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制造网络的企业价值创造研究综述

2016-07-04 06:23:52伟,宋
关键词:价值创造价值链模块化

王 伟,宋 雨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 450001)

基于模块化制造网络的企业价值创造研究综述

王伟,宋雨

(郑州大学商学院,郑州450001)

摘要:分析国内外模块化理论的研究现状,阐述模块化制造网络的演进过程,并对模块化制造网络进行概念界定。从价值链和价值网两个角度探究模块化制造网络中企业的价值创造,指出目前国内文献多基于价值链视角来研究模块化制造网络价值创造过程,基于价值网视角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模块化;制造网络;价值创造;价值链;价值网

自1998年青木昌彦第一次提出“模块化”以后,“模块化”这一概念不仅在计算机信息领域广泛使用,同时在制造业领域也备受青睐。随着制造环境的变化、制造业领域商品复杂程度的加深以及顾客需求逐渐多样化,一体化的制造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需求。在一体化时代,企业的价值分布具有规律性,而在模块化时代,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会突破组织边界存在于开放性的网络系统之中。为了获取核心竞争力,企业不会仅仅局限于内部价值系统的管理,更会注重与外部价值系统的衔接整合。企业内外部之间的耦合关系引导企业价值流向整个网络系统,实现企业价值增值。

当前对于模块化制造网络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框架研究阶段,基于该理论框架对企业价值创造过程的研究较少。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柔性化组织网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宗旨加快了模块化制造网络中企业价值创造的研究进程。

一、模块化理论

1.国外模块化理论研究现状

自西蒙首次于1962年阐述模块化在分解复杂系统方面的重要性后,Starr于1965年提出了模块化生产的概念,指出模块化生产的实质是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的高品质生产,企业所设计生产的零部件能实现最大通用性[1]。Langlois(2002)[2]指出复杂系统通过模块化作用被分解为多个相互独立的部分,在系统内部各个部分通过标准界面规则进行联系交流,从而使管理者在模块化规则的作用下实现对复杂系统的统筹管理。经济学家青木昌彦2003年对“模块化”进行了概念界定,认为模块化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界面准则的约束,与其他相同的子系统相互作用构成更加复杂系统的过程[3]。Baldwin等[4]于2004年提出复杂系统通过模块化规则被分解成若干子模块,这些子模块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重新组合。目前,模块化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众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都在享受模块化理论所带来的机遇。伴随着模块化理论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学界陆续进行了许多模块化理论方面的研究。本文基于产品模块化和组织模块化两个角度对模块化理论进行阐释。

从产品模块化角度,Henderson等(1990)[5]对于产品技术架构和相关部件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研究局限于机械产品的创新;Kusiak等(1996)[6]对电子产品的模块化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模块化产品架构的模糊神经网络,为以后模块化理论的复杂化研究奠定了基础;Kumar等(2005)[7]通过对产品模块化过程进行生命周期测量,提出了关于模块化设计和模块相关性测度的方法论;Peres等(2001)[8]在产品模块化方面引入了知识的可显性维度和模块网络的概念;Schuh等(2014)[9]阐述了模块化产品架构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模块化产品架构的规则要求先是根据内外部环境确定,再根据这一规则要求来确定模块化产品的标准,最后模块化产品架构是由产品模块化的多样性和界面规则来确定。

从组织模块化角度,Dess等(1995)[10]对于产品价值模块进行了等级划分,通过外包策略把非关键性价值模块外包给外部企业,从而实现组织资源的重新整合,进而可以通过调节战略模块来控制网络组织;Kusunoki等(1998)[11]认为组织能力的基本框架是由设计维度和模块性维度构成的,并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Schilling等(2001)[12]认为当代组织研究集中于虚拟型组织、网络型组织和模块化组织,分析了层级组织被参与性网络组织替代的原因,探讨了组织模块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与阻力因素,并以实证研究方法对组织模块化的影响因素(技术发展和行业竞争强度)进行了探究。

2.国内模块化理论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制造业逐步走向国际化,从而“模块化”理论的应用在国内学界受到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模块化理论进行了研究。

