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芮嘉
(开远市解放军五十九医院心内科,云南 红河 661699)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胡芮嘉
(开远市解放军五十九医院心内科,云南 红河 661699)
目的 探究并分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各39例)。甲组患者采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乙组患者则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 甲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67%,乙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7.18%,两组对比,乙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甲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及应用。
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内科疾病,该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死率高等特点[2],且极易导致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若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出现心功能不全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休克,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2]。目前,在临床上常用药物治疗该疾病。在本次研究中,分别给予甲、乙两组患者利多卡因、胺碘酮进行治疗,乙组的疗效更为理想,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39例)。甲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有17例、22例;年龄为35~68岁,平均年龄为(53.24±3.65)岁;乙组中,男、女性患者分别有19例、20例;年龄为36~72岁,平均年龄为(53.45±3.36)岁。两组患者均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过室性心律失常。组间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甲组采用利多卡因(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35H045129)治疗,根据患者的体重首次注射利多卡因的剂量为1mg/kg,之后每10 min注射剂量减半的利多卡因,直到剂量达到4mg/kg为止。给予乙组胺碘酮(Sano fi Winthrop Industrie,国药准字7050002J6)治疗,150 mg胺碘酮与20 mL生理盐水混合,保证在10 min内完成推注,后进行静脉滴注以1 mg/min滴注6 h,为达到维持心率的目的,应以0.05 mg/min的速度进行滴注24 h。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可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若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症状完全消失,室性早搏降低至85%即为显效;若患者室性心动过速的症状基本消失,室性早搏降低至50%~85%即为有效;若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症状完全得不到好转,甚至病情加重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 [n(%)]
无论是发病早期还是晚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都可能会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症状[3]。而室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4]。该疾病在发病时会出现心肌耗氧量剧增的现象,使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的症状加重,从而导致患者心功能恶化速度加快,病死率增加。若不及时治疗,对患者预后效果影响极大,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在临床上,常采用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利多卡因作为首选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心动过缓、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且药物作用时间较短[5]。而胺碘酮就具有较长的半衰期,且疗效持久,同时其还有阻滞折返激动的作用,有效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此外,胺碘酮还具有抗交感活性,其对心率变异性无影响。本次研究中,采用胺碘酮治疗的乙组,治疗总有效率(87.18%)显著高于甲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显著提高了治疗的总有效率,疗效理想,值得推广及应用。
[1]郝艳云.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30):111.
[2]胡志鹏.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2):195.
[3]李 莉.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26):10-11.
[4]庄绪娜.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6,4(28):92-93.
[5]孙 畅,曾 霞.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5):109.
本文编辑:李 豆
R542.2+2
B
ISSN.2095-6681.2016.36.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