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境,教学的选择

2016-07-04 14:07李文宁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习作想象情境

李文宁

语言的品悟离不开情境,语言的运用也同样离不开情境。没有了情境的支撑,语言表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学生的热情无法激活,言语的运用也会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之中。因此,习作教学应该努力为学生创设真实可感的情境,唤醒学生的创作欲望,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一、以生活为基础,将学生的体验走向真实

1.精心设置活动,创设可感情境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指出:没有生活作为支点,学生就难以获得写作的经验和素材。这就决定了习作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空讲习作的技巧,而要将学生的生活转变为可供学生认知的实践性活动,引领学生在游戏、竞赛、表演过程中感知情境,形成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

如笔者在班级组织的一次“掰手腕”大赛,鼓励学生积极报名,在小组中淘汰数名选手之后,最终确定进入决赛的选手。教师此时悄悄地要求两名选手在比赛过程中稍为夸张性地呈现自己的动作、神态和语言。他们纷纷挽起了袖子、咬紧了牙齿,并频频发出“声音”,学生看得兴趣盎然。而在之后的写作中,教师并没有过多讲述人物的细节描写、观众的侧面描写等技巧,但在学生的习作中这些都得到了一一体现。

正是组织的活动,为学生习作提供了直接的资源支撑,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他们内心涌动着话语,其描写的内容贴近实际,丰富了写作的内容。

2.紧扣实际生活,捕捉动态情境

陶行知说过:“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生活就应该为习作素材的选择提供广泛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中规定的习作,更需要引领学生关注自身的生活,形成敏锐地捕捉生活情境的意识。

如在一次课间,笔者发现好些同学都围绕在走廊上,原来是一群蚂蚁正在协作运送掉落在地面上的一粒面包屑。教师意识到这是一次极好的生活情境的资源。于是,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并在当时就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口头语言进行描述。笔者还将整个过程用手机拍摄下来,利用作文课的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探讨。

既有源自生活的切己体察,又有视频资源的实践运用,学生在生活情境的浸润下,文思如泉,一篇篇翔实生活的习作应运而生。

二、以观察为原则,将学生的感知引向丰富

1.在情境中浸润,全面中凸显特点

观察要求细致全面,并不意味着习作的表达就一定要面面俱到。事实上,全面细致的观察是为学生在遴选过程中提供资源。因此,在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时,除了提出全面深入的要求之外,更要引导学生对事物特点的把握,从而突出学生的特点,为作文的准确、逼真奠定基础。

例如人教版教材四上习作1:要求写作一篇关于景观的文章。在交流过程中,很多学生都已经意识到描写景观应该凸显景色之美来写,而笔者在此基础上还相机提出了要凸显景观的“奇特”之处,从而引领在观察的过程中主动探寻课文中景物与众不同的地方。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学生笔下的作文才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地方,有效地规避了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的尴尬。

2.在情境中感知,选择中凸显重点

学生习作过程中对于情境的感知是全面的,由许多部分构成,但我们在写作中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情境都呈现出来,形成空洞的流水账。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握情境内容的主次,将习作的重心设置在情境的核心之处,从而夯实学生的观察基点,让学生在习作中养成把握重点、凸显中心的习惯。

例如笔者为了让学生写好主题为“拔河比赛”的文章,组织全班学生按照小组进行了一次拔河比赛。教师在活动之前就为学生布置好任务,不仅要将关注的视野放在活动和比赛的全景过程,还可以紧扣住最吸引人眼球的场景或者瞬间,还可以将观察的视角对准观摩的群众身上。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就决定了习作的焦点必须要深入到场景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与语言等细节上。只有深入、细致地呈现这些细节,借助典型的价值点,才能将整个拔河比赛的场面描写凸显出来,从而抒发生命个体在整个活动中的内在体验,丰富习作的内容。

很多著名的作家在习作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对观察能力的历练,鲁迅就曾经指出:“任何事物都必须在深入、透彻地观察下,才能下笔。”当学生在了解了课文中的写法后,他们所能感受到的情境在作文中得以真正体现。

三、以情境为起点,将学生的思绪引向深远

1.借助情境,展开联想

所谓联想,就是生命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了解,并紧扣其内在的特征作为出发点,想到与他们的特点相同的特征。这种联系可以是与客观对象相似的事物、相近的事物,甚至可以是相反的事物。而对于习作教学而言,联想的价值在于通过其他事物的对比,更加强化所要描写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习作的内容,让习作更加生动而形象。

2.依托情境,激活想象

与联想相比,想象则是在联想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与再造,是生命个体对已经形成的脑迹进行创造性更新与拓展的过程。正是在想象中,生命个体的思想可以连接千年之前的情景,视域可以通向更广阔的空间。

这种策略在小学生看图作文中的使用非常广泛。如四年级习作2中为学生出示了三幅多维的图画,要求学生“比比眼力,体验一下观察的乐趣”,并与自己的同桌说说从图上看到的内容。当学生在细细观察的基础打开了话匣子,教师则再次提出了要求让学生在看到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想到的内容。学生在这一要求的引领下,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将图片与自身生活中的经历进行整合处理,帮助学生做好相应的准备,从而为学生的实践练笔奠定基础。

学生由此形成的观察,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想、乱想,而是基于对图片的深入观察中进行深入感知,在合理原则下的大胆想象,从而更好地将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习作教学的开展不能脱离具体、可感的情境,否则将陷入机械主义和纯功利主义的泥潭之中。因此,教师要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实践观察、充分想象中写出更好的习作,从而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不断飞越。

【作者单位:莆田市秀屿区东峤汀塘小学 福建】

猜你喜欢
习作想象情境
快乐的想象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