从价值模块角度,朱瑞博(2004)[13]以IC产业为例,对价值模块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价值链和价值模块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探究IC产业的价值转移过程,认为模块化理论背景下产业的虚拟再整合是IC产业发展的趋势;胡晓鹏(2005)[14]提出价值模块在系统设计规则的指导下分解整合形成复杂的价值系统,因此价值模块的有效管理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从产业模块化角度,罗珉(2006)[15]认为产业模块化导致企业价值模块化和企业能力要素模块化,各个企业或者组织之间通过核心能力要素的相互组合来实现产品的最优组合。从组织模块化角度,曾楚宏等(2009)[16]指出模块化组织中的成员通过界面规则进行交流,使得契约关系成为企业之间联系的纽带,并认为模块化组织应通过对界面规则实行最优管理来实现组织整体价值最大化。

相对于国外模块化理论研究,我国模块化理论研究仍然处于概念界定层面和对于国外研究的借鉴阶段。虽然模块化理论在国内学界已经引起足够重视,但是模块化理论框架尚未建成。我国大多数学者基于产品、价值链以及企业层面等角度对模块化理论进行探究,但对于模块组织之间复杂关系网络的研究较少,所以将模块化理论与组织关系相结合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模块化制造网络的形成

1.模块化制造网络的演进过程

随着产业组织形态和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以及市场竞争强度的加大,不同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合作方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18世纪70年代以前,单件生产方式在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企业之间的合作转变为劳动者之间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19世纪初期和中期,企业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在企业内部,企业为了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必须扩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这就使得层级制组织成为规模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和信息的发展使得企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由追求大批量、单一品种的大规模生产转为小批量、个性化的大规模定制。大规模定制是企业在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创新实现企业价值的一种方式。大部分企业通过“归核化”的企业战略使得产业组织出现纵向分离现象,但是产业组织的纵向分离并非意味着从一体化的科层组织简单地回到市场,而是形成一种企业之间为达到彼此互利共赢而开展大量交易和合作的网络组织,即生产网络范式。[17]伴随着模块化应用的逐步扩展,模块化制造网络成为当代制造业主流的生产组织。

此外顾客需求多样性、投入产品多样性、能力要素差异性和技术选择多样性等原生动力在竞争强度和技术创新速度等的催化作用下,使得层级制组织逐步向模块化制造网络演进。模块化制造网络的动力因素如图1[18]所示。

图1 模块化制造网络的动力因素

2.模块化制造网络的概念界定

学界对于模块化制造网络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定义。Sturgeon(2002)[19]指出,模块化制造网络是价值链通过可编码化信息进行沟通交流,使得默许行为的节点紧密连接,从而构成全球范围内的制造网络系统。朱瑞博(2004)[13]认为模块化制造网络组织是借助于可编码信息的分析、交流,将各个默认行为的分散节点整合为一体的产业组织结构。Cao Hongjian等(2013)[20]基于产品模块化的视角认为,根据产品系统的模块化分解,不同的中间产品被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进行整合,形成了贯穿多个企业的网络,称为模块化制造网络。余东华(2007)[21]将模块制造网络定义为一种运营网络,认为其是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由于组织自身资源和能力禀赋的演变和产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升级,从而产生的一种能够创造顾客价值并更好地让渡价值的运营网络。

基于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模块化制造网络是基于顾客多样化的需求,在模块供应商的作用下将复杂产品分解成各个价值模块,各个价值模块在“界面规则”引导下促进企业价值流动,从而创造企业价值的系统组织(见图2)。

图2 模块化制造网络流程

三、模块化制造网络的价值创造过程

1.价值链视角下的价值创造过程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价值链和价值模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即两者都存在分解和整合的动态过程,但是价值模块是价值链的“形成因子”,价值链的模块化过程需要价值模块的整合作为基础条件。在界面规则的作用下,价值链会分解、裂变为多个可重复利用的价值模块,然后通过新的规则标准的作用,这些价值模块会进一步形成新的价值链。

