和任务,提出了户籍制度保障、土地利用制度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保障及住房供给体系保障等推进“人本”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性体制机制保障。马忠化(2011)财政角度,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指出通过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及相应的财政措施来优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丁丽(2013)侧重于FDI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分析,采取了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安徽省城镇发展的综合指标,以此作为考察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的依据。于澄(2011)分析制度方面对湖北新型城镇化的阻碍,通过从多方面、多角度构建制度体系来支撑湖北新型城镇化。
五、结语
新型城镇化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新阶段,其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城镇化发展的突破与创新,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创新发展路径、确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城镇化制度保障体系等不仅是实践者努力的目标,也需学术界做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晓晴.长江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
[2]周芳.新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财经大学,2012.
[3]孔维巍.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2.
[4]韩雷.新型城镇化视域中的山东小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5]魏玉翠.鹤壁市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2.
[6]周轶.基于城镇化质量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3.
[7]余达锦.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8]付渊博.鹤壁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9]张红美.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3.
[10]常艳祺.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11]梁前广.河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2.
[12]王仁江.莱西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
[13]侯文飞.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
[14]庄栋.基于城乡统筹的陕西省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
[15]吴江.重庆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6]闫能能.中部六省城镇化进程比较研究——基于建设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思路[D].郑州:郑州大学,2012.
[17]杨梅.城镇化质量与数量关系实证研究——以中部六省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第11期,60-63.
[18]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贾明璐. 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19]黄磊,朱洪兴,杨叶. 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80-84.
[20]杨惠珍. 我国新型城镇化形势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第20期,65-67,78.
[21]郭飞.江苏省城镇质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22]卫言.四川省新型城镇化水平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
[23]安晓亮,安瓦尔.买买提明.新疆新型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城市规划,2013年07期,23-27.
[24]张向东,李昌明,高晓秋.河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及评价[J].中国市场,2013年20期,76-79.
[25]李文正. 陕南新型城镇化水平县域差异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3(3):183-187.
[26]郭照庄,孙月芳,张翠莲. 廊坊市新型城镇化水平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3,23(4):32-35.
[27]方浪,陈文. 中国各地区城镇化水平衡量与比较[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3,29(146):135-143.
[28]张贵凯.人本思想指导下推进新型城镇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3.
[29]马忠华.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财政措施[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30]丁丽.试述FDI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1]于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制度支撑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作者简介:阳知妹 (1984.1—),女,汉族,湖南郴州人,硕士,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处,助教,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城镇化等。蔡道成(1980.3—),男,汉族,湖南郴州人,硕士,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城镇化等。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规划课题《海南黎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NSK (YB)16-148)和三亚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三亚新型城镇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SYKE2015-0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