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奕
科学概念课是一门能将各种学习方法综合并利用起来的开放型系统,其以人们认知为载体,不仅包含社会价值和儿童兴趣,还囊括科学价值。其活动形式主要围绕儿童认知规律来展开,并促使学生通过老师引导之后能够积极参与的科学学习活动。
一、采取小组交流形式,合理设计假设问题
假设,顾名思义,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并无十足把握能回答正确,故而通过尝试进行解答。以假设为前提,学生才能相对合理制定研究方向、制定研究计划以及实践研究设计。在这一阶段,教师则需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了解假设不能脱离实际凭空想象,需要一定的依据以及日常学习的积累才能提出。
例如,“乒乓球瘪的部分在浸入热水后为什么能鼓起来?”教师可以根据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假设,并让学生在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各组将自己的假设进行阐述,并讲出这样假设的理由,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建构意识。
二、全面准备验证假设,积极收集证据资料
探究活动要想顺利进行,验证假设必不可少,需要围绕问题假设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由于年级不同,教师在要求设计方案时也要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学生将实验的设计方案在班级中进行演示,在为其他小组提供参考的同时,让小组之间取长补短,为之后的探究过程提供保障。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最重要的步骤莫过于实验中获取信息的环节,其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建构的科学概念。在此过程中务必要求学生做到观察有序,并在观察后做好详细的记录,让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品德素养。让学生通过观察,再与自己的假设相结合,在验证其假设的同时也为建构概念打下基础。除此之外,让学生养成通过实验便能判断能否获得证据并验证假设的意识。如能,则证明假设符合科学,反之则依循以下三个方面检讨自身:一是假设是否符合要求,科学合理;二是实验是否脱离实际;三是实验结果的真实性。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确认本小组所准备验证的假设,并制定科学的计划。对此,教师也应给予指导:
1.小组进行最后的确认工作;
2.以假设为依据,确定试验中需要改变和不变的条件;
3.正确选择本组实验所需要的材料;
4.实验方法与过程设计合理科学;
5.收集实验重点数据。
最后,各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实验计划。
三、交流展示假设成果,建构概念思维
学生通过积极找寻,获得相关信息后,可以通过班级这一平台进行成果展示,并通过交流,让大家了解自己获取信息与构建概念思维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假设与信息相结合,则是教师需要注意的环节。通过分析找出其内在的联系,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构建科学概念。要想让概念得到完善并深化,则需要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找出新的问题,使探究活动得以再次深入。在试验后,获得相关记录并交流。教师就实验内容向学生提问:“在刚才的实验中,同学们都观察到什么了?”同学回答:我们在锥形瓶的颈部套上了气球并将之分别放入热水、常温水与冰水之中。放在热水中时,气球膨胀了,说明受热能让气球里空气的体积胀大;而放在常温水中时,气球逐渐恢复到原本大小;再放入冰水中时,气球缩小为比原本体积小的状态,都足以说明空气也具备热胀冷缩的特质,因此,气球中空气被压缩使得气球变小便顺理成章了。
四、小学科学“概念建构课”课型的注意事项
1.建构科学概念要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活动方式
在进行探究活动时,主要的方式便是合作,这是使学生能力得到提升、知识体系得以完善、经验获取更为多元的有效途径。在学习过程中,四人一组最为科学,其分组方式不仅使传统六人组人多口杂的问题得以有效避免,而且还提高了信息传递、资源共享的效率。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各抒己见,信息也能得到及时的传递与反馈。在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科学概念,能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通过合作讨论的模式,不仅使疑难问题得以解决,还为实验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将“空气的热胀冷缩”课程为例,运用到科学概念建构课的基本模型与操作说明基础上进行实际的实验,将学生建构学科概念的注意点吸引到科学探究上。
2.科学探究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将探究活动作为日常学习主要的方式,虽然使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增多,但却因此忽略了倾听过程。认真倾听不仅能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尊重,更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科学学习中,学会倾听尤为重要:第一,要想获取有效的信息途径,必须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第二,倾听能节约更多时间,减少重复,并将之运用到实验操作与交流之中。本节课中,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关键在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了倾听这个关键环节。
五、结论
总之,要想学好小学科学,不仅要注意科学概念的构建,而且还要培养小学生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小学生只要具有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才能通过深入探究,构建出完善的科学概念。
【作者单位:常州市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