余长春(2012)[22]指出模块制造网络的价值创造可以通过价值链的协同效应来实现,基于价值链协同效应的价值创造是指通过协调企业内外部关系要素,可以产生“1+1>2”的效应,从而提高企业价值链的运作效率,实现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余东华(2008)[23]提出通过模块化网络组织中价值链的分解、整合以及模块化分工管理,将会产生价值创造的“新木桶效应”,即组织成员会聚焦于自己擅长的业务领域,通过与组织成员内部其他企业的核心能力要素相结合,从而最大地释放自身的资源利用效率与能力潜力,实现不同组织成员之间能力要素的最优组合,提升模块化网络组织的整体竞争力。李平等(2006)[24]认为产业组织在进行模块化重构的同时会伴随着产业价值链的重构,这样会导致产业价值在不同模块之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在模块化制造网络中,模块的网络外部性增强不仅会提升自身的价值,而且会提高产业链中其他模块的价值,从而整体上提升模块化制造网络的价值水平。李海舰等(2005)[25]指出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组织形式不断变革,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环节开始沿着价值链发生转移,模块化网络组织通过对销售环节、消费环节、上下游环节、外围环节以及虚拟环节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可以一定程度上拓展企业组织的无形边界,提升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进而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实现自身价值的倍速增长。

从价值链视角来分析模块化制造网络的价值创造,可以得出追求协同效应是模块化制造网络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而实现价值链协同关键在于合作,因而各个价值链应当在满足顾客多样化需求的基础上耦合衔接,以实现价值增值。

2.价值网视角下的价值创造过程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拥有不同价值链的企业必须采取合作战略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内外部价值网络的结合构成的价值网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企业的价值创造、分享和交换过程分布在整个价值网中。

企业内部价值网络是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和价值模块在某些核心能力要素的推动下形成的网络系统。企业内部模块组织之间将以市场关系作为桥梁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战略单元,此外内部价值链的解构、延伸和网络化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内部价值网络的形成。企业外部价值网络是基于价值链和价值模块的互相作用形成的贯穿于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创造、转移和分配的关系结构网络。企业外部价值网络将模块集成商、模块供应商、合作伙伴等结合在一起,在价值链和价值模块解构、整合及重组的基础上,在最短的时间内研发出满足顾客的产品,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模块化时代,企业将会把重点从内部价值网络的构造转移到外部价值网络的实现,业务归核战略的实施使得企业将非核心业务进行外包。为了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企业内部价值网络会通过自身的模块化解构和整合实现与外部价值网络的相互融合,从而构成企业价值网络。

价值创造过程应当以顾客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顾客的作用是创造价值而不是消费价值,因此,价值网络中的价值创造过程应当以顾客感知价值为出发点,同时满足价值链中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进而通过价值管理督促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Normann等(1995)[26]指出,成功的公司会将焦点从增加价值转移到重新发明价值,价值创造系统中的供应商、商业伙伴、顾客相互协同工作,共同为企业创造价值。不同成员之间以“成员组合”对角色和关系进行重塑,然后经由新创造的角色和协同关系进行价值再创造。李想等(2008)[27]提出新经济条件下价值创造需要构建一个由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价值生成、分配、转移和使用的关系和结构,即价值创造系统。

价值网是模块化网络组织孕育下的产物,通过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价值,将一些非核心价值业务外包出去,形成具有复杂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价值创造系统。这样企业在模块化制造网络的价值网中不论在内部价值的整合还是在外部价值增值方面都会变得相对便捷,同时相关企业的价值创造、信息共享等都会分布在整个价值制造网络之中。模块化制造网络之间的松散耦合性产生的协同效应、网络组织的开放性所体现出来的组织柔性都进一步促进了企业整体价值创造(见图3)。

图3 模块化制造网络的价值创造架构

四、理论研究不足及趋势展望

模块化在各个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模块化理论备受关注,产品模块化最终导致组织的模块化,进而由组织模块化演变成模块化制造网络。模块化制造网络中的价值模块在界面规则的约束下,通过既合作又竞争的方式形成模块化价值网络。其将各能力要素协同在一个无形的网络平台上,通过组织模块之间的协作和竞争,实现企业的价值流转,从而凸显模块化制造网络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大多数的文献研究是基于价值链视角来分析模块化制造网络的价值创造过程,而且对于其具体的价值创造过程往往停留在理论分析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较少。随着模块化制造网络复杂程度的加深,仅仅基于价值链角度来研究价值创造过程是不够的,因为价值模块之间的松散耦合关系使得模块化制造网络更具开放性,而且价值信息的传递都是在相应的系统机制下完成的,所以基于价值网视角来研究模块化制造网络很有必要。

