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合理使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因此,积极搭建有益于学生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平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始终是进行教育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新课题。
一、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认识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类型,它是指对某个问题或结论改变原有的思维角度,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对所给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究,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因此,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有利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善于质疑、善于思考,不因循守旧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开阔思路、丰富想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善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就初中思想品德课而言,发散性思维的一般模式是:教师依据课标和教材内容选取“思维发散点”——学生在课堂交互活动中“发散思维”——师生在交流思想时“凝聚思维”,其总体思路是:学生从同一信息源出发,向四周辐射,再通过对知识的联想、想象、迁移、拓展,最终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
1.创设乐学氛围,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师要使学生以学为乐,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个案说法、角色扮演和自编自演小品等活动,并辅以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手段,努力创设乐教乐学的情境。
2.鼓励多向思维,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
美国科学家格拉肖说:“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可以开阔思路……对世界或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抽象思维。”多向思维就是从不同的方向对一个事物进行思考,更注意从他人没有注意到的角度去思考。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巧设问题情境,适当多采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训练表达能力,扩展多向思维的教学方法。
例如,针对我国发布《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这一新闻背景,笔者通过校际教研活动发现,多数教师仅是从国家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的角度设置提问,即《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施行,体现了我国对未成年人实行什么保护?这一保护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如此设计问题,只是单向训练学生的思维,达不到让学生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上述新闻背景,我除了要求学生从国家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的角度思考外,还专门从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青少年应学会自我保护、人的生命独特性等方面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达成对问题的共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从多方位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的思路得以发展,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3.强化以疑激思,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疑、激疑,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并诱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地学习研讨,进而解决问题,这也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学生质疑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兴趣性。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容易产生疑问,如“为什么说顾客是上帝?上帝又是谁”等疑问就属于此。二是反向性。学生对课本上讲的问题,喜欢从反面来提出问题。如课本上讲“共产主义是最高理想”,很多学生会问:“共产主义真能实现吗?”三是现实性。对社会上许多现象,特别是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学生往往弄不明白,希望得到解答。如“不同单位,不同企业的工资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四是模糊性。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历所限,他们观察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如“小悦悦事件”“老人倒地不敢扶”等使学生质疑“社会正义何在”。
4.运用反向思维,增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反向思维是指在某个正向立论点的基础上,向与之相反的方向来思考的一种思维形式,又称作逆向思维。例如,在引导学生评析“地沟油上餐桌”这一时事热点时,学生大都从正面阐述了认识:该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该行为的危害、消费者如何维权等。对此,我们可以在肯定学生作答的同时,及时从反向引发学生思考:既然“地沟油”不能上餐桌,那我们是不是任由“地沟油”流入江河而污染环境呢?如果我们把“地沟油”变废为宝,提炼成生物柴油,这又有何重大意义?这时,学生的思绪会豁然开朗:从八年级的消费者权利结合到九年级的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等知识进行聚散分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使课堂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水平
思品课教学的落脚点在于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和解决问题,真正让书本知识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去。如在学习“雷锋同志逝世53周年”时政专题时,我在课前带领学生开展了“扶老助残”“义务交通宣传员”“义务植树”等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课堂上,学生在交流、总结活动感悟和体会时,就从“人的生命价值”“讲文明,懂礼仪”“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等不同角度谈自己的认识。可见,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学生就能生成新知识,就能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并使学生的自身价值不断得以实现,从而产生出强烈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单位:福建省大田县鸿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