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坤云
摘 要:第三次全国文物调查时,高要上清湾发现了一通石碑。碑文中出现的历史人物,例如吴兴祚,李定国,皆为明末清初的著名人物;碑文所涉及的疯疾事件,阐述了清初肇庆地区地方政府对麻风病人的人文关怀,有别于其他地方冷漠、残酷对待疯疾的态度。同时,通过解读碑文,也帮我们厘清“逆贼安西犯境”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年份。因此,这通石碑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石碑;疯疾;吴兴祚;李定国;高要
高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时,在上清湾村47号楼房发现了一通刻满文字的石碑。石碑为端石质地,长110厘米,宽70厘米。碑文如下(标点为笔者所加,“/”为碑石上碑文的自然分行,无法辨认字以□替代):
奉督院宪大人吴严禁强占伍马山地石碑
特授高要县正堂加十级纪录,陈为联叩全恩勒石示禁以杜争占事/康熙二十四年二月奉
钦命两广总督等处地方兼理粮饷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正一品仍/带世职吴兴祚/
批□高要县疯疾黎原经,陈汝传,黄茂之等,呈诉前事,称蚁等无何,命染/疯疾,赖在朝廷好生之德,天台活命之恩,给发口粮银两,载在全书,发/给对河伍马山地搭盖房屋居住安身,历来无异冤。因顺治九年,逆贼安/西犯境,住剳对河山地一月有余,将蚁等房屋盖行倾拆。各处星散无依,/或栖村庄庙宇,臭秽地方,窃渎神人;或栖烂船小艇,/时遇狂风大浪,手脚坏烂,又无气力,难以撑驾,口食维艰,性命难保。迫着叩乞天恩,大施/仁政给示,严禁奸徒。蚁等复回原日对河伍马山地搭盖房屋居住安身,/免致凄凉寒苦,公侯万代福田世世等情。据此,为此牌仰该县官吏急照,/事理文到立即遵照传集对河伍马山邻人等,系马鞍都二图里长龙志全等具结前来。均称,结得对河伍马山地一所,系四水归源,界址以定,尽/属虚空旷野,无人居住,亦无民业田庄,任从(從)该疯疾黎原经,陈汝传,黄茂之等复回原日对河伍马山地建造房屋居住安身,不得沿佔民田税业。/等(来?)由到县据此合行出示严禁,为此示谕,无论远近奸棍匪徒及兵民/等毋得恃势欺凌、争占。伍马山所旷空地方,任由疯疾黎原经、陈汝传/茂之等搭盖房屋居住安身,倘有故违强佔,许即禀赴本县,以凭立/通详究办。除将出示晓谕之外,诚恐日久废驰,勒石严禁,以垂不朽。/时康熙二十四年五月 日勒石示。
该碑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一是它和两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关;二是它和麻风病有关;三是它和当地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有关。
一、碑文中“督院宪大人吴”,即为康熙时期的名臣吴兴祚
吴兴祚(1632年—1698年),字伯成,号留邨,山阴(今绍兴)舟山人,后入汉军正红旗(旧旗名,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部)。1650年初任江西萍乡,后任无锡知县。因为打击海盗有成效,被授任福建按察使。先后为清廷收复郑成功所占厦门、金门等地。于1682年2月1日-1689年8月8日期间,奉旨接替金光祖担任广东广西总督。
《奉督院宪大人吴严禁强占伍马山地石碑》立碑时间为“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吴兴祚当时官职全名为“总督两广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兼辖广西地区的广东、广西两省之最高统治者,亦为清朝封疆大吏之一。
吴兴祚不仅为清朝疆土征战中立下汗马功劳,而且在文学方面亦颇有建树。中国古典名著《古文观止》这部书就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吴兴祚审定,而此书的序亦为吴兴祚撰写。史书上评价吴兴祚“平生工诗文,擅音律”。他著有《宋元诗声律选》、《史迁句解》、《粤东舆图》等。
再说说这通石碑与吴兴祚的关系。
据碑文所载,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两广总督吴兴祚在高要被“黎原经,陈汝传,黄茂之等”麻风病人拦住并“呈诉前事”。原因是这些麻风病人原有的住所被人破坏并侵占,致使他们无处栖身。“蚁等复回原日对河伍马山地搭盖房屋居住安身,/免致凄凉寒苦,公侯万代福田世世等情。”吴兴祚命令高要当地的官员妥善处理好这件事。按照吴兴祚的要求,当地官员在深入了解事情真相的基础上将原来属于这群麻风病人的居住地还给了他们,让这些麻风病人重新有了合法的居所。这是吴兴祚就任两广总督期间为高要的麻风病人做的一件好事、实事。难怪史书上记载他“卒后远近戴之。历官之地,并籥祀名宦”。
第二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谈历史事件的时候再详述。
二、此碑是为了安置和保护麻风病人而立