在模块化时代,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对企业自身价值链的整合和重塑,更在于企业能否融入价值网络以及其自身对于价值网络的适应程度。模块化制造网络中价值网络的形成使得企业之间的边界趋于模糊,有形与无形边界分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在模块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企业通过何种方式将自身核心能力要素融入全球企业价值网络,如何在全球价值网中将以自己为核心企业的价值网络投放于国际竞争行列,这些都是理论界和实业界应该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STARR M K. Modular production: A new concept[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65, 43(6): 131-142.

[2]LANGLOIS R N. 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J].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02, 49(1): 19-37.

[3]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1-156.

[4]BALDWIN C Y, CLARK K B. Modularity in the design of complex engineering systems[EB/OL].[2015-07-10].http://homepages.cwi.nl/~storm/teaching/reader/BaldwinClark06.pdf.

[5]HENDERSON R M, CLARK K B.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The reconfiguration of existing product technologies and the failure of established firm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1): 9-30.

[6]KUSIAK A, HUANG C C. Development of modular products components, pack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J]. Part A, IEEE Transactions, 1996, 19(4): 40-78.

[7]KUMAR V, GERSHENSON J K, HAAPALA K R. Infusing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s into manufacturing/mechanical engineering curricula[J]. Manufacturing Systems, 2005, 24(3): 215-225.

[8]PERES J, OLIVEIRA R, FEYO D E, et al. Knowledge based modular network for process modelling and control[J]. Computers and Engineering, 2001, 25(4-6): 783-791.

[9]SCHUH G, RUDOLF S, VOGELS T.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of modular product platforms[J].Variety Management in Manufacturing, 2014, 17: 266-271.

[10]DESS G G, RASHEDD A M. The new corporate architectur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5, 9(3): 7-18.

[11]KUSUNOKI K, NONAKA I. Organization capability in product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firm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findings[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 9(6): 699-718.

[12]SCHILLING M A, STEENSMA H K. The use of modular organizational forms: An industry-level analysi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6): 1149-1168.

[13]朱瑞博.价值模块的虚拟再整合:以IC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4(1):28-35.

[14]胡晓鹏.模块化整合标准化:产业模块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67-74.

[15]罗珉.价值星系:理论解释与价值创造机制的构建[J].中国工业经济,2006(1):80-89.

[16]曾楚宏,朱仁宏,王斌.论模块化组织的本质及其边界界定[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0):16-53.

[17]柯颖,王述英.模块化生产网络:一种新产业组织形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8):75-82.

[18]孙晓峰.模块化生产网络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9):60-66.

[19]STURGEON T J. 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 A new American mode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2, 11(3): 451-496.

[20]CAO Hongjian, LIU Dan, ZHANG Hui, et al. Modular production network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in China[J].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3, 433-435: 2413-2418.

[21]余东华.基于模块化的企业价值网络及其竞争优势[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7):52-57.

[22]余长春.基于价值链的服务模块化价值创造机理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1-165.

[23]余东华.基于模块化网络组织的价值流动与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08(12):48-59.

[24]李平,狄辉.产业价值链模块化重构的价值决定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9):71-77.

[25]李海舰,原磊.论无边界企业[J].中国工业经济,2005(4):94-102.

[26]NORMANN R, RAMIREZ R. 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Strategic Change, 1995, 4(2): 122-123.

[27]李想,芮明杰.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的网络状产业链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8):1-8.

收稿日期:2015-12-2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3BGL061)

作者简介:王伟(1965-),男,博士,教授;E-mail:1207797896@qq.com

文章编号:1671-7031(2016)03-0052-05

中图分类号:F406.2

文献标志码:A

猜你喜欢
价值创造价值链模块化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模块化住宅
现代装饰(2020年5期)2020-05-30 13:01:56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上海包装(2019年4期)2019-08-30 03:52:56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0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中国核电(2017年2期)2017-08-11 08:00:56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流程工业(2017年4期)2017-06-21 06:29:50
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基于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的现金流量管理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