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定智
“做中学”活动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过程,是引导儿童在对问题的研究和破解中达成科学理解的过程。科学教育原则中提出:“为孩子们的探究发现铺路搭桥,促进他们亲历发现过程”。在“做中学”过程中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一、适当地“扶”——帮扶学生选取结构性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就是科学探究的“米”。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开始;没有材料,我们的探究就成了纸上谈兵。“米”的好坏决定了“饭”的质量,好材料是有效科学探究的开始。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选择、提供有结构可操作的材料,以使学生在动手探究中揭示科学的概念,领会自然现象,从而使学生通过研究材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
苏教版科学六上《能量的转换》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实验:点燃花生米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在备课时我对教材中提供的材料也没有多想,课前就为学生准备了教材中所提示的材料:插在缝衣针上的一粒生花生米、烧杯、水、火柴、铁架台、温度计。然而,在学生实验时问题出现了——花生米怎么也点不着。接下来课堂秩序可想而知,这节课以失败告终。
说来也巧,第二天参加市教研活动,实验小学潘老师也上《能量的转换》,学生实验时很快点燃了花生米。下课后我立即与潘老师探讨,潘老师对我提出的现象深有同感,他也是从失败的实验中重新加工了材料:先把花生米在微波炉里烘熟、烘干;其次实验时只能用半粒花生米,如果用一粒花生米,花生米点燃后就会裂开掉落;再次,把烧杯换成试管效果更好,因为试管容积小,水位深,便于测量温度。
多次课前试验才选定半粒花生米作为学生的实验用品。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多少思辨的过程!可见,帮助学生选择有结构性的材料关系到探究的成败。
二、大胆地“放”—— 放给学生设计操作主动权
在科学教学中,学生特别喜欢动手实验,虽然这种动手一开始并不是有目的、有成效的,但我们应允许学生动手,鼓励学生动手,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促使他们将操作与思维紧密地联系起来,让无意操作变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的定向实验。
1.设计的主动权放给学生
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对问题科学猜想假设并成为科学结论的一个重要环节。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敢于放开让学生动脑、动口,自主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如教《磁铁游戏》一课,在探究磁铁能隔着东西吸铁这一性质时,当教师要学生想办法用磁铁和桌上的大头针把纸吸起来,有的学生用纸把大头针包起来,有的学生把纸盖在大头针上把纸都吸起来了;当教师要求学生试一试磁铁隔着别的物体看能不能吸铁时,有的学生隔着玻璃,有的学生隔布或衣服,有的学生隔塑料板,还有的学生隔书,都将大头针或小铁钉吸起来了。学生运用常见的材料自己设计实验,主动地探索出了磁铁的有关性质,这些设计对于他们来说具有创造性,如果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上,是不会想到这些方法的。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尊重学生的意愿,引导学生自觉的设计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2.操作的主动权放给学生
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应给孩子以自由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让学生在这特殊的自由时空里无拘无束,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如《斜面》一课,根据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围绕斜面是否省力这一问题去思考,设计出探究的方案,并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再给予充分时间自行展示小组实验。汇报时,我们看到了可喜的一面:除了书上的方法外,有的小组只用一块木块通过改变木块倾斜的角度分别用测力计测出拉力并记录,比较数据发现了斜面倾斜角度越大越不省力;有的小组实验时测出当斜面坡度为90度时,不省力也不费力;有的小组通过摆木块发现坡度越大,小木块下滑的速度就越快。无疑,这些探索给学生带来深刻的印象,得到多种结论,但都是真实的。我们不必苛求得出的结论是否标准,而在于学生获得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和自主探索的方法是否科学,并从中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适当地“伸”——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延伸课外
对于儿童来说,培养其尊重事实的科学品质是至关重要的,只要他们的活动具有一定高度的探究性,其结果符不符合标准答案,并不是很重要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事实,鼓励学生主动地去了解、认识大自然,灵活地运用所学去探究、发现、创新。
1.学以致用,开发创新
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联想运用也是开发学生创新潜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途径。
如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后,我开展了一个“小乐队”活动,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知识,自由组织乐队,比一比哪一组乐声最优美、最动听。结果学生创造出了多种乐器的组合,演奏出了一首首美妙的音乐。这一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头脑中知识的融会贯通,巩固了实验能力,又拓展了思维空间,更增强了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
2.课外延伸,开展活动
自主探究不仅课内要进行,而且要延伸到课外。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课外后继性研究,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一环。如:《养蚕》、《白天和黑夜》、《植物的一生》、《关心天气》等内容都要在课堂之外进行延伸,结合教学内容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把观察到的现象、新的发现及时记录下来。
做中学活动中适当的扶、放、伸,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实践,学会创造,使综合素质得到最优发展。
【作者单位:溧阳市外国语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