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流转改进对策

2016-07-02 03:28于上
现代农业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农村土地三农土地

于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国家稳定的基石。“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农村土地随人口增加分割日益细碎而无法与市场经济接轨,农民进城受阻造就“候鸟”、“两栖”、“摆钟”式农民,农业发展受小农、兼农经济影响而导致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农村社会落后难以得到根本改善。农村土地流转是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农村土地的科学、合理、规范、高效流转是当前“三农”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发展演变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传统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繁荣和农民的富裕程度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实现了从地主农民的租佃关系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2014年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提出:立足国情农情,顺应时代要求,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新阶段破解“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发展从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舆论上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实践效益分析

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我国各地的土地流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除了法律规定的转包、转让、租赁、互换等流转方式外,还出现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流转模式,如广州、湖北襄樊、宜昌等地的“返租倒包”,山东平度的“两田制”模式,山西吕梁的“四荒”拍卖模式,江苏无锡、北京顺义的“集体农场”模式和“吉林长春的合作模式”等。这些流转模式创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经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3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新阶段“三农”问题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一方面,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农村出现“三留守”现象,新一代农民不懂农务、不愿务农,农户分化导致农业兼业化副业化普遍,小农经济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城乡区域差距和农户贫富差距拉大;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而农村土地流转受诸多条件制约,社会经济效益作用发挥有限,导致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发展乏力。

4 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社会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不仅是土地利用的问题,更关键的是土地利用效益分配的问题。要实现农村土地的科学合理流转,一方面要以政策为抓手,另一方面要以效益为抓手。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政策的导向功能和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促进民间组织的创新实践,提高土地流转社会经济效益。

2003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并连续13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涉及农业科技投入、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事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对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系统部署,“三农”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目前,国家提出要走“四化同步”、“城乡一体”的发展道路,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从国家层面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和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全方位的导向。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如何落实这一系列、方针政策、工作部署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目前,耕地流转的行为日趋规范化,但农村耕地流转问题不单单是土地方面的问题,它与农村改革息息相关。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的发展,依然需要创新实践。一是从耕地流转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建设上,进一步放活农民手中的土地产权,充分尊重农民的创新实践,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和优化农村生产关系的层面上,寻求土地流转的保障问题,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二是从农村土地流转与城乡一体发展改革的衔接上,在土地产权明晰和用途管制的基础上,允许更多的社会资金和技术投入,拓展民间组织的土地利用空间活力,丰富土地流转的形式和经营的模式,扩大土地流转的边际效益和外部效应。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土地三农土地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我爱这土地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健全机制推动农村土地确权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