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杰 陈庚龄 俄军 马文霞 张东生 季新燕 刘芳
(1.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兰州730050;2.兰州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甘肃会宁丁沟康湾墓画像砖真菌鉴定与组成分析
张艳杰1陈庚龄1俄军1马文霞2张东生1季新燕1刘芳1
(1.甘肃省博物馆,甘肃兰州730050;
2.兰州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微生物病害是会宁丁沟康湾墓画像砖的主要病害之一,微生物腐蚀降解以及排泄所造成的霉斑也严重影响壁画的视觉效果。本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造成会宁沟康湾墓画像砖腐蚀的真菌类群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样品DNA提取,目标片段扩增以及克隆文库构建,序列测定比对得出,魏晋墓腐蚀砖壁画真菌序列主要隶属于曲霉属、铰链孢霉属。由于壁画墓画像砖已被多次搬迁,常受人为扰动,画像砖的真菌多样性下降,其群落结构也发生变化。
[关键词]会宁丁沟康湾墓;画像砖;真菌鉴定
2012年5月,会宁县丁家沟乡沈屲村康湾社王家湾,村民平田整地时发现一砖砌墓葬。该墓葬与会宁县丁沟甜水发现的墓葬形制极为相似,推断为宋金时期墓葬。甘肃省文物考古所与会宁县博物馆对已遭破毁的墓室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地下墓室环境相对湿度高,墓室内外空气交换率低,墓室内微环境相对稳定。壁画制作过程多使用动、植物胶等黏合剂和有机颜料,这使得墓室内微生物的滋生和蔓延成为可能。霉菌的生长在文物表面形成聚合体,微生物的代谢物也会对画像砖造成破坏,真菌是破坏文物的主要微生物。会宁丁沟康湾墓发掘至今,还未对该壁画墓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分析,所以本文从微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对丁沟康湾墓壁画表面的可培养真菌进行了种类鉴定与分布特征分析,为下一步的壁画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
为了将对画像砖的破坏降到最低,取样点选在霉斑严重且颜料已经脱落的部位,或者仅有白粉底层而无彩色颜料层的部位。本次取样共涉及四块画像砖,分别为42号、12号、10号、6号,共采集六个样品,所选四块画像砖见图1,样品编号和取样位置见表1。取样时用无菌刀轻轻刮取壁画表层上的霉斑,然后将土样放于无菌铝盒密封保存,再在实验室中进行分离鉴定。
在所取样品中分别加入PBS缓冲液,样品浓度控制为20mg/5ml。再将样品置于25℃条件下、以150rpm速度摇动溶液2小时。然后将每个样品分别涂布于三个PDA平板上,再将样品置于25℃环境中培养七天。待菌落长出,纯化单菌落,通过棉兰染色法对菌落进行显微观察。最后再将纯化好的菌株进行DNA提取,目标片段PCR扩增以及克隆文库构建,序列测定比对进行菌株鉴定。
图1 画像砖取样位置
表1 样品编号与取样位置
经过培养后,统计出每个平板上所生长出的菌落个数,计算出每毫升或每克待检样品中所培养出得菌落个数即CFU/g。所取样品的CFU见表2,其中N为每个样品所涂平板数。然后依据稀释倍数,计算出每克(或每ml)原始样品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
表2 不同样品中CFU统计
通过对所取微生物腐蚀画像砖样品克隆文库中的典型序列进行NCBI比对发现,会宁丁沟康湾墓画像砖上所获真菌序列主要隶属于曲霉属、产黄青霉属和交链袍霉属,其中曲霉属占绝对优势。各个样品其真菌类群的组成分布情况见图2、图3、图4、图5。
图2 SH1样品中真菌类群分布图
图3 SH2样品中真菌类群分布图
图4 SH3样品中真菌类群分布图
图5 SH4样品中真菌类群分布图
由分布图可知,SH1样品中含量最多的真菌类群为Aspergillus carneus,浓度高达88%,为半知菌类的青霉属,此外,还有少量的Penicillium expansum(浓度为9%)和Stachybotrys chartarum(浓度为3%)。SH2样品中含量最多的真菌类群也是Aspergillus carneus,浓度为45%,此外Aspergillus fumigatus也占明显优势,为半知菌类曲霉属,浓度为33%,还有少量的Penicilliumexpansum (11%)和Alternaria obovoidea(11%)。SH3样品中含量最多的真菌类群为Alternaria alternata,为半知菌类的交链孢霉属,浓度为60%,此外还有一定的Penicillium chrysogenum(20%)和Neosartorya hiratsukae(20%)。SH4样品中含量最多的真菌类群为Penicillium chrysogenum,即产黄青霉菌(浓度为80%),此外还有一定的Alternaria alternata(20%)。而SH5和SH6样品中培养出的真菌类群较少,且无明显的优势性,黑色霉变部位样品依然具有可培养性。
此次微生物检测共取样六个,分离霉菌经鉴定为产黄青霉菌、归属于半知菌类的青霉属和交链孢霉属,此为优势类群。样品中黑色菌斑可能与微生物的生长有关联。分离鉴定所得的这些真菌群具有破坏画像砖壁画的潜力,是画像砖保存的潜在威胁。它们的生长状况受保存环境条件的影响。因此,对现有存活的真菌群建议用75%酒精进行适当的杀灭处理,并严格控制画像砖保存环境(温、湿度),对保存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监测,减少外界对画像砖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对丁沟康湾墓墓室壁画的保护具有科学参考价值,也为下一步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严淑梅,周铁,黄建华等.馆藏唐代壁画画面霉斑清洗剂的筛选实验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0,(2).
[2]陈红歌,贾新成.密县汉墓霉变壁画霉菌的分离鉴定[J].敦煌研究,1996,(3).
[3]郑国钰,马清林.甘肃酒泉、嘉峪关壁画墓霉菌分离鉴定与防治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6,(1).
[4]武发思,汪万福,贺东鹏等.嘉峪关魏晋墓腐蚀壁画细菌类群的分子生物学检测[J].敦煌研究,2011,(6).
[5]武发思,汪万福,贺东鹏等.嘉峪关魏晋墓腐蚀壁画真菌群落组成分析[J].敦煌研究,2013,(1).
[6]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常见与常用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7]邢来君,李明春.普通真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中图分类号]G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