古代有关保护和安置麻风病人的碑记,在高要,在肇庆市均是首次发现。在广东乃至在全国亦属罕见。根据现有的资料,可知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仅在福建发现了一通与麻风病有关的碑记,而那通碑记所载是驱赶和限制麻风病人自由活动的内容。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的进行性和永久性损害。旧社会的麻风病,如同今天的爱滋病,令人谈病色变,非常恐慌,唯恐避之不及。因此,那时候如果患了麻风病,其结果一般都非常凄惨:隔离、活活整死、打死、烧死或者活埋。1994年出版的《广宁县志》第776页上就有这样的记载:“民国24年(1935),县府曾在古水采取活埋手段对付麻风病人,以图消灭此症。”
解放前,西江流域是麻风病的流行区,当时对病人的处理方式一如碑文所述:在江边扎一木排(或给一小破艇),病人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都在木排上不得上岸,死后一把火连木排带遗体一起焚烧。
石碑载:“蚁等无何,命染疯疾,赖在朝廷好生之德,天台活命之恩,给发口粮、银两,载在全书,发给对河伍马山地搭盖房屋居住安身,历来无异冤。”由碑文可知,早在300多年前,高要地方政府就已经有了妥善安置麻风病人的举措。这是目前为止高要发现最早的安置麻风病人的记录。作为现在仍有麻风病人安置点的高要来说,该通石碑的发现,对研究当地安置麻风病人的历史亦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物和文献价值。而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福建发现的那通碑记远没有《奉督院宪大人吴严禁强占伍马山地石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这通碑记所记载的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逆贼安西犯境”,以及另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李定国
李定国,字鸿远,小号一纯。明末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有文有武,以勇猛著称,杀敌不计其数。大西政权建立,擢安西将军,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养为义子,合称四将军。后数年,大顺元年,献忠死后,率大西军余部进驻云南,联明抗清。
碑文载“顺治九年,逆贼安西犯境,住剳对河山地一月有余……”经查阅当地史料得知,“逆贼安西”即指大名鼎鼎的明末清初李自成、张献忠农民军领袖之一的李定国。前文提及的第二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亦为李定国。李定国曾被张献忠封为安西将军,后又自封为安西王,故康熙年间立碑时以“逆贼”作为对其的称呼。
李定国是明末清初最杰出的抗清将领之一,作为农民义军领袖,他在民族危难之际,毅然捐弃前嫌,与定都肇庆的南明朝廷合作,并且矢志不渝;面对同一阵营中孙可望的多方挑衅,他顾全大局,多方避让;他曾经“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令清廷一度准备放弃西南七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几已令吴三桂全军覆灭。而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中认为:“李定国的一生应该充分予以肯定,封建史籍的作者一般也给以赞许之词,但他们所赞许的是李定国后半生的‘改邪归正,实际上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统帅。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
关于李定国率兵攻打被清兵占领的肇庆府城这一历史事件,当地的县志、府志均有记载,但是关于其发生的时间却有两种说法:
道光版《高要县志》载:顺治十年,伪师李定国率其党由开建抵府城。
同是道光版的《开建县志》载:十年三月,明西安李定国统众约十万余,大象二十四只至一都大岗村驻搭数日,由封川德庆往肇庆府。
但康熙版的《封川县志》却这样记载:顺治九年壬辰八月,山贼庞国振、李花林、叶上青、王天辅、宋国相、陈六亨等来封寇掠五乡,值闯党李定国自称安西王,由归仁乡地方经过,望风影附……
通常,近人记近事应该会比后人记后事要准确。道光距离康熙大约100多年。根据该石碑的碑文,结合康熙版的《封川县志》上的记载,可以肯定,李定国率领军队攻打肇庆府的时间应该是顺治九年而非顺治十年。
可见石碑虽小,却起到了正史补史的重要作用。
《奉督院宪大人吴严禁强占伍马山地石碑》的发现,使我们可以确切知道上清湾是300多年前的一处麻风病人的安置点;也使我们大至了解当时政府安置麻风病人的一些情况和旧时西江地区麻风病人的生活境况。它记录了南明政府最后一次收复肇庆府城的准确时间、记录了当时官府的某些行政作风……
四、结语
《奉督院宪大人吴严禁强占伍马山地石碑》的发现,是高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众多的重要新发现之一。它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韩际飞.高要县志[J].清道光6年[1826]出版.11-14.
[2]史树骏,号庸庵.肇庆府志[J].康熙十二年(1673).
[3] 张文治.广宁县志[J].1994年出版.
[4]顾诚.南明史[J].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