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雪,刘 辉
(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 100035)
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研究
胡春雪,刘辉
(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 100035)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死(AMI)早期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抽样选取收治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均予对症治疗,其中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30°半卧位护理,而研究组则按30°,45°,60°逐级半卧位护理,观察平卧位休息10 min时(t0)、抬高床头至预定角度时的半卧位(t1)、半卧位持续1 min(t2)、半卧位持续2 min(t3)、半卧位持续5 min(t4)时各指标的变化,对比不同体位护理对AMI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心肌耗氧量(D-P)在t2、t3、t4时间点明显下降,且在t2~t3、t3~t4时间段心率变异性SDNN及RMSSD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不适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0°,45°,60°逐级半卧位的体位护理方式对AMI早期患者的心脏功能影响较小,不仅有利于机体尽快康复,且患者不适症状较少,而且还有助于患者满意度的提升。
[关键词]体位;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功能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又被称为心肌缺血性坏死,系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不足或中断,从而使心肌持久地缺血而坏死。在现代医学护理服务中,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AMI患者疗效有着积极作用,但是,AMI患者卧位的不适会导致腹胀、便秘、头晕、尿潴留、睡眠差、食欲不振及腰酸腿痛等不良症状,甚至还会增加血栓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1-2]。为了减轻AMI患者心脏负荷、减少其心肌耗氧量,促进心功能迅速恢复,本研究对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AMI早期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其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体位护理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34~78(59.36±10.44)岁;发病时间1~11(6.34±3.55)h;中学及以上文化20例,中学以下文化23例。研究组男30例,女13例;年龄32~79(58.26±10.65)岁;发病时间1.5~10(6.16±3.20)h;中学及以上文化18例,中学以下文化2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文化程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临床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AMI诊治标准符合《急性心梗诊断的探讨》[3]及《急性心肌梗死现代治疗策略》[4]中相关标准;②均为成年患者,且年龄<80岁;③发病时间均不足12 h,入院就诊及时;④心脏功能Killip分级Ⅰ~Ⅱ级;⑤患者家属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易半卧位,或卧位受限者;②合并心律失常者;③合并心源性休克者;④肺水肿者;⑤认知障碍,或语言缺陷者;⑥既往有药物或烟酒依赖史者;⑦经股动脉行PCI者。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在发病24 h内均予以常规30°半卧位护理措施。
1.3.2研究组患者采用30°、45°、60°逐级半卧位护理。即发病12 h内予以30°半卧位,12~18 h内予以45°半卧位,18~24 h予以60°半卧位。病床为手控电动式,可任意在0°~90°调整。
1.4观察指标为方便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按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分析,时间点划分为:平卧位休息10 min时(t0)、抬高床头至预定角度时的半卧位(t1)、半卧位持续1 min(t2)、半卧位持续2 min(t3)、半卧位持续5 min(t4)。①心肌耗氧量:测定2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心肌耗氧量(D-P),具体为:使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对其进行心电监护,详细记录2组患者在5个不同时间点(t0、t1、t2、t3、t4)的D-P变化。②心率变异性:测定2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心率变异性(HRV),使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仪监测3个不同时间段(t0—t2、t2—t3、t3—t4)的全部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NN),以及相邻心率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③不适症状:观察2组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如乏力、头晕、心悸等,同一患者或可并发多种不适症状。④满意度评价:针对护理质量、专业操作、健康教育、护患关系及护理态度等内容,自制《满意度评价量表》发放给患者进行填写,采用百分制形式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80~90分)、一般(<80分)进行评价。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2结果
2.12组不同时间点心肌耗氧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D-P在t2、t3、t4时间点明显下降(P均<0.05)。见表1。
2.22组不同时间段心率变异性比较与研究组相比,对照组SDNN、RMSSD在t2—t3、t3—t4明显降低(P均<0.05)。见表2。
表1 2组不同时间点心肌耗氧量比较
表2 2组不同时间段心率变异性比较±s)
2.32组不适症状比较2组不适症状多表现为轻微乏力、头晕、心悸等,对症处理后均可自行消失。对照组不适症状的总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不适症状比较 例(%)
2.4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患者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例(%)
3讨论
AMI常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及心功能衰竭,并伴有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改变。AMI早期患者一般在发病前几日伴有心绞痛、四肢无力、胸闷、气喘等前驱症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Simms 等[5]通过对坏死心肌的病理生理发展过程进行分析,认为AMI后1~2周坏死组织开始吸收,3~4周肉芽组织逐步纤维化,6~8周形成瘢痕愈合,故要求AMI患者绝对平卧位休息1~2周(多数患者),然后才能逐渐增加活动量。但是,AMI患者长久的平卧位会导致患者的不适,进而导致腹胀、便秘、头晕、尿潴留、睡眠差、食欲不振及腰酸腿痛等不良症状的发生,甚至还会增加血栓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及早地为 AMI 患者实施早期护理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6-8]。
目前 ,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多要求住院前3 d平卧位休息。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 AMI早期患者平卧超过10 h,就会产生诸多不适,进而影响心脏功能。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加快心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对不同体位护理干预对急性心梗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分析。与平卧位比较,在AMI早期采取半卧体位,可促使膈肌下降,增高腹内压;另外,半卧位与患者排便习惯体位接近,可避免尿潴留和便秘发生;半卧位也可增加食欲,方便患者进食,利于营养和水分补充[6]。在正确的体位护理中应该注意几点:①尽量采取身体各部位舒适的姿势;②向患者说明选取正确体位的意义,便于患者积极配合;③适当调整病床角度、枕头、床单、 软垫等;④变化体位当中或变换体位后,都要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发现呼吸、循环系统有变化应立即停止;⑤防止患者输液管路等脱落或打折[9]。
本研究采用30°,45°,60°逐级半卧位对AMI早期患者实施干预,由于其体位的渐次改变对患者的神经调节刺激较小,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和心率变异性,对其心脏机能影响较小,故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和心脏功能。可有效缓解患者因体位不适而带来的不适症状,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护理干预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综上所述,针对AMI早期患者,实施有针对性地体位护理,可促进心脏功能的迅速恢复,有助于预后康复。但由于时间的限制,本研究样本量有限,有待日后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文静.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护理[J]. 天津护理,2015,23(3):224-225
[2]赛庆彬,马延超,朱荣,等. 有氧运动抑制心力衰竭大鼠心脏脂质沉积:AMPK-PPARα信号通路的作用[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2,31(12):1081-1086;1108
[3]胡文菊,齐嘉轩. 急性心梗诊断的探讨[C]. 2008第四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论文集,2008:183-184
[4]张金盈. 急性心肌梗死现代治疗策略[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175
[5]Simms AD,Batin PD,Weston CF,et al. An evaluation of composite indicators of hospital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are:A study of 136,392 patients from the Myocardial Ischaemia National Audit Project[J]. Internat J Cardiol,2013,170(1):81-87
[6]赖丽萍,蒋志梅.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卧床体位及卧床时间的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3):149-150
[7]曲颖,齐波,兰晓波,等. 6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整体护理及早期护理干预[J]. 黑龙江医学,2010,34(9):716-717
[8]孙新爱,孙艳,褚丹,等. 早期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14,24(1):195
[9]林仲秋,谢志泉,吴自强,等. 老年体位性低血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J].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6):2530-2533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0.037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10-1129-03
[收稿日期]2016-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